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的一个暑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据无着、世亲分析,认为经中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较大品、小品,更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后来的“阿含”形式。例如此经一开始就讲释尊住王舍城,僧团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并叙述讲道的过程等,这些都是原始经典形式,而根本般若(小品)却讲此丘五千人,并说他们都具有种种功德成就,同后来大乘经的夸张说法相类似。说明“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比“小品”还要早些。其次,南传学者觉音,在解释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时说,“方广”是问答体,在一个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后,继续追究,步步深入,他还毕巴利文的五部为证。对照“金刚经”的体裁,也是一个问题结束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一直到二十七处为止。又“金刚经”的问题是由须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解空第一”,得了无诤三昧。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认识般若思想不外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是讲佛说一切法郎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称为“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 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它不是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观,它的产生是有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对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执着某一个方面。应当指出:上座部在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龙树破斥它为“恶趣空”。这种否定一切的“恶趣空”与般若性空说是本质不同的。“金刚经”最后归结为一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全经的精髓。可见般若思想反对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分类而成的假有。套用“金刚经”的公式,即:“佛说般若,郎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名)。关于般若这词,是梵文Prajna的音译,一译“波若”,慧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的一切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所以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印顺导师为接引初机,在讲记中对般若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心良苦。惜评文作者把阐述般若意义搁置一边,笼统地给扣上“以世智为般若”的帽子,正是欲盖弥彰,强词夺理。请详读一下印顺导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就不致会如此“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四、三法印是依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

  关于“以声闻三法印为般若”一段,这也是评文作者昕设的“帽子”用以扣人的。拙作“关于佛教研究几个问题”中第二节“根本法义被逐步改变”中指出:

  “三法印正是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缘起支包括两个方面:来与去。来是指苦的产生,去是指还灭趋向涅槃。释算常说,懂得椽起说就懂得了“法”,寸见缘起说是佛教的最高原理。而三法印是缘起说的体现,不论南传、北传、大乘、小乘都是通用的。现在有人竟把二二法印”称为“声闻法”,提倡所谓“常、乐,我,净”,在惫义上恰恰相反。溯其原因,起始于有部。有部认为一切法通过时间三相,法的形状改变,但体(自性)不变,强调物质的体,在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变动。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把“无常”的理论从深处否定了,同时在最后超越佛陀十四无记(其中有一条世间是有常还是无常

  )大谈其形而上的论调。同时“我”的理论也告复活,有部居然承认有一个“假我”的存在,到了犊子部就公然主张有一不灭的轮回主体(补特迦罗)了,三法印就剩一个“涅槃寂静”末受破坏。大乘空宗的创始人龙树针对有部的二二世实有”、“法体恒有”,以空总破。他的方法有二种:一是“中观论”的辩证法,将自性论抹除;一是“大智度论”的直观,直接洞观诸法如幻如化,一切归于空。他的遣除境相不但否定有形的外色,甚至是空间、运动、时间皆戍如幻如化,最俊连空也空,一叨归于灭绝。”法印亦译法本、本末、优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世俗印玺,意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反法印的则非佛法。三法印不但晃于早期的小乘经、律、论,也见于大乘经论。“杂阿含经”卷十作二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载:“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r法印经”则别说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为三法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八中,列举实相的十二异名,郎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指出一实相印可总摄缘起、无常、无我、寂灭等。未见破斥所谓“声闻三法印”。评文作者硬说印顺导师说“宇宙人生真理要从三法印去了解一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不亦谬乎。”这种“想当然”的推理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即使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没有否定三法印或后来发展的四法印、五法印,眨称为“小乘法”。他不过以一实相印总摄。而评文作者还盛气凌人地说:“声闻三法印中之涅槃,不过身智永灭,不复更受三界生死,名为寂静。“般若经”中所说涅槃,虽云三乘共证,其实香象渡河:水异冤马。大乘涅槃,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常、乐、我、净四德,岂遽同于灰身灭智,声闻所证的涅槃乎!”一副傲骨看不起阿罗汉的样子,其实是夜郎自大,可怜得很!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的意思。二译“应供”,这亦是如来十号之一,当受人天供养的意思。“杂阿含经”说阿罗汉与如来果德不同,但解脱相同。三译“不生”,惫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郎如“杂阿合经”称:“所作已作,不受俊有。”中国佛教徒长期以来贬低阿罗汉,这是不应该的。实际上阿罗汉毕竟是超脱生死输回的圣人,郎使依天台教义而言,亦相当于七住阶位的菩萨,而我们还是在生死流转中的凡夫,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声闻圣人呢

  

  “瑜伽菩萨戒乙中有这样的一条:小乘学人诽谤大乘,是为犯戒;同样,大乘学人诽谤小乘,也为犯戒。”这体现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精神。我们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应承认大乘是佛说,而北传大乘佛教应停止对小乘的攻击,贯彻互相尊重,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十共同提高的原则。评文作者对印顺导师的不敬,横一个“谬论”,竖一个“邪妄”,应当认识过错,自己发露忏悔。药无贵贱,治病的是良药;法无高下,契机的是妙法。信仰是自由的,但同时应当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四家要团结一致,兴利除弊,涤瑕荡垢,促使佛日增辉,*轮常转,功德无量!

  摘自《内明》第242期

  

《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性与顿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