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譯者序 原序 目錄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野村耀昌

  

  在亞洲世界的曆史上,佛教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悠久的東亞方面,佛教不但在長時間中,支持著許多人的精神生活,且及于文化之各方面,不用說,政治及經濟,也直接或間接地,受了不少的影響。可是,我們不能忘了,「中國之佛教」,是盛行于東亞的佛教主幹。

  

  中國,是以自身的語文,將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傳譯和容受過來。這是借著來自西方的胡僧,以及漢人之中的佛教徒們,共同協力,長期苦心的結晶,便是漢譯《大藏經》的成立。出生于中國與日本的各宗祖師們,均將這些漢譯的佛典,信奉爲佛陀的親口之言,個別組織成獨特的教義,終于,完成了以「中國之佛教」爲基礎的大乘佛教。

  

  以此,我們把握了這一東亞佛教的母體,將「中國之佛教」的曆史之開展和演變,介紹出來。各章分由野上俊靜、小川貫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達玄等五人執筆,然後將草稿集中閱讀,統理成爲一書,當然,責任乃由執筆者共同負擔。我們五人,現均于各大學中教授「中國佛教史」,所以,根據教育經驗的考察,采取最新的研究成果,願其作爲大學裏的概說教科書,對于一般的知識分子,則爲理解中國佛教史的參考書。

  

  恰巧,作爲本書作者之一的我,奉職于立正大學,前來日本留學的聖嚴法師,目前正在本校大學院,攻讀博士課程,是一位笃學的求法之士,他將本書用現代的中國語譯了出來,聞將付梓出版。那麼,本書的流布行將更廣,接觸的讀者也將更多。在將理解作正確的弘布上說,也是極可欣慰的事,故應譯者之請,作此序文,並對他的努力,用表深深的謝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野村耀昌識

  

  

  譯者序

  

  本書是《佛教史概說》中的「中國篇」,另有「印度篇」及「日本篇」兩書,對中國人而言,當以「中國篇」最切要。以往國人所編的中國佛教史,大多偏于宗派及其教理發展的敘述,殊少能像本書這樣,對于佛教所曆各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地理因素、文化基礎、政治製度及其與佛教相互關涉的影響得失,作縱橫面的介紹和分析;至于教團的活動、教義思想的演變,當然也是本書的內容之一。

  

  本書的另一優點,在于接觸的範圍雖廣,卻能出之以要言不繁,使人讀來,一目了然。

  

  本書出版于一九六八年,乃是現有中國佛教史書中最新的著作,它最大特色,是集合了現代日本研究中國佛教史的五位專家,各就其所專長的範圍,分章執筆,最後由一人統理成書,交由京都有名的平樂寺書店出版。

  

  本書不是用作通俗傳教的,乃是基于純學術的曆史觀點,作了概觀性的介紹;故在今天的日本,已被各大學采作佛教史的教材,同時普遍受到知識分子之喜愛。譯者譯出本書的目的,亦在便利國內的知識分子,能從佛教史實的考察中,正確地認識中國的佛教。茲將本書的原作者們,介紹如下:

  

  野上俊靜:大谷大學前任校長(文學博士)

  

  小川貫弌 :龍谷大學教授

  

  牧田谛亮:京都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

  

  野村耀昌:立正大學前任佛教學部部長(文學博士)

  

  佐藤達玄:駒澤大學副教授

  

  一九七一年六月釋聖嚴識于東京

  

  原序

  

  若不理解佛教,便無法談論亞洲文化,因爲佛教在亞洲曆史上的比重極大。以中國爲中心的東亞民族,曾在長時間中,以佛教支持著他們的精神生活,直到現在,仍給廣大文化的各方面,不論是政治或經濟,均在直接或間接地,受著佛教不少的影響。在廣闊的地域內,由于各民族及其所在地方的風土不同,接受佛教的方式,也略有出入,因此,傳播于東亞各地的佛教情況,亦極爲可喜。所以,我們不能忘了作爲盛行于東亞之佛教基礎的「中國佛教」。

  

  中國,將受自發源于印度的佛教,用自己的語文,移植了過來。此系由于西來的胡僧,以及中國佛教徒們,不斷努力,長期苦心的結晶,完成了漢譯的《大藏經》。中國和日本的祖師們,均對這些譯成了漢文的佛典,信奉爲佛陀的親口所說,各個將之組織成爲獨自一家之教。各宗各派,所依據的經典,均系用的漢文。終于,支持了東亞民心的佛教,便以「中國佛教」爲根基而發展成長。

