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
《心经》系列自序
鄙人今将历年来在美国各地所开示之《般若心经》之阐释文字,汇集成册,名之为《心经系列》,此亦为《佛海枢要》之第一集。本集中包括《心经显说》、《心经奥义》、《心经奥义析微》、《心经与禅密修行》四文。
此中《心经显说》一文,大抵为依一般传统所说之义,而解释《心经》之文字与义理。以其理较为明显易解,且为一般所知,故名之为《心经显说》。
其二、《心经奥义》,此所谓“奥”者,秘奥之义也。是为依于禅门无上法,而开阐《心经》中之如来密义,以如来密义甚深秘奥,凡俗不能得窥,故名之为“奥义”;又,《心经》之甚深旨趣,乃在隐现此三乘不共之如来密义。若得知见信解于此密语密意,即于如来一切甚深法藏,速得悟入通达。
其三、《心经奥义析微》,此篇为将《心经奥义》一文所示者,详加剖析。兹篇之作者,盖以有人表示《心经奥义》一文,善则善矣,然文字精简,义理深奥,中下根人无由得窥知解之门,是故再为逐段详为解析,俾令皆解,名之为“奥义析微”。
其四、《心经与禅密修行》,为阐示如何依于《心经》而习禅、修密。盖《心经》法门既已为如来无上法,故为禅中之无上禅,可知矣。《心经》中又为隐现如来密义,其末复归于一密咒,故知《心经》实亦为如来法身之秘密境界,所谓“密法”是也。是故依于《心经》而修,则习禅甚佳,修密亦胜,禅密并修尤胜;此为即禅即密,即密即禅,别而不别,不别而别,行者心自精进通达而不取著,悉皆成就,疾趋无上菩提,故有斯篇之作。
愿以此编,与诸同道,速入佛智,同证菩提,令法久住,众生闻者,同出苦轮,证于无上。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西根州遍照寺
佛历二五四一年佛欢喜日
(公元一九九七年)
壹、《心经》显说
甲、楔子
壹、《心经》显说——第一节
一、我与《心经》的一段因缘
今天与大家讲《心经》,首先将《心经》作一番简介。《心经》一般说是六百部《大般若经》的精要,而它却只有二百六十几个字。我跟《心经》有一点点因缘,就是和很多人一样,在开始学佛的时候,最先接触的便是《心经》:我在高中时,有一位同学,在那时他对佛学就已经有很深的接触,几乎都快出家了;有一天他介绍我这一部经,那时他是当场默写给我的,(因他早就会背了)。接着我也开始背,并找注解本来看,所以这一部经是我第一部看的佛经。那时候连注解本也看不很懂,再加上所能找到的注解本也都是文言文的,实在看得不甚了了,这是我个人与《心经》过去的一段因缘。
二、《心经》的重要性
自从高中时看了《心经》以后,一直到现在,觉得这部经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只是《大般若经》的综要;事实上,它可说是整个佛法的心要。它的重要性在那里呢?
一言以蔽之,你只要学佛,你就处处离不了《心经》!不管你是学那一宗的,你都必须要《心经》。你学显宗、学密宗、学律宗……任何一宗的修行,都一定有《心经》。甚至即使你是学净土宗的也好——对,即使是净土宗也一样,虽然现代的净土宗有些人说是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但还是离不了《心经》。再者,各宗种种的法事、作法,在“事”上与在“理”上也都需要《心经》:在佛寺的早晚课诵中,早课里有《心经》,晚课也有《心经》,放蒙山还有《心经》……处处都有《心经》!真言宗的全轨法本,每一部都要诵《心经》——所以,《心经》是任何宗派都必须要受持的经典——举要言之,从你初学佛乃至于成佛,都离不了《心经》。一切佛法的精要都在这里面,所以甚深微妙,本经虽然是发心学佛的人一开始就学了,中间的人也在学,一直到大菩萨果位的时候还是在学,但是真正能透彻了达此经之义理,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若能依此经实修,则更加难能稀有。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心经》在“事”上的重要性,也就是作种种的佛事都必须诵《般若心经》。至于在“理”上,则它不但是最高深的,而且它从最基础到最无上的道理都涵盖了,这怎么说呢?因为佛法中的基础名相,其它没有任何一部经,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包括得这么完整、简要,并且不让人觉得繁杂,这是最难能的地方。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初学佛的人通常都先学《心经》,其道理之一在此。再者,从佛理上来讲,《心经》所阐示的理不但是最高的,而且还包含了三乘的要理,所以《心经》的特点是:既精要、且广博,又高深,实在不可思议。
三、译本
《心经》在《大藏经》中总共有七种译本:
1、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唐玄奘三藏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法月三藏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般若三藏与利言三藏共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唐智慧轮三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法戒三藏译:《般若波罗心经》
