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一 主火神众—破除内心的黑暗面▪P2

  ..续本文上一页处的本来现象,这是「观」。

  

唯有平息妄想,方能感受大内心随时会有一种境界现前,至于何种境界现前?不可去预定,但可知的是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力现前。当你开始向内心探讨时,其不可思议的功德力会现前。换言之,所有的妄想平息了,福报也随之圆满;我们向内心的探索穷尽了,功德、智慧也随之圆满,此乃「福慧双修」,亦为「定慧等持」。

  

故当我们平息内心妄想之后,所有十方广大众皆会呈现眼前。然后向内探索,展现我们的功德力、智慧给一切众生看,此即「寂静光明照世间」。

  

止的功夫成就了,马上向内观照,故「止观同时」。

  

牟尼出现诸世间 坐于一切宫殿中

  

普雨无边广大法 此十方神之境界

  

「牟尼」指「释迦牟尼佛」,乃「寂静」之义。寂静出现在诸世间,安坐在一切宫殿中。换言之,为随缘示现,故「寂静」就是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乃寂静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现相,一个是「定体」,一个是「定用」。

  

寂静为何坐在一切宫殿中?此乃大乘经典的表达方法,而小乘经典则说坐于一切菩提树下。因为宫殿不离世间法,它是世间最美丽的地方。在印度没有诸侯的分封制度,故宫殿并不普遍,因此,宫殿就成了神庙,亦名「寺院」。佛坐在一切寺院中,表示他殊胜尊贵的成就,而此尊贵是无所不在地「普雨无边广大法」来教化众生。

  

「无边」和「广大」指的就是他利益众生的作用。「无边广大法」则是对机穷尽,应众生之机而显现。

  

在〈世主妙严品〉中提到《华严经》这广大法将传给能胜任此法化的「大心凡夫」,假如没有这些生如来家得如来种姓的众生来担负如来家业,这个法将很快地消灭。

  

所谓大心众生,有「正为」、「兼为」两部分。「正为」即大根器之众生,直接修此法门的。「兼为」乃是从别的菩萨道转进来的。

  

此外二乘的「缘觉」、「阿罗汉」,假如能发心回小向大,也能担负如来家业。甚至于听到《华严经》后就开始诽谤的人,也与《华严》结了缘,报尽之后也会回来护持《华严》正法。

  

所以《华严》是一切众生的法门,现在虽不能承担如来家业,但总有一天众生要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必须修学《华严》。

  

诸佛智慧最甚深 于法自在现世间

  

能悉阐明真实理 威光悟此心欣庆

  

一般世间的智慧是认知的智慧,「觉悟的智慧」则是一种体验的智慧。如同写经到某一程度,你会由知道在前,转为感受在前;即由一般世间记性的智慧,转变成觉性的智慧,此乃「最甚深」的智慧。

  

「于法自在现世间」,「法」乃「人生宇宙之间运行的自然轨则」,觉悟在此轨则中很自在地相契和。我们能否像佛一样不执着于自己的表现呢?假如能于法自在而现世间,那就会随缘,与自然轨则完全相融和,此时应该来的自然会现前,而且会来得很殊胜。

  

在这样的世间里,佛「能悉阐明真实理」,唯有觉悟才能呈现出真理的现象。

  

诸见愚痴为暗盖 众生迷惑常流转

  

佛为开阐妙法门 此照方神能悟入

  

种种不正确的知见覆盖着我们,因此众生一直在迷惑中流转。「觉悟」能帮我们打开迷惑,使我们了解到「真理」。

  

「自己要觉悟」是最重要的,想要常依附在觉悟的人身上,其本身是一种自我的作用,自我才需要依靠,无我不需要依靠。故善知识训练我们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在实际的心境当中,勇往直前,不要有依赖。所以聪明的父母有警觉性,训练子女独立,不让子女有太多的依靠。

  

愿门广大不思议 力度修治已清净

  

如昔愿心皆出现 此震音神之所了

  

前两句是指我们发的愿很广大,救度众生的能力皆已具足。「如昔愿心皆出现」,指往昔所发的愿,现在皆能显现出来。我们往昔所发的愿为何现在显现不出来呢?因为我们还有怯弱心。

  

往昔所发的愿也是我们的「本愿」,会在我们自性中自然显现出来。譬如有人悲心较重,自然会救度众生,他虽然没有发愿,但这就是他的本愿。有的人是智慧心强,发生事情便有一种应该如何处理的性向,此乃他的愿力,只是目前尚未接受佛法训练,不能说他无愿心。在此世间有很多人并未学佛,但是看到众生有灾难,便有悲心发起救灾运动。例如某位本身就具有供养的愿心,学佛以后因缘凑成了,就能发心供养。故「力度修治已清净,如昔愿心皆出现」。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一 主火神众—破除内心的黑暗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