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只有那么一件事情

  十 、只有那么一件事情

  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不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

  这篇文章非常的简练,它在逻辑上非常严谨,主要叙述的重点只有一个——怎样化二元化的对立转成圆融统一。世间法可以说都是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最明显的状况就是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有一种特色,譬如我们讲“能所”,即能证之智,所证之境。假如你所谈的是人我、人法,人与我对立,人与境界对立,都是世间法。

  佛法的真理所讲的,不在于对立的这一部分,而是在讲它“本来存在的面目”。本来存在的这个部分是没有对立的,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它是绝对的,它和一般所谓的相对论绝对不一样。一般讲相对论大致上是这样说的,例如光速是最快的,每秒钟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公里,这个为绝对速度,所有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它。我们假设当有速度逐渐接近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公里的时候,整个运动会产生变化,时间会停止,形象会产生位移变化,所以它是相对于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公里的速度来做比较的,这叫做相对论。

  在相对论中必定有一个绝对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存在,它不能成相对。佛法讲的绝对不是要给你相对的,它所谓的绝对就是清净,并不是说对于清净来讲一切都是污染的。所以我们说出世间法在哪里?出世间法就在世间法里面。换句话说,出世法能包含世间法,你不会做的话你就统统在世间法中;你若是会做的话,就统统在出世间法里。

  例如煮饭、扫地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在处理煮饭、扫地的事都是世间法,因为“我”在“煮饭”、“扫地”,我与法相对立。煮饭、扫地是法,这就是世间法。你能不能够只有煮饭而没有我?也就是完全融人、投入煮饭中,这当中没有我也没有煮饭,只有那么一件事情。

  若是融入以后,那个煮饭、扫地就是不一样,融入以后就是出世间法了。“我在诵经”、“我在念佛”是不是人法对立?你能不能够融入,只有佛号而没有我,没有念佛的这个人,就个人来讲只有念佛这件事,若要在这当中找我则找不到,这叫做“念佛三昧”,这就是出世间法。这时候你才算有成就了,这叫做一心不乱。诵经也一样如此,找不到谁在诵经,这时才叫融人、投入。现在我们都是如法三拜,开经偈,如是我闻……,然后开始打妄想,如此一来人法就对立了。由于你的对立已经造成你的惯性,而在惯性当中一直无法突破,于是你愈认真做功课,功课却也造成你的负担愈来愈重。

  “放旷任其去住”。刚才讲要能和它融入,我们做功课不能融人的原因就是因为紧张,常讲做功课必须要像游戏一样很自在的,在游戏当中你会发现和得失心太重的人玩,实在很不好玩,因为他输不起啊!他不在游戏,倒像在赌博一般,非赢不可!那是不行的。生活、工作统统要像游戏一般,在游戏当中只有轻松自在,赢了一笑,输了也一笑,这才叫放旷。

  我们的心若是能够放旷,就能够任其去住,任它去或来,人生当中没有一定的路线,这才叫自在。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统统被钉死了,每一个人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到最后不是死在人生目标上,就是死在达到目标的过程当中。好多人死不瞑目,就是因为还没达到目标。

  或许有人说死而无憾,那就是他已经达到目标了,也就是他的生命是沿着一个轨迹走上去,他并没有很自在。有福报可以达到目标,这是值得恭喜的事,但这仅只是福报而已,可惜大部分的人是没有福报的。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生的目标可以用意志去确定,可是实际的人生,去住是很自在的,但因为你不能放旷,所以痛苦就起来了。

  郑板桥说:“人生难得糊涂!”最好是学着真糊涂,要真糊涂还真不容易。能干的人装不了糊涂,憨厚的人也装不了精明。要怎样训练自己糊涂一点,敏感度不要那么高,那是你最大的福报、生命品质的改变。意思也就是睁一眼、闭一眼,能过得去就让它过去,别人在作主时你就不要看不惯,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只要有人说:“要怎样,怎样……”你就不要说:“不过……,我想这样子比较好……”其实这都是你的业,为什么人家做完决定以后你还要去更改?除非那东西真的是有缺点,譬如轮子,除非人家做成方的,否则你就不要出意见。因为若只是花色不同而已,你认为的美与他认为的美并不一样。

  “静鉴见其源流”。静是安静、宁静,是宁静的感觉,在静态当中你可以见到它的源流、它的根源。放旷有动态的感觉,在动态当中,你任其自然,在静态当中,你可以见到它的根本。因为源流就是本来的面目,它根本的所在,你可以看得到,而我们一般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一静下来就是非竞起。

