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之二 1

  

认识人生之二(1/5)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10月25日 下)

  【要点导读】:

  ◎ 为什么我们闻思经论不能融会贯通?

  ◎ 为什么会修来修去,修不上去呢?

  ◎ 如何才能得到广大的智慧?

  

  

  一、通达经论生信解·唯赖尊重入法藏

  1、经论汇通断惑疑·断章取义增法执

  【认识问题】:

  ——大家来到寺庙里边修行、听开示、学佛法的经论,怎么样的把这几个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就是自己(的)思考、思维,自己对佛说的经论,祖师的注解,以及在寺院里面听到的开示,那(这些)我们常常不容易汇通。

  ——不容易汇通,内心当中就会产生种种的疑惑、矛盾。

  

  【学修指要】:

  ——本来我们读经也好,听经也好,要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把很多佛教的道理,或者说我们听到的佛法的开示,要逐步逐步把它总摄、浓缩起来,概括起来。

  ——用三法印可以概括整个的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所以,我们现在(原稿:认真)念经,也是培养这样子的一种能力,就是既能把一个圆满的佛法彰显成一部论;

  ——佛法又能够条分缕析,分成一个科目一个科目,一个科目里头又有好多的经论来证成这些观点的成立。

  ——或者说(原稿:而且说),祖师大德们不同的理解,都是有着比较好的叙述,让我们一看就非常的分明。

  

  【闻思误区】:

  ——而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发生和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对于圆满的、系统的佛法造成分分取片。

  ——那么我们不容易把握的原因就是,常常自己听到、理解到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就当成是究竟的、全部的。

  

  【如理认识】:

  ——而恰恰这个观点、这句话,法师们告诉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要对治和破斥当下现行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对治的法。

  ——你如果问题不存在了,这个法就用不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有的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当下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常常会出现,所以在《广论》里面也是告诉我们,说:“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的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

  

  【显正破邪】:

  [宗]: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能够非常便捷、便利地来修行。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对佛言祖语,对诸经论产生定解,会觉得这些经论跟我们自己究竟成佛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只有听法师的开示才是有关系的,这是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法师的开示也是根据经论来开示的,法师开示目的,(是)让我们对经论产生信解,产生信心,产生正解,而不是对法师的开示的语言产生一种依赖感。

  ——某某法师说一句,我们就去做一句,他没有说,我们就不做,这本身对名言就产生了一种执着。

  

  【反观自省】:

  ——久而久之,有些居士他就比较相应听这位法师讲法的风格,有些居士就比较相应那位法师讲法的风格,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常常会有。

  ——再扩大来讲,这个庙的法师的弘法的风格,那个庙弘法的风格,这个宗派弘法的风格,那个宗派法师弘法的风格,都是有差异性的。

  ——即便在经论当中,诸菩萨,诸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他们说法的风格也是各个不同的。

  ——但是我们学来学去,学久了,就会变成,这些经论,尤其是大乘的经论,以及其它法师讲的佛法,同自己对不上号,挂不上钩,不相干哪。

  ——这种状况,究竟我们是否同佛法相应?有没有相应呢?

  

  2、 深入经藏入佛慧·顿根小智依师要

  【依法自省】:

  ——那么我们也常常可能会认为说,这位法师、那位法师修行不好啊,戒律做得不圆满啊,等等,也有可能会有这样子观过的心理。

  ——但是我们对经典会不会观过呢?或者说会不会轻忽呢?

  ——会认为说经典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希求解脱的,希求佛果的人,必须要靠经论,没有经论的话,我们就得不到解脱,不能成佛,不能修行,修不了(吗)?。

  

  【认识问题】:

  ——那么我们听法师、听善知识的开示,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智慧比较小,烦恼很大,烦恼 很严重。

  ——所以,我们是带着烦恼的心情去听开示的,带着烦恼的心去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带着烦恼的心去闻思经论。

  ——这样,自然而然,时间长了,经论的法义不能入心,善知识的开示也不能入心,我们烦恼心在起作用。

  

  【自识根器】:

  ——因为经论很深、很广,都是佛菩萨对大根大器的这些弟子们,甚至圣人讲的佛法,

  ——那么我们现在人的根基本身就是比较差劲,只有用更加白话的语言,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才有办法入门。

  ——不然很深奥,接受不了,觉得太复杂、太深,所以就需要不断不断来稀释。

  ——那我们的根基条件够了,当然自己看,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加持、很大的受益。

  ——那么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看,看不了,看不进去,看不懂,看得容易走偏,不知道我们怎么样子从经文的文字上面来真正悟出它的道理,悟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依师切要】:

  ——那么这种方法不得要领,所以需要有人对我们的引导,有人对我们的启发、帮助。

  ——也就是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本身很复杂,也很重要。

  [喻]:比如说我们盖房子,我们过去没有盖过,或者说我们只是会盖几间房子,那么你要盖一个高楼、大楼,就必须要靠专家来设计,必须要靠技术的工人来施工,那我们顶多只能帮忙,跟着去做,挑点土,搬搬木头啊砖头啊,这些就可以了,但是让我们自己去做的话就做不来。那么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过,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必须要根据人家的经验,根据人家的要求去实践,最后才能够把房子造出来,才能够造得好。

  ——修行亦复如是,是生命的经验的指导。

  ——如果我们不能很真切的认同这一点,肯定会随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去学习,去修行,去做事。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二 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