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P4

  ..续本文上一页范,因此,佛陀请他管理僧团。僧众每天出去托钵都经由他调整,当时陀骠比丘也分配得很好,东南西北大家各自分头前去,每一位托钵的对象也都固定,然后三天换一次。

   当时僧团中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叫密多求,他出家不久,仍带着习气于僧团中生活,他也和大家一样出去托钵。有一次,他被陀骠比丘派到某乡村去,那位施主生活并不富有,所以只给他很简单的粗食,他看到钵中的食物,内心就很不欢喜,尽管不高兴,但是仍然要吃呀!第二天接到的食物比前一天的还差,第三天的食物又比第二天的粗糙,他心里非常埋怨,即迁怒于陀骠比丘,认为陀骠比丘故意分配这种无诚心的施主给他,为此怀恨在心。

   密多求比丘有一位妹妹密多罗也在比丘尼僧团中出家。有一次他到比丘尼僧团去找妹妹,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宣泄出来,妹妹年纪仍轻,不会分辨事理,哥哥讲的话,她也信以为真,还为哥哥抱不平。密多求看见妹妹如此,忿恨不平的心愈难化解。

   他向妹妹说:「你要为我出这口气!」

   妹妹说:「你说说看,我若能帮忙,一定尽力!」

   密多求说:「唯有一项办法——你到佛陀面前告状,说陀骠比丘对你非礼、不守梵行。」

   妹妹大惊,说:「这怎么可以?明明他是守清净戒的人,我却要诬赖他不守梵行,这种事我不敢做!」

   密多求即威胁妹妹说:「你如果不愿意,那以后你就不要认我是哥哥,我也不认你是妹妹!」密多罗很为难,最后终于答应哥哥的要求。

   密多求在妹妹还未到佛陀住处前,他就先向佛陀顶礼,接着妹妹来了,也上前向佛陀顶礼,说:「佛陀!僧团之中,有一位不守梵行的比丘!」

   佛陀问:「哪一位?」

   比丘尼说:「陀骠比丘到我们比丘尼团中,违犯了清净戒!」

   密多求接着说:「佛陀!这是事实!」

   佛陀看到陀骠比丘也在场,于是把他叫出来,问:「刚才这位年轻的比丘尼所讲的你听到了吗?这是真的吗?」

   陀骠比丘说:「是不是事实,佛陀您知道呀!」

   佛陀说:「你这样的回答不对;有,就说有;没有,你要说没有!」

   当时罗睺罗起身说:「陀骠犯不清净行,密多罗比丘尼挺身指认,尤其密多求也来做证,难道陀骠比丘一句『没有』,就能认定他没做吗?」

   佛陀就向罗睺罗说:「罗睺罗,如果密多罗比丘尼来我的面前说:『罗睺罗不净行!』再加上密多求比丘来做证,那你要做何回答?」

   罗睺罗说:「我如果没有做,当然回答没有,佛陀应该知道。」

   佛陀说:「那和刚才陀骠比丘回答的还不是一样吗?年轻人看事情应透彻,凡事要冷静分辨。」于是,佛陀向僧众说:「希望你们好好求证这件事,让密多罗到外面,然后大家好好求证。」说完,佛陀就离开现场。

   那时,比丘们就追问密多求这件事,说:「陀骠比丘非礼你妹妹,到底你什么时候看到?其中还有人在场吗?或者只有你单独一人看到?」

   比丘们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用心地追问,问得密多求比丘无话可答。他想想自己错了,生起忏悔心,承认自己和妹妹是诬赖陀骠比丘,而妹妹是受他唆使的;因为他被派到乡村托钵,所得的均是粗食,因此,心生怨恨……。

   至此真相大明,佛陀才又进来,比丘们向佛陀报告,已还陀骠比丘的清白,而密多求也已经有忏悔之心。

   密多求非常忏悔,跪在佛前真心发露,佛陀说:「一个人的心念如果没有好好照顾,贪、瞋、痴三毒很容易现形。为了求美味,这就是贪心呀!既已出家,食物只是为了疗身,而你却贪着美味,为此内心起瞋怒,又把怒气出在服务僧众的人身上,甚至心生愚痴,唆使你的妹妹诬告,这样是不是贪瞋痴三毒在你的心中作怪呢?」

   密多求比丘惭愧得无地自容,而决心痛改前非,精进修持。

   在佛陀的僧团中,已难避免有这样的事发生,何况距离佛世那么

  遥远的现在社会,一般人难免心随境转。贪、瞋、痴「三毒」常常现形于日常行为中,唯有学习佛陀不散乱心念和行为,才能清净如水。

  「不幸」的故事

   改运、消灾、改名,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中。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坎坷,他的名字叫「不幸」。

   给孤独长者看到他这么潦倒就把这位朋友找来,请他帮忙料理家务,可是给孤独长者的家人、朋友若要叫他就得开口闭口都是「不幸」——比如:「不幸来!」、「不幸坐!」、「不幸吃啊!」因此,长者的家属亲友都不太喜欢他,就跟给孤独长者说:「你把他辞掉吧,最好远离他。」给孤独长者不解地问:「这个人很好呀,为何要辞掉他、远离他呢?」大家都说:「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不幸,天天看到不幸,听到不幸,口里又叫着不幸,这对我们好像不太好吧!」

