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八 3

  

認識人生之八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5)

  

(1月14日 中)

  【要點導讀】:

  ◎如何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快樂?

  ◎你知道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嗎?

  ◎如何讓我們的心隨自自在呢?

  

  叁、欲斷煩惱莫逃避·先識自心以法觀

  1、調伏煩惱非遠離·空談推演實無義

  【如理認識】:

  ——煩惱的遠離跟煩惱的轉化是不同的,煩惱的轉化就是淨化,煩惱已經調伏,遠離跟調伏、跟轉化、跟淨化,它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喻]:比如說我們這裏這種空氣不好,那你說“我搬到去另外一個地方住”。那比如說,北京空氣不好,我搬到上海去住去、搬到廈門去住去,這個是遠離。淨化,是要采取措施,盡量讓北京的空氣就達標了。我聽說,快開奧運會了,空氣越來越好了,那它是淨化了。有很多人做淨化的工作,要杜絕汙染源,把首鋼都遷走了,然後汽車排氣要限製,什麼汽車不能開等等,這是采取很多的措施,空氣就得到淨化。

  

  

  【破邪顯正】:

  ——但是我們要對治煩惱,要調伏煩惱(的時候),我們常常用的辦法是一種遠離的辦法。

  ——遠離這種境界,而不是說,我在內心當中去調伏(煩惱)。

  ——這種遠離是逃避的一種方法,依然煩惱不能得到調伏,快樂也得不到,痛苦也不能遠離。

  ——即便能夠遠離,也是僅僅是暫時的。

  ——我們要得到快樂,必需要從調伏煩惱、淨化煩惱著力,才有辦法獲得永久的、究竟的快樂。不然的話,得不到,絕對得不到。

  

  

  【師父破斥】:

  ——但是我們聽起來很容易,而做起來不是很簡單。

  ——因爲我們常常講“度化衆生”等等,“斷煩惱成菩提”,“轉煩惱成菩提”,就是能夠把這些術語說得很順口,很熟悉,但實際上面,我們內心上何其有這樣種種不同的感受呢?

  ——感受不出來!爲什麼感受不出來呢?

  ——就是因爲很粗心,粗心大意,我們內心不寂靜,我們沒有真正的用法,沒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沒有真正善知識、法師的引導,(所以)就認識不出來了。

  ——懂再多的教理,僅僅是邏輯上面的推演,就是我們講一套道理,理解一套道理,它跟內心的境界絕對是兩回事的。

  [喻]:比如說你一幅畫,一幅大畫家畫的畫,畫這裏邊境界很高,那必須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這幅畫的一個境界,你是很難用文字來述說,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文字的表達也僅僅是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那我們修行上面證悟到的境界遠遠要比一幅畫要高,它是精神領域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去領會對佛法比較有體會的人、有證悟的人、有一定覺悟的人、一定證量的人,我們根本沒辦法了知,是很難很難的,就是因爲我們的思想的境界達不到、難以企及。

  

  

  2、斷除煩惱第一步·內在生命如理觀

  【如理認識】:

  ——那麼怎麼樣要做到沒有煩惱、無憂無愁、沒有挂礙呢?這就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對自己,也就是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我們)才有辦法,才願意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尋找問題。

  

  

  【破邪顯正】:

  ——那我們會說,我們做的都好好的,人都很正常,早晨叁點半起來,我們一點也沒有過時,也沒有賴床,晚上十點休息也很准點,白天也很精進,幾點鍾上課,幾點鍾過堂,念經都很准點,難道我們認識不到嗎?難道不是很正確地認識自己?

  ——反過來說,你幾點鍾休息、幾點鍾過堂、幾點鍾來上課,小學的一年級的學生都能夠做到,那不算什麼事情了。這樣子能夠說明正確認識自己嗎?

  ——如果正確認識自己就這麼簡單,那不要去認識,大家都會知道。

  ——要認識到我們有多大的潛力,要認識到我們有多少的問題,要認識到我們這些問題怎樣去解決,什麼時候去解決,怎麼解決,我們應該怎麼辦,我應該去做什麼,我應該怎麼樣來拓展自己生命的領域,讓它更加富有意義,那(這些)我們是認識不清楚的。

  

  

  【如法思維】:

  ——生命的潛力是無比巨大的,並且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奧秘,不是我們很機械地來看待說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它是人生的一種現象,一種規律,它不是代表它生命的奧秘。

  ——那爲什麼也會有生老病死?那裏邊就很有文章了,裏邊就很有道理了。

  ——怎麼樣做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這個就需要修道了,就需要做功夫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就是在有生之年,有生之年也不知道多少年,因爲無常,也難講你會活到多少歲,每個人都很難講。

  ——不一定說你歲數大了,就是會死得早;歲數小就死得晚,這是不一定的事情。無常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突然間哪天(死亡)找到你的頭上,那麼你就是無常,很難講說人一定要活到幾歲,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師父策勵】: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在無常、有限的人生的過程當中,真正認識到自我,認識到真我,真正的自己,體會我們生命的內涵和品質,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對佛法有用功,有認識。

  

  3、置換名言法轉心·無常洞徹世間相

  【如法思維】:

  ——佛法說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和合而成的。

  ——所謂五蘊和合,就是假相。

  ——因爲我們認識到,自己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看到的種種現象,它僅僅是現象而已。

  ——那我們不能把這些現象就當成人生(原稿:人身),就當成是真實的,就當成我們要下一步造什麼業、下一步怎麼去對待的一個標准。

  

  【對比思維】:

