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P4

  ..續本文上一頁範,因此,佛陀請他管理僧團。僧衆每天出去托缽都經由他調整,當時陀骠比丘也分配得很好,東南西北大家各自分頭前去,每一位托缽的對象也都固定,然後叁天換一次。

   當時僧團中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叫密多求,他出家不久,仍帶著習氣于僧團中生活,他也和大家一樣出去托缽。有一次,他被陀骠比丘派到某鄉村去,那位施主生活並不富有,所以只給他很簡單的粗食,他看到缽中的食物,內心就很不歡喜,盡管不高興,但是仍然要吃呀!第二天接到的食物比前一天的還差,第叁天的食物又比第二天的粗糙,他心裏非常埋怨,即遷怒于陀骠比丘,認爲陀骠比丘故意分配這種無誠心的施主給他,爲此懷恨在心。

   密多求比丘有一位妹妹密多羅也在比丘尼僧團中出家。有一次他到比丘尼僧團去找妹妹,把自己心中的不滿宣泄出來,妹妹年紀仍輕,不會分辨事理,哥哥講的話,她也信以爲真,還爲哥哥抱不平。密多求看見妹妹如此,忿恨不平的心愈難化解。

   他向妹妹說:「你要爲我出這口氣!」

   妹妹說:「你說說看,我若能幫忙,一定盡力!」

   密多求說:「唯有一項辦法——你到佛陀面前告狀,說陀骠比丘對你非禮、不守梵行。」

   妹妹大驚,說:「這怎麼可以?明明他是守清淨戒的人,我卻要誣賴他不守梵行,這種事我不敢做!」

   密多求即威脅妹妹說:「你如果不願意,那以後你就不要認我是哥哥,我也不認你是妹妹!」密多羅很爲難,最後終于答應哥哥的要求。

   密多求在妹妹還未到佛陀住處前,他就先向佛陀頂禮,接著妹妹來了,也上前向佛陀頂禮,說:「佛陀!僧團之中,有一位不守梵行的比丘!」

   佛陀問:「哪一位?」

   比丘尼說:「陀骠比丘到我們比丘尼團中,違犯了清淨戒!」

   密多求接著說:「佛陀!這是事實!」

   佛陀看到陀骠比丘也在場,于是把他叫出來,問:「剛才這位年輕的比丘尼所講的你聽到了嗎?這是真的嗎?」

   陀骠比丘說:「是不是事實,佛陀您知道呀!」

   佛陀說:「你這樣的回答不對;有,就說有;沒有,你要說沒有!」

   當時羅睺羅起身說:「陀骠犯不清淨行,密多羅比丘尼挺身指認,尤其密多求也來做證,難道陀骠比丘一句『沒有』,就能認定他沒做嗎?」

   佛陀就向羅睺羅說:「羅睺羅,如果密多羅比丘尼來我的面前說:『羅睺羅不淨行!』再加上密多求比丘來做證,那你要做何回答?」

   羅睺羅說:「我如果沒有做,當然回答沒有,佛陀應該知道。」

   佛陀說:「那和剛才陀骠比丘回答的還不是一樣嗎?年輕人看事情應透徹,凡事要冷靜分辨。」于是,佛陀向僧衆說:「希望你們好好求證這件事,讓密多羅到外面,然後大家好好求證。」說完,佛陀就離開現場。

   那時,比丘們就追問密多求這件事,說:「陀骠比丘非禮你妹妹,到底你什麼時候看到?其中還有人在場嗎?或者只有你單獨一人看到?」

   比丘們你一言、我一語非常用心地追問,問得密多求比丘無話可答。他想想自己錯了,生起忏悔心,承認自己和妹妹是誣賴陀骠比丘,而妹妹是受他唆使的;因爲他被派到鄉村托缽,所得的均是粗食,因此,心生怨恨……。

   至此真相大明,佛陀才又進來,比丘們向佛陀報告,已還陀骠比丘的清白,而密多求也已經有忏悔之心。

   密多求非常忏悔,跪在佛前真心發露,佛陀說:「一個人的心念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貪、瞋、癡叁毒很容易現形。爲了求美味,這就是貪心呀!既已出家,食物只是爲了療身,而你卻貪著美味,爲此內心起瞋怒,又把怒氣出在服務僧衆的人身上,甚至心生愚癡,唆使你的妹妹誣告,這樣是不是貪瞋癡叁毒在你的心中作怪呢?」

   密多求比丘慚愧得無地自容,而決心痛改前非,精進修持。

   在佛陀的僧團中,已難避免有這樣的事發生,何況距離佛世那麼

  遙遠的現在社會,一般人難免心隨境轉。貪、瞋、癡「叁毒」常常現形于日常行爲中,唯有學習佛陀不散亂心念和行爲,才能清淨如水。

  「不幸」的故事

   改運、消災、改名,自古以來這種迷信就已深印于人們心中。在佛世時,有一位從小和給孤獨長者一起長大的青年。給孤獨長者的財力很豐厚,上至國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農、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這位朋友卻一直都很困頓坎坷,他的名字叫「不幸」。

   給孤獨長者看到他這麼潦倒就把這位朋友找來,請他幫忙料理家務,可是給孤獨長者的家人、朋友若要叫他就得開口閉口都是「不幸」——比如:「不幸來!」、「不幸坐!」、「不幸吃啊!」因此,長者的家屬親友都不太喜歡他,就跟給孤獨長者說:「你把他辭掉吧,最好遠離他。」給孤獨長者不解地問:「這個人很好呀,爲何要辭掉他、遠離他呢?」大家都說:「因爲他的名字叫做不幸,天天看到不幸,聽到不幸,口裏又叫著不幸,這對我們好像不太好吧!」

