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P5

  ..續本文上一頁也召集許多人在當天助陣。

   給孤獨長者對此事也很慎重,他搭設大講臺,用心安排舍利弗和外教徒的座位。較量的日子終于到了,外教徒浩浩蕩蕩地排開陣容走來,而舍利弗卻是單獨應陣。

   舍利弗向衆人說:「好吧,時間到了,你們要選擇以辯論或神通來比較?」

   外教徒說:「道理從何辯起?還是比神通較快吧!」

   外教徒隨即幻化出一片非常美麗的花園,花朵盛開芳香四溢。舍利弗即化出一陣清風,花園裏的花搖曳生姿,猶如仙境;可惜,沒多久花辦、葉子紛紛掉落,這一比外道教輸了!

   接著,外教徒化出一座清淨的池塘,裏面的水清澈見底。舍利弗便化出一頭大象到池裏洗澡,大象一翻身滾動,池水立即混濁,這次評分,當然又是外教輸了。

   那時外教徒非常生氣,于是化出一條凶惡的九頭龍沖向舍利弗,舍利弗立即化出一只大鵬金翅鳥,牠飛翔自在,然後穩穩地坐在九頭龍的頭上。此時,外教徒非常惶恐,就認輸了;有些人立即請求皈依,但是,也有一部分較頑強的人不服氣便離開了。

   那些頑強者仍然要阻礙工程的進行,即假裝成工人,要求長者讓他們工作,長者心裏有數,知道外教徒可能會混入工人群中,于是告訴舍利弗,舍利弗說:「工程若想加快進行,當然必須號召許多工人,好吧!讓他們來。」舍利弗就親自監工。

   有一天,舍利弗于大樹下看到一群工人來了,工人手裏拿著棍子、鋤頭、鏟子等等工具向舍利弗走來,但不知爲何忽然人人滿心疲倦,好像即將睡著一般,他們掙紮向前;但是,腳卻愈漸沈重,不聽使喚。

   他們累得坐在地上,並且向舍利弗求救,舍利弗即向前爲他們宣說「四谛法」,工人聽了如夢初醒,大家都被舍利弗降伏。從此工程進行順利,如期完成祇樹給孤獨園的興建。也正因爲有這一段興建的過程,佛教的經典裏才會常常看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經文。

   這段工程的建設,真是倍受障礙,而障礙源于外教徒的嫉妒,但到頭來他們還是被降伏了,心魔終究無法于正道法中生存啊!

  一位年輕比丘的遭遇

   在佛陀的僧團中曾發生一件事——有一位好樂佛法的年輕比丘,原本對佛法很精進,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靜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時卻像海浪一樣,遇到強風就興起狂濤大浪。

   有一天,他出去托缽,走到城裏時,看到一群穿著很豔麗,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當他的眼睛掃視過這群女人時,被一位身材、面貌、穿著都很美麗的少女吸引住了,這位比丘頓時被色欲攝住,一直注視著那群嘻笑的女人,直到她們走遠了。

   從此他的意識中常常有那位少女的倩影浮現,那群豔麗美女的影像也一直在他的腦海中重現。

   他日思夜暮,以致日常生活失去正常的作息,他食不知味、輾轉難眠、儀容不修,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他的同伴不忍心看他墮落,都關心地問:「你到底怎麼了,爲什麼這麼沒精神呢?看你現在落魄邋遢成這樣,和以前精進用功的樣子實在判若兩人,到底爲什麼?」經過很多人的關心探問,他才將心事說出來:「我很慚愧,因爲我的眼根被色所迷,那色相一直萦繞在我的腦海中無法消除,我很痛苦,也很懊惱啊!」

   比丘們覺得他很可憐,但是他們無法輔導他,于是勸他去見佛陀。但是這位年輕的比丘說他不敢見佛陀,比丘們就半強迫地帶他到佛陀面前。佛陀看到他肮髒邋遢的樣子,就問比丘們:「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位比丘回答:「佛陀啊!他被色相所迷惑,現在心中充滿了苦悶。」

   佛陀很慈悲地問那位年輕的比丘:「你是不是如他們所說的被色所迷,因此心生苦悶呢?」

   那位比丘擡起頭,注視著佛陀,佛陀鼓勵他說:「你盡管說吧!」

   他看到佛陀的慈容,忍不住從內心發露忏悔、淚流滿面。他說:「佛啊!確實是這樣,我的眼根沒守好、被女色吸引了,現在內心充滿煩惱,覺得很不快樂。因爲覺得自己很不清淨,看到人就擡不起頭,爲何內心會有汙穢的念頭呢?我很忏悔,所以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自在。」

   佛陀慈祥地說:「只要你懂得忏悔就能恢複清淨,就像你現在流下的眼淚一樣,可以把邪念完全洗清。你還年輕,定力還不是很堅固,難免有凡夫之欲。以前也有修行很久,已得五通、具有禅定的人,因爲短暫散心而迷失;你才出家不久,凡夫之欲短暫的現前,這不算什麼。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你要趕快面對現實,整理好儀態、調整好心念,多親近僧團的道侶,心裏不要有挂礙就可以恢複以前無欲自在的日子了。」

   年輕的比丘聽到佛陀的教導,他想:佛陀說比他修行更久、功夫更深的人,有時也會遇到這種境界,何況他自己修行尚淺,所以就比較安心了。于是腦海中的那些形象忽然間隨風飄散了,忏悔慚愧的眼淚,真的洗淨了他心中的汙點。煩惱掃除後,他擡頭挺胸、露出和以前一樣歡樂自在的笑容,他頂禮佛陀,也向同修們致謝感恩。他說:「我不再被色所迷了,我會好好顧守心念,穩住定力,希望從此可以淨心向道。」