  ——哲學上談現象、談本質,我們佛法的談法又不一樣,佛法談“相”。

  ——當然是“象”跟“相”,一個是大象的“象”,一個是“相”。

  ——我們佛教談境界,所有東西都談境界。

  ——爲什麼談境界呢?因爲這些是我們六根六識所緣的境,所以它就成了境界了。

  ——對我們自己來講,就是境界,我們自己的境界。

  

  【如理認識】:

  ——那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六根六識所緣到的客觀外在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埃去掉。

  ——這些塵埃都是不對的,因爲這些塵埃布滿了我們整個的心。

  ——然後我們要種下的都是佛法的清淨的種子,無漏的種子。

  ——那我們要把這些塵埃去掉,要把這些種子去掉,首先我們要斷絕汙染源,就是我們不能再去種有漏的種子。

  ——這樣的話,也就是需要(我們)用佛法的觀點來認識世間,以佛法的觀點來認識人、事、物,我們才有辦法轉心,才有辦法調伏煩惱。

  

  【指斥問題】:

  ——如果我們是一個佛教徒,我們一樣用一套世間這樣的名言、概念、邏輯來看待人、來看待事,那麼我們的心怎麼能夠得到轉化呢?煩惱怎麼能夠得到調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喻]:就如我們看到木頭、我們看到磚頭、我們看到瓦片、我們看到桌子,那麼不學佛的人也是看到木頭、也是看到瓦片,也是看到桌子,也是看到椅子,一樣的道理。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看法,覺得這木頭、磚頭、桌子、椅子是我眼睛、眼根所緣的境,那麼這些境對我們自己,對道場、對佛教、對大家,它有作用。椅子可以坐,桌子可以寫字,磚頭可以拿來壘牆,它(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要能夠把它們當成一種法。什麼法?當作色法。

  ——“色法”,佛教的名言;“物質”,世間的名言。

  [喻]:甚至我們很簡單的事情,比如,“眼睛”,社會的名言;“眼根”,佛教的名言,

  ——但是我們只有讀佛經的時候,才覺得這是佛教的什麼名言,世俗生活當中這些名言,我們套不過來,我們轉化不了。

  

  【如法觀察】:

  ——那用佛教的話來講,世間上面所有的一切物質有兩種:一種是顯色,一種是形色。

  ——顯色就是顔色,形色就是形狀。

  ——就是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看到這種顔色跟形狀,你能夠把它辨認出來,就是因爲它有顔色、有形狀。

  [喻]:比如說我們這個講堂,我們這個人如果全部都是白的,那麼你就分不清楚什麼是什麼。這個花,這個桌子,這個天花板全部是白色,你就很不好辨認。

  ——所以我們看到的實際上面不是事物的本身,我們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層,表層的形狀和顔色而已。

  

  

  【分別執著】:

  ——但是我們很容易把事物表層的形狀、以及表層的顔色就當成事物本身的體性,那肯定是不對的。

  ——實際上,你沒有看到木頭,磚頭也沒有看到,也就是你只看到外在的它的形狀和它的顔色。

  ——然後,你在這些形色和顔色上面下定義的,來比較,來評判,這個比較大一點,這個比較小一點,這個顔色深一點,淺一點。

  ——你喜歡深一點,你就說這個深這個好;你喜歡淺一點的人,(就說)這個好,那其他東西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喜歡小的東西,(就覺的)這個越小越好,有些人說這個大的好。

  ——但實際上,你說的“大、小”,“好、不好”,它跟這個物質的本身、跟這個東西的本身沒有任何的關系。

  ——只是說,隨你自己的心裏認爲它好就好,你認爲它不好就不好。這都是人爲的一種心情。

  [喻]:你如果不需要的的話,別人送你一個東西,你說趕緊拿走,放在這裏一種累贅,占地方,都不想有這種多余的東西,無關的東西。

  

  【依法自省】:

  ——人的心情就是源于人的認識,對物的認識,對人的認識,對事的認識。

  ——我們如果沒有佛法的智慧,那肯定用煩惱來認識,用世間的名言概念來認識,那我們怎麼能夠解脫呢?那肯定解脫不了,還跟原來一樣。

  ——我們要把世間上面的這套(名言)轉化過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修行指要】:

  ——所以佛教告訴我們,要修無常,要修無我。

  ——因爲無常、無我,空性,它們是諸法的共相,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你可以用無常來觀待一切法,那麼你就好觀察,好用功,就不會被這些諸法迷惑住。

  ——那你如果一樣一樣來分析,那你這個腦筋整天還怎麼能夠學佛法呢?這還了得的事情!

  [喻]:就是分析說這個有什麼壞處,那個有什麼壞處,這個花有什麼壞處,這個水有什麼壞處,裏面有汙染,裏面有毒,裏面有添加劑,有什麼東西,這個地方有沒有灰塵,有沒有毒,那還了得!你這天天都來不及(分析)了。

  ——你只要概括——無常!

  

  『附錄·思考題』:

  1.煩惱的遠離和煩惱的轉化有什麼不同?我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煩惱的?

  2.爲什麼斷除煩惱先要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那該如何去正確認識自己呢?

  3.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的五蘊和合之身呢?

  4.我們該如何去除內心的塵埃,種下佛法清淨的種子呢?

  5.如何用佛教的名言來認識世間的一切物質呢?那我們平常實際看到的都是什麼呢?

  6.你能體會自己是如何被世間名言所綁縛的嗎?

  7.我們該如何用佛教的道理智慧善巧觀察世間諸相呢?

  

  

《認識人生之八 3》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八 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