7、施护三藏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这七种译本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玄奘法师的这个译本。玄奘法师译的这部《心经》可说是在他译经事业中的一个异数:因为玄奘法师对于译经,一向主张比较忠于原文的译法,也就是说,他的译文比较接近“直译”,虽很忠实,但也因此而常常念起来比较不那么顺畅,比较“不像中文”,很容易一看就觉得是翻译的作品。一般来讲,在佛经汉译中,译笔最流畅的,可说非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莫属,可是很奇怪,偏偏这一部《心经》却是玄奘法师所译的最典雅、简捷、明快、流畅,一点也没有译笔的痕迹——好像原文就是中文一样。连鸠摩罗什法师译的都不如他,因此可说是没有人超过他,历来大家都最喜欢这个本子,所以传诵最广。
四、译者
玄奘大师,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历600年),卒于唐文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世寿六十五,留学印度十九年,译经二十年。
五、《心经》“显说”与《心经》“奥义”
因为我一直觉得这部《般若心经》实在很深、很好,所以一直希望有个因缘好好地把它讲解一下,今天可说是因缘到了。由于这一部经实在是很深、很难,一般人看此经,常常只是看了很多的名相,至于“理”方面,在经文的某些紧要关头,有些解释的人偏偏跳过去,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读者还是不容易搞清楚,遍索无解。现在我们便一起来探究一下。此外还有一点,因为这一部经实在是太深,所以,一定是要对因缘与根基成熟的人才能讲,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如来密义”,我都不轻易讲,或者很少讲。我曾讲了一部《心经奥义》,其中所述便是《心经》的“密义”,此文曾在《慈云杂志》上发表过,那一部作品原本是我在康州应几位信众之问而讲的,然后由弟子整理之后发表的。《心经之密义》虽然已经著作成文,可是那篇文字很多人说看了之后还是不很懂,所以还是须要再更详细讲解一番。因此,完整的《心经》讲解应包括两部份:一、是显说、二、是密说,所谓密说,亦即所谓“如来密义”——诸位不要以为显宗就没有“密”法,其实让你看不出来的“密”才真是密,就好像诗人写诗,没有雕凿之相,不着斧痕的那一种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若让你一眼看来十分工巧的作品,通常都不是深刻、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以这部经深就深在这里。像“相宗”——玄奘法师他最擅长的就是“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看起来令人觉得很深,事实上不见得,只不过名相很多、很繁复,一时间不容易掌握要领,然而一旦把握住了原理之后,就不难精通。而《心经》看来简单,其实深邃无比,与唯识学比起来,《心经》中的名相少得很,可是义理却十分深奥,故称为“如来密义”。总而言之,《心经》所阐示的东西,主要是要靠“悟”的,故其层次相当高,而受持《心经》的难处也就在此。
乙、正释经文
一、释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这两个字念“ㄅㄛ ㄋㄨㄛˋ(bo nuò)”:老一辈的都念“ㄅㄛ ㄖㄜˇ(bo rě)”,那可说是约定俗成地把“般若”两字念成字典上所没有的音,而成为佛法才有的“破音字”,如果照字面以国语念应是“ㄅㄢㄖㄨㄛˋ(ban ruò)”,这就更加离梵音远了;若是照方言念,或许更接近些,方言中我只会台湾话,台语中“般”字念成ㄆㄨㄚ(pua)(ㄉ(d)),“若”则读如“热”的音。梵文原文是(praj?a)因为中文没有相同的音,所以勉强念成ㄖㄜˇ,已经算是很接近的了,也有人念成ㄋㄨㄛˋ(nuò),与“诺言”的“诺”字同音,这也很接近梵文原音,但是这两个中文音都正好只念了原音的一半,若将两个音合在一起,(也就是将ㄖ音加以鼻音化nazalization,有如西班牙文的ESp?ol中的“?”音,或法文champagna中的“gn”音)才是完整的原音,不过比较而言,念“ㄅㄛㄋㄨㄛˋ(bo nuò)”还是比较接近,“ㄅㄛㄖㄜˇ(bo rě)”则离原音稍远一点。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然而佛法中的“般若之智”跟一般的“智慧”内涵并不一样,而且由于“般若之智”有别于世俗的“智慧”,为了不让人误会或产生混淆,所以就直接翻译出它的音,而不译其义。(玄奘法师提倡且确立了佛经汉译的“五种不译”的原则:一、秘密不译,如“陀罗尼”真言咒语的字句,便只音译,不译其义;二、多含义不译,如“薄伽梵”这种名词因意义太多,不好取舍,故只音译,不译其义;三、此无不译(中国没有的东西),如“阎浮树”;四、顺古不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生善不译,如“般若”之意译较…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