   長者就說:「你們錯了,佛陀曾開示——人的命運好壞是從業而來,人生在世是幸或不幸,要看過去生的所作所爲,過去生若有造福,現在面對的就是福緣;過去生若沒有造福,今生的遭遇就會很坎坷。若是帶著福業而來,即使他的名字叫做不幸,也仍是有大福的人。若沒有福德,雖然他的名字叫做『賢人』,也不見得有賢德,更不見得會幸運!所以我們不要迷信名字,重要的是看過去生的因和現在生的緣啊!因爲長者經常聽佛陀的開示,所以他了解禍福的業力因緣。長者既然這麼說,大家也就沒話說了。

   經過一段時日,給孤獨長者有事帶著家人出門去了。有一群強盜知道長者帶著家丁出門,于是計劃要趁機搶劫。他們定好時間,有一天晚上,強盜都埋伏于長者的家園四周,等待下手的機會。而這位「不幸」很盡責,因爲他知道長者給他很大的恩惠,盡管有那麼多人排斥他,但長者仍然庇護他,讓他能夠留下來,所以他對這個家庭,不管是時間或力量上,都是加倍的努力,每天天未亮就起來巡視,直到天黑了也仍用心在四周巡邏……。

   那天他發現外面有一些人行迹非常可疑,可能有不良的企圖,趕緊叫其它人把鑼、鼓等全都拿出來,大家打鼓的打鼓、敲鑼的敲鑼。刹那間,鑼鼓喧天,把那群小偷強盜一個個嚇得逃之天天,匆忙之間他們的武器、石塊、棍子全都棄置于地。

   隔天長者的傭人出來一看,大家都非常吃驚,因爲看到那些武器橫豎地散落一地,好險呀!那群小偷強盜如果進入搶劫的話,家裏所有的寶物一定被洗劫一空!長者回來後,大家就趕緊告訴他,並且贊歎說:「『不幸」是一位有智者,這個家要不是有他這麼用心的看顧,一定會損失慘重。」

   給孤獨長者聽了很高興地向「不幸」道謝,又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家裏發生的事。佛陀說:「對啊!這就是因爲你有智慧,能夠說服家人朋友的猜疑,把這麼好的人留下來;如果你也跟他們一樣迷信,那麼你這一劫就難逃了。因爲你能夠識人,知道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以名取人,所以有這種福分。」這是佛陀對給孤獨長者的贊歎

   有些人遇到一點點坎坷就怨天尤人,認爲自己的命運不好,就急著要找人改運,希望把命運改好,這是錯誤的。其實,最重要的是過去生中造了什麼樣的業;今生父母給我們的名字跟命運無關,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行爲,因爲今生所造的業又會帶到來生。現在如果能把言行調好就能得到福緣。總之,有過去生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唯有多造福修慧、福德具足才能去掉災難、逢凶化吉。

  只園的興建因緣

   嫉妒是很難去除的習氣,多數人看到別人有成就,即嫉妒難平;看到別人受到贊歎,心裏就不是滋味,希望別人贊歎的是我,而不是他;甚至于「自贊毀他」。爲什麼會如此呢?都是因爲「嫉妒」所致。現代人如此,以前的人也是一樣,眼看別人即將成功,往往加以障礙。

   佛陀在世時不斷弘揚佛法。給孤獨長者希望佛陀能夠留在舍衛國弘法、度化人群;于是,不惜巨資——以黃金布地,向祇陀太子買了一塊地。正當他在興建「祇園」時,外教徒知道了非常震驚,他們認爲那是他們的地盤,如果瞿昙沙門來此,信徒的信念就會受影響,供養他們的人也會減少;因此,外教徒想盡辦法要阻礙這件工程的進行。

   第一個行動是向給孤獨長者抗議,說:「瞿昙沙門何德何能可來這裏?他已有安定的住處,爲何還要請他來此?到底他有什麼能耐呢?」外教徒議論紛紛。但是,恭請佛陀到此弘法是給孤獨長者的一大心願,因此他不受議論的影響。

   外教徒抗議無效,于是又向國王提出抗議,國王對佛陀時有所聞,他好樂佛法,所以也不聽外教徒之言。外教徒只好又回頭找給孤獨長者,說:「如果你要邀請瞿昙沙門的團體來這裏,必須答應一項條件,否則我們不會信服。」

   長者問:「你們有何條件?只要將來大家能和睦相處,不管你們提出任何條件,我都會盡量想辦法。」

   外道徒衆說:「瞿昙沙門座下有一位舍利弗,據說他智慧第一,請他來和我們較量一番,比比高下。」

   長者認爲這不困難,便前往王舍城,向佛陀說明此事。佛陀認爲要教化舍衛國必須有個開端,這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于是,派舍利弗前往,佛陀說:「當地的工程正在建設,你最好先去安撫當地的人心!」舍利弗歡喜地答應了。

   給孤獨長者請教舍利弗說:「尊者什麼時候可以和外教徒論理較量呢?」

   舍利弗說:「七天後吧!給他們七天的時間准備。」長者即和對方聯絡。

   外教中有一位最被尊重的領導者,他認爲這是一件大事,勝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較量,如果輸了,沙門僧團進入城內,他們原有的利養和地位就會大受影響,所以,這場辯論一定要非常慎重。七天之中,他們到處綱羅最好的人才,…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