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野村耀昌
在亚洲世界的历史上,佛教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悠久的东亚方面,佛教不但在长时间中,支持着许多人的精神生活,且及于文化之各方面,不用说,政治及经济,也直接或间接地,受了不少的影响。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中国之佛教」,是盛行于东亚的佛教主干。
中国,是以自身的语文,将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译和容受过来。这是借着来自西方的胡僧,以及汉人之中的佛教徒们,共同协力,长期苦心的结晶,便是汉译《大藏经》的成立。出生于中国与日本的各宗祖师们,均将这些汉译的佛典,信奉为佛陀的亲口之言,个别组织成独特的教义,终于,完成了以「中国之佛教」为基础的大乘佛教。
以此,我们把握了这一东亚佛教的母体,将「中国之佛教」的历史之开展和演变,介绍出来。各章分由野上俊静、小川贯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达玄等五人执笔,然后将草稿集中阅读,统理成为一书,当然,责任乃由执笔者共同负担。我们五人,现均于各大学中教授「中国佛教史」,所以,根据教育经验的考察,采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愿其作为大学里的概说教科书,对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则为理解中国佛教史的参考书。
恰巧,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我,奉职于立正大学,前来日本留学的圣严法师,目前正在本校大学院,攻读博士课程,是一位笃学的求法之士,他将本书用现代的中国语译了出来,闻将付梓出版。那么,本书的流布行将更广,接触的读者也将更多。在将理解作正确的弘布上说,也是极可欣慰的事,故应译者之请,作此序文,并对他的努力,用表深深的谢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野村耀昌识
译者序
本书是《佛教史概说》中的「中国篇」,另有「印度篇」及「日本篇」两书,对中国人而言,当以「中国篇」最切要。以往国人所编的中国佛教史,大多偏于宗派及其教理发展的叙述,殊少能像本书这样,对于佛教所历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地理因素、文化基础、政治制度及其与佛教相互关涉的影响得失,作纵横面的介绍和分析;至于教团的活动、教义思想的演变,当然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
本书的另一优点,在于接触的范围虽广,却能出之以要言不繁,使人读来,一目了然。
本书出版于一九六八年,乃是现有中国佛教史书中最新的著作,它最大特色,是集合了现代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五位专家,各就其所专长的范围,分章执笔,最后由一人统理成书,交由京都有名的平乐寺书店出版。
本书不是用作通俗传教的,乃是基于纯学术的历史观点,作了概观性的介绍;故在今天的日本,已被各大学采作佛教史的教材,同时普遍受到知识分子之喜爱。译者译出本书的目的,亦在便利国内的知识分子,能从佛教史实的考察中,正确地认识中国的佛教。兹将本书的原作者们,介绍如下:
野上俊静:大谷大学前任校长(文学博士)
小川贯弌 :龙谷大学教授
牧田谛亮:京都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野村耀昌:立正大学前任佛教学部部长(文学博士)
佐藤达玄:驹泽大学副教授
一九七一年六月释圣严识于东京
原序
若不理解佛教,便无法谈论亚洲文化,因为佛教在亚洲历史上的比重极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民族,曾在长时间中,以佛教支持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直到现在,仍给广大文化的各方面,不论是政治或经济,均在直接或间接地,受着佛教不少的影响。在广阔的地域内,由于各民族及其所在地方的风土不同,接受佛教的方式,也略有出入,因此,传播于东亚各地的佛教情况,亦极为可喜。所以,我们不能忘了作为盛行于东亚之佛教基础的「中国佛教」。
中国,将受自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用自己的语文,移植了过来。此系由于西来的胡僧,以及中国佛教徒们,不断努力,长期苦心的结晶,完成了汉译的《大藏经》。中国和日本的祖师们,均对这些译成了汉文的佛典,信奉为佛陀的亲口所说,各个将之组织成为独自一家之教。各宗各派,所依据的经典,均系用的汉文。终于,支持了东亚民心的佛教,便以「中国佛教」为根基而发展成长。
在此,我们要把握住作为东亚佛教之母体的「中国佛教」,把她的历史过程,和传流的状况,予以介绍。如今所提供的《佛教史概说》中国篇,从发起到出版,已经历了十四个年头,为了重版,又作了参考文献的增补,当然,还是不能尽如理想。因此,又在体裁及文字的表现方面,作了修改的考虑,使之成为一如出版社所要求的,这种样子的新稿本。
各章分由个别的执笔者担任,再将草稿集中阅读,完成统一性的全书;但其责任,不用说,仍由执笔者们共同负担。我们,现在均在各大学担任中国佛教史的科目,将实际教育之中所得的经验,加上最近代的研究,作了重新的推考之后,完成了这本作为大学用的概说教科书,也可作为一般知识分子用来理解中国佛教史的参考书,这是我们期盼于本书的用途。
关于本书的完成,原稿的整理和校正等工作,多承大谷大学的副教授滋野井恬君的全力帮忙;参考文献的抄摘,则为大谷大学的讲师滋贺高义君;索引的制作,乃赖龙谷大学的助教小田义久君之协助。在此附记,用表谢意。
一九六八年五月野上俊静、小川贯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达玄
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译者序
原序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佛教的性格
第二节 佛教史的地域区分
第三节 佛教传播的路线
第四节 佛教史的时代区分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传来与容受
第一节 传来的年代
第二节 明帝求法
第三节 《魏略》的记载
第四节 楚王英的奉佛
第五节 东西的交通
第六节 经典的成立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一节 魏‧吴的翻译家
第二节 竺法护
第三节 胡族的佛教
第四节 汉人之出家
第五节 道安
第六节 鸠摩罗什
第七节 涅槃宗
第八节 庐山的慧远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一节 法社‧义邑‧僧祇户‧佛图户
第二节 佛寺及僧尼数字
第三节 南朝的佛教
第四节 齐
第五节 梁武帝
第六节 真谛
第七节 陈
第八节 道教之成立
第九节 北魏太武帝之废佛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
第十一节 北周武帝之废佛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一节 建筑
第二节 雕刻与绘画
第三节 敦煌
第四节 云冈
第五节 龙门
第六节 麦积山
第七节 炳灵寺
第八节 巩县‧天龙山‧响堂山‧陀山‧云门山
第六章 隋之佛教──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一节 国家佛教
第二节 五众与四方馆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三论宗
第五节 末法思想
第六节 三阶教
第七节 房山石经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国家和佛教
第二节 沙门的礼敬问题
第三节 州立的官寺和内道场
第四节 僧尼的簿籍以及度牒和戒牒
第五节 僧尼的管理制度
第六节 僧尼的社会活动
第七节 会昌法难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一节 正像末法的三时思想
第二节 净土教的兴起
第三节 道绰和善导的净土教
第四节 慈愍‧法照‧少康
第五节 律学的勃兴
第六节 《四分律》的三派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一节 华严宗的开创
第二节 法藏‧澄观‧宗密
第三节 华严之教判
第四节 禅宗
第五节 《百丈清规》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一节 法相宗
第二节 玄奘三藏
第三节 窥基 …
《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译者序 原序 目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