   佛陀所教導的也就是「淨心向道」,這是佛陀弟子中的一則公案,因爲大家都是由凡夫地而入佛門,凡夫的習氣誰能沒有?只是有的人較少現前,有的人則長久無法排解,一直讓外境困住心境。而學佛就是要學得境界現前時,能夠明朗地透視它,心不被境所轉,這才是真功夫。

  頻婆娑羅王捐林地

   佛陀開始宣揚佛法時,弟子漸漸增加了,僧團也逐漸擴大。不過,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居無定處。有一次佛陀帶著僧衆來到首都王舍城。那裏有一片竹林,國王頻婆娑羅王聽說悉達多太子已成佛,而且來到竹林一帶正要度化衆生,國王很歡喜地去迎接。

   見到佛陀,頻婆娑羅王歡喜地說:「很高興見到大覺聖者,記得您要出家前曾和我約定——您成道後要回來度我。現在您終于來了,所以我趕緊來拜望,您的威儀德行,真的讓我無比敬仰。」

   佛陀說:「久違了,當時你以喜舍之心,願意分半個國家予我,可見你真的有大舍之心,能夠大舍,即有大福!」

   國王說:「我平生有五個願:第一、當我身爲太子時,希望有一天加冠接掌王位,此願已滿。我接掌國政後又立願要以德領政,使人民安居樂業,這第二願也已達成。第叁個願,希望能有聖人出世,而且能夠親見聖人,現在我有幸遇見大聖世尊,所以,這個願也達到了。第四個願,希望世尊能給予開示。第五個願,希望不只聽聞佛法,還能徹底領會,從內心深刻地體會真理。」

   國王又說:「今天似乎能完全滿足這些願望。『人生無常,無一物實爲我有』——佛陀講的道理,我已深深體會。不過,現在我又有所求。」

   佛陀問:「你還有何願未滿呢?」

   國王說:「希望佛陀收我爲在家弟子、擁護佛法。」佛陀即爲他皈依。國王又說:「我另有一個心願,但願佛陀慈悲應允……,希望明天能迎請佛陀和僧衆到王城接受我們的供養。」佛陀也答應圓滿他的心願,這是佛陀第一次接受國王的供養。

   隔天,浩浩蕩蕩的隊伍進入王宮,頻婆娑羅王非常虔誠地以弟子之禮供養佛陀和僧衆。供養之後,國王又說:「佛陀,我非常歡喜,因爲,所求的願都已滿願了,現在想再求一願……。」

   佛陀問:「你還有什麼心願呢?」

   國王說:「佛陀您帶著僧衆居無定所,這不是很辛苦嗎?這次您來到王舍城住在那片竹林中,那個地方您喜歡嗎?我想把這片竹林捐出來,讓您和僧衆安住在那裏,」佛陀歡喜地說:「難得你有喜舍之心,從最初見面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你有這喜舍的大願,我當然很歡喜!」

   從那時起,佛陀和僧衆就在竹林安居弘法修行,于是有很多人到那裏聽經聞法。有一位長者也常常去聽聞佛法,他看到佛陀和僧衆住在林中,下雨時就會受到雨露的侵襲,他很不忍心,因此向佛陀要求說:一是否容許我向居士們呼籲,在竹林下建築房舍來供養佛陀和僧衆?」

   佛陀問比丘們意見如何?大家都很歡喜。于是,竹林中房舍一間間地蓋起來了,總共有六十間靜室,這是佛陀和僧衆第一個安居之所,一切建設都來自聽法的居士,他們聞法歡喜捐棄貪念、布施供養,這都是由「喜舍」之心所成就的,也因此佛法可以久住人間教化衆生。

  聖者的真谛觀

   佛陀出生于娑婆世界,他所擁有的是富有、幸福的人生,但也目睹印度四種階級懸殊、待遇不公平的族姓。所以,他不求自己的享受,想追求人們心靈的解脫。終于,他離開王宮,探尋超越人生價值觀的真谛,追求真理、追求妙法!

   除了佛陀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之外,也有不少人有探求真理的心願。悉達多仍在王宮時,他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辛苦掙紮,他有父親、姨母、妻、子、有家業國政,種種責任都落在他身上。他發心出家時,要費盡多少心思?家庭、父王、姨母怎肯放人呢?在他未出家時,王族親眷知道他有這種傾向都非常苦惱。最後,太子終以智慧突破名利親情的束縛。

   他離開王宮出城的消息不徑而走。其中,有一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是國師之子,其族姓也很高貴,但他常想:淨飯王是一國之王,太子將來是掌政之君,而我本身將來也是國師(因爲,當時印度的身分地位是世襲的)。但是,人生即使是一國之尊,也不過是忙忙碌碌;像父親貴爲國師,同樣整天煩惱忙碌,最後又能得到什麼?人生的價值爲何?

   太子出城的消息傳來,他非常震驚,對于太子的勇敢、毅力,他十分敬佩,也很向往。那時,他有叁十位知友,常常在一起研討婆羅門教的道理,這叁十位當中,彌多羅尼子的智慧才識最超群,他不只透徹暸解婆羅門教的道理,而且會講解,所以,他們皆以彌多羅尼子爲領導者。

   太子出家的消息帶給他心靈…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