   长者就说:「你们错了,佛陀曾开示——人的命运好坏是从业而来,人生在世是幸或不幸,要看过去生的所作所为,过去生若有造福,现在面对的就是福缘;过去生若没有造福,今生的遭遇就会很坎坷。若是带着福业而来,即使他的名字叫做不幸,也仍是有大福的人。若没有福德,虽然他的名字叫做『贤人』,也不见得有贤德,更不见得会幸运!所以我们不要迷信名字,重要的是看过去生的因和现在生的缘啊!因为长者经常听佛陀的开示,所以他了解祸福的业力因缘。长者既然这么说,大家也就没话说了。

   经过一段时日,给孤独长者有事带着家人出门去了。有一群强盗知道长者带着家丁出门,于是计划要趁机抢劫。他们定好时间,有一天晚上,强盗都埋伏于长者的家园四周,等待下手的机会。而这位「不幸」很尽责,因为他知道长者给他很大的恩惠,尽管有那么多人排斥他,但长者仍然庇护他,让他能够留下来,所以他对这个家庭,不管是时间或力量上,都是加倍的努力,每天天未亮就起来巡视,直到天黑了也仍用心在四周巡逻……。

   那天他发现外面有一些人行迹非常可疑,可能有不良的企图,赶紧叫其它人把锣、鼓等全都拿出来,大家打鼓的打鼓、敲锣的敲锣。刹那间,锣鼓喧天,把那群小偷强盗一个个吓得逃之天天,匆忙之间他们的武器、石块、棍子全都弃置于地。

   隔天长者的佣人出来一看,大家都非常吃惊,因为看到那些武器横竖地散落一地,好险呀!那群小偷强盗如果进入抢劫的话,家里所有的宝物一定被洗劫一空!长者回来后,大家就赶紧告诉他,并且赞叹说:「『不幸」是一位有智者,这个家要不是有他这么用心的看顾,一定会损失惨重。」

   给孤独长者听了很高兴地向「不幸」道谢,又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家里发生的事。佛陀说:「对啊!这就是因为你有智慧,能够说服家人朋友的猜疑,把这么好的人留下来;如果你也跟他们一样迷信,那么你这一劫就难逃了。因为你能够识人,知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以名取人,所以有这种福分。」这是佛陀对给孤独长者的赞叹

   有些人遇到一点点坎坷就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就急着要找人改运,希望把命运改好,这是错误的。其实,最重要的是过去生中造了什么样的业;今生父母给我们的名字跟命运无关,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行为,因为今生所造的业又会带到来生。现在如果能把言行调好就能得到福缘。总之,有过去生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唯有多造福修慧、福德具足才能去掉灾难、逢凶化吉。

  只园的兴建因缘

   嫉妒是很难去除的习气,多数人看到别人有成就,即嫉妒难平;看到别人受到赞叹,心里就不是滋味,希望别人赞叹的是我,而不是他;甚至于「自赞毁他」。为什么会如此呢?都是因为「嫉妒」所致。现代人如此,以前的人也是一样,眼看别人即将成功,往往加以障碍。

   佛陀在世时不断弘扬佛法。给孤独长者希望佛陀能够留在舍卫国弘法、度化人群;于是,不惜巨资——以黄金布地,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块地。正当他在兴建「祇园」时,外教徒知道了非常震惊,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地盘,如果瞿昙沙门来此,信徒的信念就会受影响,供养他们的人也会减少;因此,外教徒想尽办法要阻碍这件工程的进行。

   第一个行动是向给孤独长者抗议,说:「瞿昙沙门何德何能可来这里?他已有安定的住处,为何还要请他来此?到底他有什么能耐呢?」外教徒议论纷纷。但是,恭请佛陀到此弘法是给孤独长者的一大心愿,因此他不受议论的影响。

   外教徒抗议无效,于是又向国王提出抗议,国王对佛陀时有所闻,他好乐佛法,所以也不听外教徒之言。外教徒只好又回头找给孤独长者,说:「如果你要邀请瞿昙沙门的团体来这里,必须答应一项条件,否则我们不会信服。」

   长者问:「你们有何条件?只要将来大家能和睦相处,不管你们提出任何条件,我都会尽量想办法。」

   外道徒众说:「瞿昙沙门座下有一位舍利弗,据说他智慧第一,请他来和我们较量一番,比比高下。」

   长者认为这不困难,便前往王舍城,向佛陀说明此事。佛陀认为要教化舍卫国必须有个开端,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派舍利弗前往,佛陀说:「当地的工程正在建设,你最好先去安抚当地的人心!」舍利弗欢喜地答应了。

   给孤独长者请教舍利弗说:「尊者什么时候可以和外教徒论理较量呢?」

   舍利弗说:「七天后吧!给他们七天的时间准备。」长者即和对方联络。

   外教中有一位最被尊重的领导者,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胜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较量,如果输了,沙门僧团进入城内,他们原有的利养和地位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这场辩论一定要非常慎重。七天之中,他们到处纲罗最好的人才,…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