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個暑本,因爲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據無著、世親分析,認爲經中二十七個主題實際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較大品、小品,更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後來的“阿含”形式。例如此經一開始就講釋尊住王舍城,僧團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並敘述講道的過程等,這些都是原始經典形式,而根本般若(小品)卻講此丘五千人,並說他們都具有種種功德成就,同後來大乘經的誇張說法相類似。說明“金剛經”的般若形式,比“小品”還要早些。其次,南傳學者覺音,在解釋十二分教中的“方廣”時說,“方廣”是問答體,在一個問題得到圓滿解答後,繼續追究,步步深入,他還畢巴利文的五部爲證。對照“金剛經”的體裁,也是一個問題結束後,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一直到二十七處爲止。又“金剛經”的問題是由須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解空第一”,得了無诤叁昧。
通過“金剛經”的二十七個主題,更易掌握般若的要點。認識般若思想不外乎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是講佛說一切法郎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但空非虛無,法雖自性空,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以稱爲“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 一、幻有並非無有,是相對于實有說它不是實在的;二、幻有非憑空觀,它的産生是有因緣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對範疇性空,幻有構成的,不能執著某一個方面。應當指出:上座部在講人空外也講法空,不過他們的性空進一層發展就成了方廣,趨向極端,連幻有也否定了,龍樹破斥它爲“惡趣空”。這種否定一切的“惡趣空”與般若性空說是本質不同的。“金剛經”最後歸結爲一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稱爲全經的精髓。可見般若思想反對有部認爲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極端態度,主張佛說法不是實有,而是幻有。佛法並非實有,只是我們概念上對它分類而成的假有。套用“金剛經”的公式,即:“佛說般若,郎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名)。關于般若這詞,是梵文Prajna的音譯,一譯“波若”,慧譯智慧。佛教用來指如實了解的一切智慧。爲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所以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爲“諸佛之母”。印順導師爲接引初機,在講記中對般若作了深入淺出的解釋,用心良苦。惜評文作者把闡述般若意義擱置一邊,籠統地給扣上“以世智爲般若”的帽子,正是欲蓋彌彰,強詞奪理。請詳讀一下印順導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就不致會如此“畫虎不成,反類其犬”了。
四、叁法印是依緣起支作基礎而發展的
關于“以聲聞叁法印爲般若”一段,這也是評文作者昕設的“帽子”用以扣人的。拙作“關于佛教研究幾個問題”中第二節“根本法義被逐步改變”中指出:
“叁法印正是緣起支作基礎而發展的。緣起支包括兩個方面:來與去。來是指苦的産生,去是指還滅趨向涅槃。釋算常說,懂得椽起說就懂得了“法”,寸見緣起說是佛教的最高原理。而叁法印是緣起說的體現,不論南傳、北傳、大乘、小乘都是通用的。現在有人竟把二二法印”稱爲“聲聞法”,提倡所謂“常、樂,我,淨”,在憊義上恰恰相反。溯其原因,起始于有部。有部認爲一切法通過時間叁相,法的形狀改變,但體(自性)不變,強調物質的體,在過去、未來、現在都不變動。這種說法一開始就把“無常”的理論從深處否定了,同時在最後超越佛陀十四無記(其中有一條世間是有常還是無常
)大談其形而上的論調。同時“我”的理論也告複活,有部居然承認有一個“假我”的存在,到了犢子部就公然主張有一不滅的輪回主體(補特迦羅)了,叁法印就剩一個“涅槃寂靜”末受破壞。大乘空宗的創始人龍樹針對有部的二二世實有”、“法體恒有”,以空總破。他的方法有二種:一是“中觀論”的辯證法,將自性論抹除;一是“大智度論”的直觀,直接洞觀諸法如幻如化,一切歸于空。他的遣除境相不但否定有形的外色,甚至是空間、運動、時間皆戍如幻如化,最俊連空也空,一叨歸于滅絕。”法印亦譯法本、本末、優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世俗印玺,意爲能印證真僞的佛法之印。佛教認爲,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違反法印的則非佛法。叁法印不但晃于早期的小乘經、律、論,也見于大乘經論。“雜阿含經”卷十作二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載:“法印有叁種,一者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叁者寂滅涅槃。”r法印經”則別說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爲叁法印。“法華玄義”卷八上說:“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叁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叁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八中,列舉實相的十二異名,郎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微妙寂滅。指出一實相印可總攝緣起、無常、無我、寂滅等。未見破斥所謂“聲聞叁法印”。評文作者硬說印順導師說“宇宙人生真理要從叁法印去了解一是“以聲聞叁法印釋般若第一空義”,“不亦謬乎。”這種“想當然”的推理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因爲即使是天臺宗智者大師也沒有否定叁法印或後來發展的四法印、五法印,眨稱爲“小乘法”。他不過以一實相印總攝。而評文作者還盛氣淩人地說:“聲聞叁法印中之涅槃,不過身智永滅,不複更受叁界生死,名爲寂靜。“般若經”中所說涅槃,雖雲叁乘共證,其實香象渡河:水異冤馬。大乘涅槃,得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具常、樂、我、淨四德,豈遽同于灰身滅智,聲聞所證的涅槃乎!”一副傲骨看不起阿羅漢的樣子,其實是夜郎自大,可憐得很!阿羅漢一譯“殺賊”,殺煩惱賊的意思。二譯“應供”,這亦是如來十號之一,當受人天供養的意思。“雜阿含經”說阿羅漢與如來果德不同,但解脫相同。叁譯“不生”,憊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郎如“雜阿合經”稱:“所作已作,不受俊有。”中國佛教徒長期以來貶低阿羅漢,這是不應該的。實際上阿羅漢畢竟是超脫生死輸回的聖人,郎使依天臺教義而言,亦相當于七住階位的菩薩,而我們還是在生死流轉中的凡夫,有什麼理由看不起聲聞聖人呢
“瑜伽菩薩戒乙中有這樣的一條:小乘學人誹謗大乘,是爲犯戒;同樣,大乘學人誹謗小乘,也爲犯戒。”這體現了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精神。我們主張南傳上座部佛教應承認大乘是佛說,而北傳大乘佛教應停止對小乘的攻擊,貫徹互相尊重,廣泛交流,取長補短十共同提高的原則。評文作者對印順導師的不敬,橫一個“謬論”,豎一個“邪妄”,應當認識過錯,自己發露忏悔。藥無貴賤,治病的是良藥;法無高下,契機的是妙法。信仰是自由的,但同時應當尊重別人的信仰。佛教四家要團結一致,興利除弊,滌瑕蕩垢,促使佛日增輝,*輪常轉,功德無量!
摘自《內明》第242期
《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