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系列》成觀法師(一)
《心經》系列自序
鄙人今將曆年來在美國各地所開示之《般若心經》之闡釋文字,彙集成冊,名之爲《心經系列》,此亦爲《佛海樞要》之第一集。本集中包括《心經顯說》、《心經奧義》、《心經奧義析微》、《心經與禅密修行》四文。
此中《心經顯說》一文,大抵爲依一般傳統所說之義,而解釋《心經》之文字與義理。以其理較爲明顯易解,且爲一般所知,故名之爲《心經顯說》。
其二、《心經奧義》,此所謂“奧”者,秘奧之義也。是爲依于禅門無上法,而開闡《心經》中之如來密義,以如來密義甚深秘奧,凡俗不能得窺,故名之爲“奧義”;又,《心經》之甚深旨趣,乃在隱現此叁乘不共之如來密義。若得知見信解于此密語密意,即于如來一切甚深法藏,速得悟入通達。
其叁、《心經奧義析微》,此篇爲將《心經奧義》一文所示者,詳加剖析。茲篇之作者,蓋以有人表示《心經奧義》一文,善則善矣,然文字精簡,義理深奧,中下根人無由得窺知解之門,是故再爲逐段詳爲解析,俾令皆解,名之爲“奧義析微”。
其四、《心經與禅密修行》,爲闡示如何依于《心經》而習禅、修密。蓋《心經》法門既已爲如來無上法,故爲禅中之無上禅,可知矣。《心經》中又爲隱現如來密義,其末複歸于一密咒,故知《心經》實亦爲如來法身之秘密境界,所謂“密法”是也。是故依于《心經》而修,則習禅甚佳,修密亦勝,禅密並修尤勝;此爲即禅即密,即密即禅,別而不別,不別而別,行者心自精進通達而不取著,悉皆成就,疾趨無上菩提,故有斯篇之作。
願以此編,與諸同道,速入佛智,同證菩提,令法久住,衆生聞者,同出苦輪,證于無上。
釋成觀識于美國密西根州遍照寺
佛曆二五四一年佛歡喜日
(公元一九九七年)
壹、《心經》顯說
甲、楔子
壹、《心經》顯說——第一節
一、我與《心經》的一段因緣
今天與大家講《心經》,首先將《心經》作一番簡介。《心經》一般說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精要,而它卻只有二百六十幾個字。我跟《心經》有一點點因緣,就是和很多人一樣,在開始學佛的時候,最先接觸的便是《心經》:我在高中時,有一位同學,在那時他對佛學就已經有很深的接觸,幾乎都快出家了;有一天他介紹我這一部經,那時他是當場默寫給我的,(因他早就會背了)。接著我也開始背,並找注解本來看,所以這一部經是我第一部看的佛經。那時候連注解本也看不很懂,再加上所能找到的注解本也都是文言文的,實在看得不甚了了,這是我個人與《心經》過去的一段因緣。
二、《心經》的重要性
自從高中時看了《心經》以後,一直到現在,覺得這部經實在太重要了,因爲它不只是《大般若經》的綜要;事實上,它可說是整個佛法的心要。它的重要性在那裏呢?
一言以蔽之,你只要學佛,你就處處離不了《心經》!不管你是學那一宗的,你都必須要《心經》。你學顯宗、學密宗、學律宗……任何一宗的修行,都一定有《心經》。甚至即使你是學淨土宗的也好——對,即使是淨土宗也一樣,雖然現代的淨土宗有些人說是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但還是離不了《心經》。再者,各宗種種的法事、作法,在“事”上與在“理”上也都需要《心經》:在佛寺的早晚課誦中,早課裏有《心經》,晚課也有《心經》,放蒙山還有《心經》……處處都有《心經》!真言宗的全軌法本,每一部都要誦《心經》——所以,《心經》是任何宗派都必須要受持的經典——舉要言之,從你初學佛乃至于成佛,都離不了《心經》。一切佛法的精要都在這裏面,所以甚深微妙,本經雖然是發心學佛的人一開始就學了,中間的人也在學,一直到大菩薩果位的時候還是在學,但是真正能透徹了達此經之義理,實在不是很容易的事,若能依此經實修,則更加難能稀有。
以上簡單介紹了一下《心經》在“事”上的重要性,也就是作種種的佛事都必須誦《般若心經》。至于在“理”上,則它不但是最高深的,而且它從最基礎到最無上的道理都涵蓋了,這怎麼說呢?因爲佛法中的基礎名相,其它沒有任何一部經,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包括得這麼完整、簡要,並且不讓人覺得繁雜,這是最難能的地方。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初學佛的人通常都先學《心經》,其道理之一在此。再者,從佛理上來講,《心經》所闡示的理不但是最高的,而且還包含了叁乘的要理,所以《心經》的特點是:既精要、且廣博,又高深,實在不可思議。
叁、譯本
《心經》在《大藏經》中總共有七種譯本:
1、姚秦鸠摩羅什叁藏法師譯:《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2、唐玄奘叁藏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法月叁藏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4、般若叁藏與利言叁藏共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唐智慧輪叁藏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6、法戒叁藏譯:《般若波羅心經》
