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趣。五寂用对。绝观心寂为宗起大神用为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矣。八修证阶差者谓若但。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然所传法不出定慧悟修顿渐。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天台修行宗于止观。其顿渐悟修者。顿悟 日出孩生 渐修 霜消孩长。
为解悟渐修顿悟 伐木入都。
顿修渐悟 磨镜学射。
渐修渐悟 如登九层台。足履渐高所鉴渐远。
并为证悟。若顿悟顿修 斩染綟丝。
则通三义谓先悟 廓然顿了。
后修 不着不证旷然合道。
为解悟先修(服药)后悟(病除)为证悟修 无心忘照悟 任运寂知。
一时即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德为悟 如饮大海。
一念万行为修 得百川味。
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备前诸说。为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观成是顿证悟。三观诸轮是渐证悟。又三观一一首标悟净圆觉。次明行相。后显功成。初中为对是顿悟渐修。中后为对是渐修顿悟。此等顿渐皆语用心。不同前门但是判教。苟得其意皆成定慧。如其失旨妄想无记。冀诸学者审而修之。其第九第十两门。便随本文注解。故不牒其科段。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上五字所诠。谓圆觉是法。大方广是义。故文中标结指陈。一一只言圆觉不言大等。下六字属能诠。谓经是教法。修多罗了义。叹教胜能。经有五名。首题唯二。良以宗本体用是法义之宏纲。诠旨功能是言象之皎镜。事周义尽。须建五名。简要标题且存两号。大等三字是体相用。各有二义。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不同法相宗拣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拣。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大也。常遍者。常则竖通三世。遍则横该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故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者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方者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本觉。虽流浪六道受种种身。而此觉性不曾失灭。生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谷等牙。牙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广者从用得名。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则不知向来说何法大说何法广。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念想。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释曰。此是释如来藏心生灭门中本觉之文也。故知此觉非离凡局圣。非离境局心。心境凡圣本空唯是灵觉。故言圆也下文说。涅槃昨梦世界空华。众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觉故。又云。幻灭觉圆满。或唯觉之一字是法。余四皆义。意言。此觉有广大义。有方圆义。谓体大而用广。理方而义圆。方是正直不偏不邪。圆是满足无亏无缺亦可大。方是体广圆是用。谓体大而方正不偏。用广而圆满无缺。故复以方连大。以圆连广。又上三字是别。圆字是总意明。此觉具足三大之德。故名圆也。是则总别之德具彰。法义之门双指。故名大方广圆觉。后能诠修多罗三字总指诸经。了义二字叹此一部是诸经决了之义也。故下文云。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经之一字正是此典。修多罗者。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然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云。佛一代教。若约本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为了义。此二不足简别。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则有了不了。故净名涅槃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谓小乘教。了义经者。谓大乘教。大乘复有了不了。谓有大乘。虽六度悲智兼修。而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若有会归一极。以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乎万流。无二无三无不成佛。中道理观不共二乘。方为了义。又大宝积经云。舍利弗。何等经中名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释曰。据上说了义行相。皆与圆觉相。当佛自料简固应无惑。经者契经。亦如上释。逐便从简。又略契字。问修多罗与经但唐梵之文异。今双置题目。岂非繁重。答上则总指诸部。此则唯目当经。对总叹别。故非重也。亦如大方等修多罗王经。岂不亦修多罗王四字是总指诸部以叹其经耶。
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开元释教目录云。沙门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经一部。不载年月。续古今译经图纪。及贞元目录亦同。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以长寿二年龙集癸已。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传译两卷。总二十八纸。其度语笔授证义润文诸德具如别录。此下正释经文。总分三分。谓序正流通。序中证信便是发起。谓佛入大光明藏。与一切佛同住众生清净觉地。现诸净土。菩萨主伴皆入三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无异凡圣同源。显发此经旨趣如是。然证信序诸经皆同。是阿难请问佛令置之。亦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然虽具六成就。今随文便均于广略。总分为三。一信闻时主。二说处依真。三同体法众。今初信闻时主。
如是 且兼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地论云。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释曰。以佛地经在净土说故。论释结集者云是菩萨。又纂灵记云。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海。于铁围山间结集故。离释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真不违俗名如。俗顺于真为是。又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之称。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若唯就当经说者。凡圣因果不异圆觉名如。唯此因果方离过非为是。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文殊及阿难海。五蕴假者。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后二。故无过也。闻谓耳根发识。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非邪慢心而有所说。若无相宗。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尔。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也。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一时者。简异余时。时者随世假立。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时。若约当宗。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婆伽婆 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烦恼名娑伽婆。即当断德。以显法身。净土说经法报不分非应化矣。故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净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若约诸经。多是佛字翻云觉者。谓心体离念。觉了真妄性相故。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满。若约佛地论。则具十义。谓具二智离二障。于一切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若依华严则说十佛。谓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若出其体即圆觉也。如题中释二说处。依真者。处成就也。谓佛入法性源。现无边无碍刹土。亦不定分自他受用。故曰依真。然诸大乘经在净土中说者。今略举十以为其例。谓深密经法集经。称赞大乘经。密严经。心印经。兴显经。大毗卢经。入印法门经。虚空藏经。佛地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放大光明普照无边世界。周圆无际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彼论释云。此土受用土摄。说此经佛是受用身。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若尔。此地上菩萨所应见闻。何故于此化土中结集流布。论自答云。佛为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结集流通又云。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而传法者。为令众生闻胜希愿证佛功德。故就胜者所见结集。言婆伽梵住最胜等。文中二。初摄相归真。后称真现土。初中三。一标入智用之源。二明与凡圣同体。三总彰称体圆遍。今初标入智用之源。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尘沙德用并蕴其中。百千通光皆从斯起。故云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然诸佛有常光放光。若约常光光即是藏。谓心性本明。迷之似闇。妄想既尽显焕无涯。故论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若约所放光及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
三昧正受 唐梵双彰也。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又三昧此云正思。谓在定时。于所缘境审正思察故。二明与凡圣同体者。既入其源即同其体。故论云。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华严亦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文中二。初明圣同。
一切 十方三世。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上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