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十境·第一地 歡喜地

  心靈十境

  證嚴法師 著

  目錄

  緣起

  自序

  第一地 歡喜地

  第二地 離垢地

  第叁地 發光地

  第四地 焰慧地

  第五地 難勝地

  第六地 現前地

  第七地 遠行地

  第八地 不動地

  第九地 善慧地

  第十地 法雲地

  

  

  緣起

   一九八九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出版以來,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一路走來,也已經第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無論是過去十年裏,還是過去叁十叁個年,世界的變化很大。

   沈浮在變化裏,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類,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裏,也望著二千年以後的未來,試圖探尋,公元二千年以後,我們將會去到那裏?

   隨著「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們不安地探詢,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心安」的答案?

   然而,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與「慌亂」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會上,如此焦急、忙亂,不安的心情,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撫慰不安的心靈。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十年來,這些清晨的話語,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總有數不完的訪客,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懷抱著疑慮與這安,殷殷期盼上人開示。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因此,無論多忙,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撫慰不安的心靈,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十年來,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

   無數的禁锢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

   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

   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

   因此,站在這跨越「千喜年」的關鍵時刻,爲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對,稍加增刪;並結集成套,以虔誠的心,全球發行。

   虔誠祝福,全球的讀者們,「心安」。

   結集成套,分叁階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

   其中,佛與系列五冊,人生系列十五冊。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平裝精裝同時出版;

   此外,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也同時平裝出版。

   靜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證嚴上人著作,新版集結發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無限甯靜與幸福。

   靜思文化謹識

  

  自序

  釋證嚴

   何謂「菩薩」?是否一定要能「飛天遁地」才是菩薩嗎?

   所謂「菩薩」,並不是指土雕木刻的形像,也不見得要飛天遁地:真正的「口薩」,是不畏心勞身苦而能濟世救人的人。

   近這幾年來,天災人禍頻傳,如:最近因「聖嬰氣象」于中國及中南美洲……等國家,帶來特大豪雨,造成世紀性異常嚴重的洪澇大災害。我們可深切體會到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還有去年(八十七年)的「瑞伯」、「芭比絲」臺風接連襲臺,帶給各地不少災禍;還有大陸長江水患、中美洲各國受飓風重創……很感恩慈濟人!哪裏有災難,他們都會及時現前、盡心幫忙,發揮救人的良能,這就是菩薩。

   有一句話說:「菩薩所緣,緣苦衆生」正因爲世間多苦難,才需要人間菩薩;若沒有苦難的衆生,哪有菩薩呢?一切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自己的慧命、珍惜這分緣——能得人身,得聞佛法,應培養慈悲、行于菩薩道上。

   佛陀告訴我們:「心淨則土淨」一念之間,就能遞遊十法界。是不是要成佛、當菩薩?或是甘願做凡夫、墮落叁惡道?都只在一念「心」啊!

   當我們看到衆生遭受苦難時,因不忍心而身體力行去幫助,這個時候就是菩薩。然而,普天之下人海衆多,有多少人肯發菩薩心?其實,當菩薩一點都不難,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人間活菩薩」。

   菩薩道看似綿長、難行,但是如果能勤于植好「因」,結深好緣;我常說,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真正有心去走,再長遠的路,都有到達的一天。因此,本書收錄七十九年講述之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及法雲地等「菩薩十地」的內文,希望大家做一位能幫助人的「人間菩薩」,共爲「淨化人心」而努力;如此,則「人間淨士」指日可期!

  

  第一地 歡喜地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願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質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體悟的道理去改變他人,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然後才能「舍得」,包括舍出金錢、物質與時間。如慈濟四大志業能夠成就,就是因爲有許多的護持者能生歡喜心,才有今天的規模。

   不過,當然不是保持叁、五日的歡喜付出,就算是歡喜地菩薩;而是要經過長時間來考驗。不只是這一世,還有無數的來生來世,都要常常培養這分真誠的歡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歡喜心?那就要先息滅貪、瞋、癡。我們會有煩惱、情緒沈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滿足而生起不歡喜的心念。人與人之間,常常會爲了一些成見、分別心而産生不愉快。例如:對某個人起歡喜心時,不管對方有任何行爲與要求,都會袒護他、爲他說盡好話或答應他的要求,爲他付出,甚至爲他犯規、爲他作歹……。爲什麼呢?因爲:「喜歡」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歡某個人,就會對他心生怨恨。而縱然對方有很多優點與才華,只因爲不喜歡他,就會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這就是一種怨憎心。怨憎會掩蓋歡喜心,變成充滿人我是非之心;而這些成見,其實都是從自己的「心」念開始。

   學佛說來簡單,只有兩個要素:就是勤快與殷勤,又稱爲精進;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麼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會很歡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斷地精進。

   「戒」,就是守規矩、防非止惡的意思,防止我們的心起貪念,對人沒有怨恨,心不要被無明所染,這都必須以戒作預防,不令叁毒(貪、瞋、癡)侵犯我們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貪,也不會輕易對他人發脾氣;能以「平常心」和「歡喜心」待人,自然就不會生起分別與怨憎的心態。勤于守戒,我們的心就能「定」,而不會任意受到人與事的牽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正」爲我們的行事准則,不偏袒或故意壓製某一方,內心沒有驚惶、沒有挂礙,就會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煩惱就能減少,智慧自能湧現。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煩惱增加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就像「秤」一樣,一邊減輕了,另一邊自然較重。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精進,就能恒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曾經有人問我:「師父,我有個把月的時間都沒有發脾氣和起煩惱了,這樣算是『菩薩』了嗎?」

   行菩薩道不只是一個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還不夠,一定要盡形壽、盡未來際的時間不斷地實踐。才能到達目的地——菩薩的歡喜地。若是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只不過是「歡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佛陀所講的教法,點滴都流入阿難的心中。不過,佛陀卻對他說:「阿難,雖然我所說的教法,你都聽到了,但是,你真正的體會與佛法大海相比,只不過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體會到:平時在降伏心中的煩惱時,究竟能維持多久的時間呢?其實,若肯下功夫就不難,最困難的是「時間」;若能恒久而不退轉道心,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要起歡喜心也很簡單,不過,如果是短暫的歡喜或有分別心的歡喜,仍無濟于事。其實,人生的快樂就在于歡喜,有歡喜才有幸福。所以,爲了我們的幸福,爲了成就道業,一定要時時培養歡喜心。

  有心與無心

   但是,要保持歡喜心,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困難。就拿「定力」來說,要能不受環境的影響並不容易,像最近我就體會到失眠的滋味。

   常常有人說:「我晚上都睡不著。好苦呀!」

   我常會回答她:「我們是忙得沒時間休息,而妳竟然會睡不著,一定是想得太多了,把事情放下就會馬上睡著了。」有一天晚上,我卻被「無心」的東西所擾亂,以致「有心」而失眠。那天半夜十二點半左右,我忽然被一陣念佛聲驚醒,對方念得好起勁、好認真!我心想:現在是幾點了?是誰念佛念得那麼認真?環顧四周,才發現原來是鬧鍾的念佛聲。或許是我時間設定錯誤,才會在叁更半夜裏傳出如此認真的念佛聲。

   本來我想去關掉它,但心裏又想:可…

《心靈十境·第一地 歡喜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