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一 主火神衆—破除內心的黑暗面▪P2

  ..續本文上一頁處的本來現象,這是「觀」。

  

唯有平息妄想,方能感受大內心隨時會有一種境界現前,至于何種境界現前?不可去預定,但可知的是會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力現前。當你開始向內心探討時,其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會現前。換言之,所有的妄想平息了,福報也隨之圓滿;我們向內心的探索窮盡了,功德、智慧也隨之圓滿,此乃「福慧雙修」,亦爲「定慧等持」。

  

故當我們平息內心妄想之後,所有十方廣大衆皆會呈現眼前。然後向內探索,展現我們的功德力、智慧給一切衆生看,此即「寂靜光明照世間」。

  

止的功夫成就了,馬上向內觀照,故「止觀同時」。

  

牟尼出現諸世間 坐于一切宮殿中

  

普雨無邊廣大法 此十方神之境界

  

「牟尼」指「釋迦牟尼佛」,乃「寂靜」之義。寂靜出現在諸世間,安坐在一切宮殿中。換言之,爲隨緣示現,故「寂靜」就是無所不在,遍一切處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乃寂靜之後所産生出來的現相,一個是「定體」,一個是「定用」。

  

寂靜爲何坐在一切宮殿中?此乃大乘經典的表達方法,而小乘經典則說坐于一切菩提樹下。因爲宮殿不離世間法,它是世間最美麗的地方。在印度沒有諸侯的分封製度,故宮殿並不普遍,因此,宮殿就成了神廟,亦名「寺院」。佛坐在一切寺院中,表示他殊勝尊貴的成就,而此尊貴是無所不在地「普雨無邊廣大法」來教化衆生。

  

「無邊」和「廣大」指的就是他利益衆生的作用。「無邊廣大法」則是對機窮盡,應衆生之機而顯現。

  

在〈世主妙嚴品〉中提到《華嚴經》這廣大法將傳給能勝任此法化的「大心凡夫」,假如沒有這些生如來家得如來種姓的衆生來擔負如來家業,這個法將很快地消滅。

  

所謂大心衆生,有「正爲」、「兼爲」兩部分。「正爲」即大根器之衆生,直接修此法門的。「兼爲」乃是從別的菩薩道轉進來的。

  

此外二乘的「緣覺」、「阿羅漢」,假如能發心回小向大,也能擔負如來家業。甚至于聽到《華嚴經》後就開始誹謗的人,也與《華嚴》結了緣,報盡之後也會回來護持《華嚴》正法。

  

所以《華嚴》是一切衆生的法門,現在雖不能承擔如來家業,但總有一天衆生要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必須修學《華嚴》。

  

諸佛智慧最甚深 于法自在現世間

  

能悉闡明真實理 威光悟此心欣慶

  

一般世間的智慧是認知的智慧,「覺悟的智慧」則是一種體驗的智慧。如同寫經到某一程度,你會由知道在前,轉爲感受在前;即由一般世間記性的智慧,轉變成覺性的智慧,此乃「最甚深」的智慧。

  

「于法自在現世間」,「法」乃「人生宇宙之間運行的自然軌則」,覺悟在此軌則中很自在地相契和。我們能否像佛一樣不執著于自己的表現呢?假如能于法自在而現世間,那就會隨緣,與自然軌則完全相融和,此時應該來的自然會現前,而且會來得很殊勝。

  

在這樣的世間裏,佛「能悉闡明真實理」,唯有覺悟才能呈現出真理的現象。

  

諸見愚癡爲暗蓋 衆生迷惑常流轉

  

佛爲開闡妙法門 此照方神能悟入

  

種種不正確的知見覆蓋著我們,因此衆生一直在迷惑中流轉。「覺悟」能幫我們打開迷惑,使我們了解到「真理」。

  

「自己要覺悟」是最重要的,想要常依附在覺悟的人身上,其本身是一種自我的作用,自我才需要依靠,無我不需要依靠。故善知識訓練我們獨立,在日常生活中,在實際的心境當中,勇往直前,不要有依賴。所以聰明的父母有警覺性,訓練子女獨立,不讓子女有太多的依靠。

  

願門廣大不思議 力度修治已清淨

  

如昔願心皆出現 此震音神之所了

  

前兩句是指我們發的願很廣大,救度衆生的能力皆已具足。「如昔願心皆出現」,指往昔所發的願,現在皆能顯現出來。我們往昔所發的願爲何現在顯現不出來呢?因爲我們還有怯弱心。

  

往昔所發的願也是我們的「本願」,會在我們自性中自然顯現出來。譬如有人悲心較重,自然會救度衆生,他雖然沒有發願,但這就是他的本願。有的人是智慧心強,發生事情便有一種應該如何處理的性向,此乃他的願力,只是目前尚未接受佛法訓練,不能說他無願心。在此世間有很多人並未學佛,但是看到衆生有災難,便有悲心發起救災運動。例如某位本身就具有供養的願心,學佛以後因緣湊成了,就能發心供養。故「力度修治已清淨,如昔願心皆出現」。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一 主火神衆—破除內心的黑暗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