  常讲“闲谈莫论人过”。各位有道论道,无道观照,不要有道乱道,无道论是非,这就不对了。因为在这种状况之下,你没有办法观照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没事时能够观照,才能真正的产生静鉴。鉴是镜子,也就是镜子没有纷纷扰扰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之下,它就能把境界照得很清楚。什么境界呢?一个是尘境(外面的境界),一个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会浮现出来。镜子不能照它自己,但是我们的心能够浮现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语言文字很难形容那个本来面目的原因。现在用镜子来譬喻,镜子可以照尘境,就像我们的心宁静有了定功以后,用来照尘境很清楚。镜子不能照自己,我们的心可以照到自己,但是意识照不到自已。

  我们讲第六意识神通广大,它能攀缘一切法,但有两个不能攀缘:一是“当下”它攀缘不上去,意识只能靠着过去投射未来而已。方才讲要能融入一切法中,如煮饭,扫地、诵经、念佛……,只要能融入,极乐世界就现前了,若不能融入,则永远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对立的,极乐世界是圆融的。由此看来,一颗心能够自己转变,一面镜子它自己不能转变,它只能照外境而不能照自性,意识只能缘过去来投射未来,对于当下的部分它没有办法融入。

  其次意识无法攀缘真如,真如就是本来面目。假如意识能攀缘真如,那么意识岂不是能成就了?我们用意识顶多是把意识当媒介,透过意识转过来成为妙观察智,而没有办法从意识直接成就真如,各位若是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就知道静鉴的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确确实实它能够发挥出那一种观照自己,也就是它能够内观,能把自己的性德、本来面目显现出来。

  性德、本来面目都是佛教术语,以现代的话来讲,内观叫反省,你有没有反省的能力?反省不是指反省今天做错了什么事,话该怎么讲生意就能成功,而是要你反省人生当中这个生命、生活存在的价值、意义及目的。一个人在这世间忙忙碌碌地混过去,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好多人参加修行的行列,你问他修什么?他也是讲不出来,这样子的话不能够叫做修行。固然他也现个修行相,值得赞叹,没错!但是他不能掌握到修行的要领,不知道自己是在修什么?连这一点都不能知道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静鉴”的意思就是自己能够内观,然后去探讨我们生命存在的本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这样探讨是对自己的一种反观,那就是让你激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一个根源。常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是什么心,你要能够讲出来啊!

  所以说内观的目的,就是要你内观到让我们的生命能够怎样达到止于至善,让我们的生命品质怎么样去达到最高的标准——真、善、美再加上智慧、圣洁、圆满,那才能叫做止于至善。

  若是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仅只是美丽的外壳而已,这对我们的伤害实在太大了。外壳美不美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内在实际所存在的生命品质要能够把它展现出来,你要怎么样去探讨它?如何展现、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如何充实我们的生命内涵?各位有没有这样反省过?而不是其它文章所写的那些大家摸不着边的术语,都是没有用的。

  你先从最踏实的地方开始,那么你就会超越,否则都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各位可看到许多学佛的同修,动不动就讲种种感应,那就是不踏实,没有意义!也就是没有扎实的功夫。所以静鉴要注意的是内心里自己所呈显的,一定可以照见你的本来面目,根源、源流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语是讲出来的,默是静静的不讲,讲与不讲都能够表现出那种玄奥的境界。这里分两方面讲:一个是《维摩诘经》里讲维摩诘生病了,我们对他美其名为示相(示现生病)。世尊知道后就派弟子去探访他,大家都不敢去,因为以前都被他修理过,于是就派文殊师利菩萨带着大家去。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谈到“不二法门”这事,文殊师利菩萨讲出了不二法门就是……,然后反问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是什么?但维摩诘没讲,佛教界对于维摩诘没讲这事叫“圣默然”。文殊菩萨有讲称“语”,维摩诘居士没讲称“默”,这两个不管讲或不讲,都能把最高的境界表达出来,就叫语默不失玄微,这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佛法里的“请法”,善财童子或其它大德在向世尊请法的时候,《法华经》里弥勒菩萨在怀疑世尊放光是什么样的境界,这都是用“念请”在请法。另一个是“言请”,善财童子在顶礼以后,他内心在请的是念请,顶礼起来以后他白圣者言……,那就叫言请。心念请的是念请叫“默”,开口讲的是言请叫“语”,“念请”或“言请”都有它的殊胜处。同样地,佛在作答时也有两种状况:一是“言答”是语;一是“示相答”不讲话。譬如放光,通常念请是用示相答,只静静的,旁观者大概都看不懂,因为念请与示相答都没有讲话,若是两者境界不相当的话,那会出很多笑话。

  禅宗里这类公案很多,所以学僧常常在问的时候,禅师在作答,学僧没有开悟,旁边听的人却开晤了。这时候旁听的人虽然没有问,…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只有那么一件事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