7、施護叁藏譯:《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在這七種譯本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這個譯本。玄奘法師譯的這部《心經》可說是在他譯經事業中的一個異數:因爲玄奘法師對于譯經,一向主張比較忠于原文的譯法,也就是說,他的譯文比較接近“直譯”,雖很忠實,但也因此而常常念起來比較不那麼順暢,比較“不像中文”,很容易一看就覺得是翻譯的作品。一般來講,在佛經漢譯中,譯筆最流暢的,可說非鸠摩羅什法師所譯的莫屬,可是很奇怪,偏偏這一部《心經》卻是玄奘法師所譯的最典雅、簡捷、明快、流暢,一點也沒有譯筆的痕迹——好像原文就是中文一樣。連鸠摩羅什法師譯的都不如他,因此可說是沒有人超過他,曆來大家都最喜歡這個本子,所以傳誦最廣。
四、譯者
玄奘大師,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曆600年),卒于唐文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世壽六十五,留學印度十九年,譯經二十年。
五、《心經》“顯說”與《心經》“奧義”
因爲我一直覺得這部《般若心經》實在很深、很好,所以一直希望有個因緣好好地把它講解一下,今天可說是因緣到了。由于這一部經實在是很深、很難,一般人看此經,常常只是看了很多的名相,至于“理”方面,在經文的某些緊要關頭,有些解釋的人偏偏跳過去,或者顧左右而言他,所以讀者還是不容易搞清楚,遍索無解。現在我們便一起來探究一下。此外還有一點,因爲這一部經實在是太深,所以,一定是要對因緣與根基成熟的人才能講,因爲這裏面有很多“如來密義”,我都不輕易講,或者很少講。我曾講了一部《心經奧義》,其中所述便是《心經》的“密義”,此文曾在《慈雲雜志》上發表過,那一部作品原本是我在康州應幾位信衆之問而講的,然後由弟子整理之後發表的。《心經之密義》雖然已經著作成文,可是那篇文字很多人說看了之後還是不很懂,所以還是須要再更詳細講解一番。因此,完整的《心經》講解應包括兩部份:一、是顯說、二、是密說,所謂密說,亦即所謂“如來密義”——諸位不要以爲顯宗就沒有“密”法,其實讓你看不出來的“密”才真是密,就好像詩人寫詩,沒有雕鑿之相,不著斧痕的那一種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若讓你一眼看來十分工巧的作品,通常都不是深刻、偉大的藝術作品;所以這部經深就深在這裏。像“相宗”——玄奘法師他最擅長的就是“法相宗”、又稱“唯識宗”——看起來令人覺得很深,事實上不見得,只不過名相很多、很繁複,一時間不容易掌握要領,然而一旦把握住了原理之後,就不難精通。而《心經》看來簡單,其實深邃無比,與唯識學比起來,《心經》中的名相少得很,可是義理卻十分深奧,故稱爲“如來密義”。總而言之,《心經》所闡示的東西,主要是要靠“悟”的,故其層次相當高,而受持《心經》的難處也就在此。
乙、正釋經文
一、釋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這兩個字念“ㄅㄛ ㄋㄨㄛˋ(bo nuò)”:老一輩的都念“ㄅㄛ ㄖㄜˇ(bo rě)”,那可說是約定俗成地把“般若”兩字念成字典上所沒有的音,而成爲佛法才有的“破音字”,如果照字面以國語念應是“ㄅㄢㄖㄨㄛˋ(ban ruò)”,這就更加離梵音遠了;若是照方言念,或許更接近些,方言中我只會臺灣話,臺語中“般”字念成ㄆㄨㄚ(pua)(ㄉ(d)),“若”則讀如“熱”的音。梵文原文是(praj?a)因爲中文沒有相同的音,所以勉強念成ㄖㄜˇ,已經算是很接近的了,也有人念成ㄋㄨㄛˋ(nuò),與“諾言”的“諾”字同音,這也很接近梵文原音,但是這兩個中文音都正好只念了原音的一半,若將兩個音合在一起,(也就是將ㄖ音加以鼻音化nazalization,有如西班牙文的ESp?ol中的“?”音,或法文champagna中的“gn”音)才是完整的原音,不過比較而言,念“ㄅㄛㄋㄨㄛˋ(bo nuò)”還是比較接近,“ㄅㄛㄖㄜˇ(bo rě)”則離原音稍遠一點。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然而佛法中的“般若之智”跟一般的“智慧”內涵並不一樣,而且由于“般若之智”有別于世俗的“智慧”,爲了不讓人誤會或産生混淆,所以就直接翻譯出它的音,而不譯其義。(玄奘法師提倡且確立了佛經漢譯的“五種不譯”的原則:一、秘密不譯,如“陀羅尼”真言咒語的字句,便只音譯,不譯其義;二、多含義不譯,如“薄伽梵”這種名詞因意義太多,不好取舍,故只音譯,不譯其義;叁、此無不譯(中國沒有的東西),如“閻浮樹”;四、順古不譯,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五、生善不譯,如“般若”之意譯較…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