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著
目录
缘起
自序
第一地 欢喜地
第二地 离垢地
第三地 发光地
第四地 焰慧地
第五地 难胜地
第六地 现前地
第七地 远行地
第八地 不动地
第九地 善慧地
第十地 法云地
缘起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志业,一路走来,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无论是过去十年里,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世界的变化很大。
沈浮在变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类,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槛外了。
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试图探寻,公元二千年以后,我们将会去到那里?
随着「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们不安地探询,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心安」的答案?
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与「慌乱」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会上,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莲,无论如何疲累,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抚慰不安的心灵。
就像音符一样精炼,十年来,这些清晨的话语,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总有数不完的访客,志工与志业体同仁,怀抱着疑虑与这安,殷殷期盼上人开示。
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因此,无论多忙,上人总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诲,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抚慰不安的心灵,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十年来,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
十年来,上人的著作,超过了二十册。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因此,站在这跨越「千喜年」的关键时刻,为了让不安的社会与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对,稍加增删;并结集成套,以虔诚的心,全球发行。
虔诚祝福,全球的读者们,「心安」。
结集成套,分三阶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济日,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
其中,佛与系列五册,人生系列十五册。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后一个月,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
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平装精装同时出版;
此外,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语,也同时平装出版。
静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证严上人著作,新版集结发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幸福。
静思文化谨识
自序
释证严
何谓「菩萨」?是否一定要能「飞天遁地」才是菩萨吗?
所谓「菩萨」,并不是指土雕木刻的形像,也不见得要飞天遁地:真正的「口萨」,是不畏心劳身苦而能济世救人的人。
近这几年来,天灾人祸频传,如:最近因「圣婴气象」于中国及中南美洲……等国家,带来特大豪雨,造成世纪性异常严重的洪涝大灾害。我们可深切体会到人生无常、国土危脆。还有去年(八十七年)的「瑞伯」、「芭比丝」台风接连袭台,带给各地不少灾祸;还有大陆长江水患、中美洲各国受飓风重创……很感恩慈济人!哪里有灾难,他们都会及时现前、尽心帮忙,发挥救人的良能,这就是菩萨。
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正因为世间多苦难,才需要人间菩萨;若没有苦难的众生,哪有菩萨呢?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的慧命、珍惜这分缘——能得人身,得闻佛法,应培养慈悲、行于菩萨道上。
佛陀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一念之间,就能递游十法界。是不是要成佛、当菩萨?或是甘愿做凡夫、堕落三恶道?都只在一念「心」啊!
当我们看到众生遭受苦难时,因不忍心而身体力行去帮助,这个时候就是菩萨。然而,普天之下人海众多,有多少人肯发菩萨心?其实,当菩萨一点都不难,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间活菩萨」。
菩萨道看似绵长、难行,但是如果能勤于植好「因」,结深好缘;我常说,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真正有心去走,再长远的路,都有到达的一天。因此,本书收录七十九年讲述之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及法云地等「菩萨十地」的内文,希望大家做一位能帮助人的「人间菩萨」,共为「净化人心」而努力;如此,则「人间净士」指日可期!
第一地 欢喜地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要做一位欢喜地菩萨,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愿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悟的道理去改变他人,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然后才能「舍得」,包括舍出金钱、物质与时间。如慈济四大志业能够成就,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护持者能生欢喜心,才有今天的规模。
不过,当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欢喜付出,就算是欢喜地菩萨;而是要经过长时间来考验。不只是这一世,还有无数的来生来世,都要常常培养这分真诚的欢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为了一些成见、分别心而产生不愉快。例如:对某个人起欢喜心时,不管对方有任何行为与要求,都会袒护他、为他说尽好话或答应他的要求,为他付出,甚至为他犯规、为他作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欢某个人,就会对他心生怨恨。而纵然对方有很多优点与才华,只因为不喜欢他,就会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这就是一种怨憎心。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而这些成见,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
学佛说来简单,只有两个要素:就是勤快与殷勤,又称为精进;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会很欢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断地精进。
「戒」,就是守规矩、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我们的心起贪念,对人没有怨恨,心不要被无明所染,这都必须以戒作预防,不令三毒(贪、瞋、痴)侵犯我们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贪,也不会轻易对他人发脾气;能以「平常心」和「欢喜心」待人,自然就不会生起分别与怨憎的心态。勤于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定」,而不会任意受到人与事的牵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
「正」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不偏袒或故意压制某一方,内心没有惊惶、没有挂碍,就会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烦恼就能减少,智慧自能涌现。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烦恼增加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像「秤」一样,一边减轻了,另一边自然较重。
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有个把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脾气和起烦恼了,这样算是『菩萨』了吗?」
行菩萨道不只是一个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还不够,一定要尽形寿、尽未来际的时间不断地实践。才能到达目的地——菩萨的欢喜地。若是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欢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难是「多闻第一」,佛陀所讲的教法,点滴都流入阿难的心中。不过,佛陀却对他说:「阿难,虽然我所说的教法,你都听到了,但是,你真正的体会与佛法大海相比,只不过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平时在降伏心中的烦恼时,究竟能维持多久的时间呢?其实,若肯下功夫就不难,最困难的是「时间」;若能恒久而不退转道心,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要起欢喜心也很简单,不过,如果是短暂的欢喜或有分别心的欢喜,仍无济于事。其实,人生的快乐就在于欢喜,有欢喜才有幸福。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成就道业,一定要时时培养欢喜心。
有心与无心
但是,要保持欢喜心,有时候也会感到非常困难。就拿「定力」来说,要能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不容易,像最近我就体会到失眠的滋味。
常常有人说:「我晚上都睡不着。好苦呀!」
我常会回答她:「我们是忙得没时间休息,而妳竟然会睡不着,一定是想得太多了,把事情放下就会马上睡着了。」有一天晚上,我却被「无心」的东西所扰乱,以致「有心」而失眠。那天半夜十二点半左右,我忽然被一阵念佛声惊醒,对方念得好起劲、好认真!我心想:现在是几点了?是谁念佛念得那么认真?环顾四周,才发现原来是闹钟的念佛声。或许是我时间设定错误,才会在三更半夜里传出如此认真的念佛声。
本来我想去关掉它,但心里又想:可…
《心灵十境·第一地 欢喜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