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二(1/5)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5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聞思經論不能融會貫通? ◎ 爲什麼會修來修去,修不上去呢? ◎ 如何才能得到廣大的智慧? 一、通達經論生信解·唯賴尊重入法藏 1、經論彙通斷惑疑·斷章取義增法執 【認識問題】: ——大家來到寺廟裏邊修行、聽開示、學佛法的經論,怎麼樣的把這幾個能夠很好的結合起來? ——就是自己(的)思考、思維,自己對佛說的經論,祖師的注解,以及在寺院裏面聽到的開示,那(這些)我們常常不容易彙通。 ——不容易彙通,內心當中就會産生種種的疑惑、矛盾。 【學修指要】: ——本來我們讀經也好,聽經也好,要讓我們的問題越來越少,把很多佛教的道理,或者說我們聽到的佛法的開示,要逐步逐步把它總攝、濃縮起來,概括起來。 ——用叁法印可以概括整個的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以,我們現在(原稿:認真)念經,也是培養這樣子的一種能力,就是既能把一個圓滿的佛法彰顯成一部論; ——佛法又能夠條分縷析,分成一個科目一個科目,一個科目裏頭又有好多的經論來證成這些觀點的成立。 ——或者說(原稿:而且說),祖師大德們不同的理解,都是有著比較好的敘述,讓我們一看就非常的分明。 【聞思誤區】: ——而我們在聽經的時候,在閱讀的時候,就非常容易發生和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對于圓滿的、系統的佛法造成分分取片。 ——那麼我們不容易把握的原因就是,常常自己聽到、理解到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觀點,就當成是究竟的、全部的。 【如理認識】: ——而恰恰這個觀點、這句話,法師們告訴我們的目的,是爲了要對治和破斥當下現行的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對治的法。 ——你如果問題不存在了,這個法就用不上,“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所有的法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現前的一念心、當下的問題。 ——那麼這些問題常常會出現,所以在《廣論》裏面也是告訴我們,說:“若于教授雖多練習,然于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的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舍”, 【顯正破邪】: [宗]:叁藏十二部都是爲了要幫助我們成佛,幫助我們能夠非常便捷、便利地來修行。 ——那麼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對佛言祖語,對諸經論産生定解,會覺得這些經論跟我們自己究竟成佛沒有什麼關系,那麼只有聽法師的開示才是有關系的,這是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 ——因爲法師的開示也是根據經論來開示的,法師開示目的,(是)讓我們對經論産生信解,産生信心,産生正解,而不是對法師的開示的語言産生一種依賴感。 ——某某法師說一句,我們就去做一句,他沒有說,我們就不做,這本身對名言就産生了一種執著。 【反觀自省】: ——久而久之,有些居士他就比較相應聽這位法師講法的風格,有些居士就比較相應那位法師講法的風格,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常常會有。 ——再擴大來講,這個廟的法師的弘法的風格,那個廟弘法的風格,這個宗派弘法的風格,那個宗派法師弘法的風格,都是有差異性的。 ——即便在經論當中,諸菩薩,諸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他們說法的風格也是各個不同的。 ——但是我們學來學去,學久了,就會變成,這些經論,尤其是大乘的經論,以及其它法師講的佛法,同自己對不上號,挂不上鈎,不相幹哪。 ——這種狀況,究竟我們是否同佛法相應?有沒有相應呢? 2、 深入經藏入佛慧·頓根小智依師要 【依法自省】: ——那麼我們也常常可能會認爲說,這位法師、那位法師修行不好啊,戒律做得不圓滿啊,等等,也有可能會有這樣子觀過的心理。 ——但是我們對經典會不會觀過呢?或者說會不會輕忽呢? ——會認爲說經典對我們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希求解脫的,希求佛果的人,必須要靠經論,沒有經論的話,我們就得不到解脫,不能成佛,不能修行,修不了(嗎)?。 【認識問題】: ——那麼我們聽法師、聽善知識的開示,因爲自己的智慧不夠,智慧比較小,煩惱很大,煩惱 ——所以,我們是帶著煩惱的心情去聽開示的,帶著煩惱的心去依止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帶著煩惱的心去聞思經論。 ——這樣,自然而然,時間長了,經論的法義不能入心,善知識的開示也不能入心,我們煩惱心在起作用。 【自識根器】: ——因爲經論很深、很廣,都是佛菩薩對大根大器的這些弟子們,甚至聖人講的佛法, ——那麼我們現在人的根基本身就是比較差勁,只有用更加白話的語言,更加容易接受的語言,更加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表達,我們才有辦法入門。 ——不然很深奧,接受不了,覺得太複雜、太深,所以就需要不斷不斷來稀釋。 ——那我們的根基條件夠了,當然自己看,也能夠得到很大的加持、很大的受益。 ——那麼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看,看不了,看不進去,看不懂,看得容易走偏,不知道我們怎麼樣子從經文的文字上面來真正悟出它的道理,悟出文字背後的內涵。 【依師切要】: ——那麼這種方法不得要領,所以需要有人對我們的引導,有人對我們的啓發、幫助。 ——也就是我們要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很複雜,也很重要。 [喻]:比如說我們蓋房子,我們過去沒有蓋過,或者說我們只是會蓋幾間房子,那麼你要蓋一個高樓、大樓,就必須要靠專家來設計,必須要靠技術的工人來施工,那我們頂多只能幫忙,跟著去做,挑點土,搬搬木頭啊磚頭啊,這些就可以了,但是讓我們自己去做的話就做不來。那麼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做過,不具有這種能力,所以必須要根據人家的經驗,根據人家的要求去實踐,最後才能夠把房子造出來,才能夠造得好。 ——修行亦複如是,是生命的經驗的指導。 ——如果我們不能很真切的認同這一點,肯定會隨著我們自己的想象去學習,去修行,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