  

  在此,我們要把握住作爲東亞佛教之母體的「中國佛教」,把她的曆史過程,和傳流的狀況,予以介紹。如今所提供的《佛教史概說》中國篇,從發起到出版,已經曆了十四個年頭,爲了重版,又作了參考文獻的增補,當然,還是不能盡如理想。因此,又在體裁及文字的表現方面,作了修改的考慮,使之成爲一如出版社所要求的,這種樣子的新稿本。

  

  各章分由個別的執筆者擔任,再將草稿集中閱讀,完成統一性的全書;但其責任,不用說,仍由執筆者們共同負擔。我們,現在均在各大學擔任中國佛教史的科目,將實際教育之中所得的經驗,加上最近代的研究,作了重新的推考之後,完成了這本作爲大學用的概說教科書,也可作爲一般知識分子用來理解中國佛教史的參考書,這是我們期盼于本書的用途。

  

  關于本書的完成,原稿的整理和校正等工作,多承大谷大學的副教授滋野井恬君的全力幫忙;參考文獻的抄摘,則爲大谷大學的講師滋賀高義君;索引的製作,乃賴龍谷大學的助教小田義久君之協助。在此附記,用表謝意。

  

  一九六八年五月野上俊靜、小川貫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達玄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譯者序

  

   原序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佛教的性格

  

   第二節 佛教史的地域區分

  

   第叁節 佛教傳播的路線

  

   第四節 佛教史的時代區分

  

   第二章 後漢的佛教──傳來與容受

  

   第一節 傳來的年代

  

   第二節 明帝求法

  

   第叁節 《魏略》的記載

  

   第四節 楚王英的奉佛

  

   第五節 東西的交通

  

   第六節 經典的成立

  

   第叁章 魏晉的佛教──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一節 魏‧吳的翻譯家

  

   第二節 竺法護

  

   第叁節 胡族的佛教

  

   第四節 漢人之出家

  

   第五節 道安

  

   第六節 鸠摩羅什

  

   第七節 涅槃宗

  

   第八節 廬山的慧遠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團的發展與儒道二教

  

   第一節 法社‧義邑‧僧祇戶‧佛圖戶

  

   第二節 佛寺及僧尼數字

  

   第叁節 南朝的佛教

  

   第四節 齊

  

   第五節 梁武帝

  

   第六節 真谛

  

   第七節 陳

  

   第八節 道教之成立

  

   第九節 北魏太武帝之廢佛

  

   第十節 文成帝複興佛教

  

   第十一節 北周武帝之廢佛

  

   第五章 佛教藝術的發達

  

   第一節 建築

  

   第二節 雕刻與繪畫

  

   第叁節 敦煌

  

   第四節 雲岡

  

   第五節 龍門

  

   第六節 麥積山

  

   第七節 炳靈寺

  

   第八節 鞏縣‧天龍山‧響堂山‧陀山‧雲門山

  

   第六章 隋之佛教──國家之統一與佛教

  

   第一節 國家佛教

  

   第二節 五衆與四方館

  

   第叁節 天臺宗

  

   第四節 叁論宗

  

   第五節 末法思想

  

   第六節 叁階教

  

   第七節 房山石經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國家性質與社會活動

  

   第一節 國家和佛教

  

   第二節 沙門的禮敬問題

  

   第叁節 州立的官寺和內道場

  

   第四節 僧尼的簿籍以及度牒和戒牒

  

   第五節 僧尼的管理製度

  

   第六節 僧尼的社會活動

  

   第七節 會昌法難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一節 正像末法的叁時思想

  

   第二節 淨土教的興起

  

   第叁節 道綽和善導的淨土教

  

   第四節 慈愍‧法照‧少康

  

   第五節 律學的勃興

  

   第六節 《四分律》的叁派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叁)──華嚴宗與禅宗

  

   第一節 華嚴宗的開創

  

   第二節 法藏‧澄觀‧宗密

  

   第叁節 華嚴之教判

  

   第四節 禅宗

  

   第五節 《百丈清規》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一節 法相宗

  

   第二節 玄奘叁藏

  

   第叁節 窺基 …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譯者序 原序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