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16

  ..续本文上一页凡夫的我法二执,以及藏、通二教的法执。通教亦能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以及藏教的法执。此处藏教的名字即中,唯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执。

  

  既是从内六识的因及外六尘的缘,生起了众生在三界中的依正果报,就可知道,决定不是从时生,不是从方生,不是从大梵天生,不是从极微生,不是从地、水、火、风、空生,不是从神我生,不是从本际生,但由内外因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亦非自然生。

  

  诸法皆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所以无常;生灭相异,所以非一;非一便不自在,不能作主,所以正报依报,都是无我。

  

  三、藏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是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语译

  

  所谓藏教的观行即菩提者,便是在开始修行禅慧的行位中,着手修习七方便中的前三个行位,又名为三贤位,那就是1.五停心、2.别相念、3.总相念。即是外凡的资粮位。

  

  五停心者,包括五项调心的方法:1.对于多贪淫欲的众生,令修不净观,2.对于多起瞋恚的众生,令修慈悲观,3.对于多生散乱心的众生,令修数息观,4.对于愚痴执着的众生,令修因缘观,5.对于障缘太多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以此五种方法,作为入手方便,调停其心,令心渐渐安住平稳,以便进修四念处法,故取名为停心。

  

  四念处法,分作两个阶段:

  

  别相念者,即是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观此四法,是为对治凡夫众生依于五蕴身心而起的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见。各别观此四法,故名别相念。

  

  总相念者,即是1.当在观身不净之际,受、心、法的三相,亦皆观于不净,2.当在观受是苦之时,心、法、身的三相,亦皆观于是苦,3.当在观心无常之际,法、身、受的三相,亦皆观于无常,4.当在观法无我之时,身、受、心的三相,亦皆观于无我。任观四相中的一相,其余三相,也一体总观,故名总相念。

  

  注释

  

  1.「五停心」:我有一篇〈五停心观修行法〉,介绍得比较详细,请参阅。(收录于《禅钥》一书中)

  

  2.「四念处」:我有一篇〈四念处〉及〈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现收录于《禅的世界》一书中,请参阅。详细修习则宜参研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一书。

  

  3.「多贪众生」:依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即是《禅门修证》卷四所说,贪欲分为三类:(1)外贪欲者,修行人于修禅定之时,贪欲心起,男子即缘女人,女人即缘男子,取其色貌姿容,威仪言语,烦恼心生,念念不停,此是外贪淫结使相发。(2)内外贪欲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欲心发动,或向外缘男女身相、色貌、威仪、姿态、言语,或亦自缘己身形貌,摩头拭颈,念念染着,起诸贪爱,障诸禅定。(3)遍一切处贪欲者,修行人除了爱着前面的两类贪欲境,并于一切五尘境界,一切资生之物,例如田园、屋宅、衣服、饮食等,皆起贪爱,不能禅定。有此三类贪欲,宜令修不净观。

  

  4.「多瞋众生」:依据《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瞋恚相发,亦有三类:(1)违理瞋恚者,修行人于习禅定时,瞋觉炽然而起,不问自己有理无理,不问他人有犯无犯,无事起瞋,是为无理邪瞋。(2)顺理正瞋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实有外人前来触恼,以此为缘,生起瞋觉,相续不息。(3)诤论瞋者,修行人于习禅定之时,执着自己所解为是,他人的所行所说皆非,既对他人所说,不顺己意,觉恼心起;有一些修行人,对于财物尚可不太介意,遇到见解与自己不同时,便起大瞋怒。有此三类瞋恚,宜令修慈悲观。

  

  5.「多散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称为觉观发相,亦有三类:(1)明利心中觉观发者,修行人因过去不深种善根,于修定时,都不发该书卷三所说的种种善法,仅有觉观攀缘,念念不住。有时缘贪,有时缘瞋,有时缘痴;而所缘之事,分明了了。如是虽经年累月,而不发诸禅定。(2)半明半昏心中觉观发者,若修行人于摄念之时,虽然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时,心中有时明利,有时沉昏。明利则觉观攀缘,思想不住;沉昏则无记发呆,无所觉了。(3)一向沉昏心中觉观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虽心昏暗,似如睡眠,而于昏昏之中,仍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有此三类觉观散乱心者,宜令修数息观。

  

  6.「愚痴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愚痴相发,亦有三类:(1)计常计断愚痴者,修行人于修定中,忽尔发邪思惟,作如是念言:究竟是过去的我及诸法为灭而有呢?还是现在的我及诸法为不灭而有呢?如此推寻三世之中,若谓灭而有,即堕断见,若谓不灭而有,即堕常见。这般的用心辩解,能障正定出世之法。(2)计有计无愚痴者,修行人于习禅定之时,忽尔分别,思惟觉观,谓我及五蕴等诸法,是一定有呢?是一定无呢?乃至是非有非无呢?这般用心推辩,即障碍正定。(3)计世性愚痴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忽作是念,由有微尘,所以即有实法,有实法即有四大,有四大即有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此思惟,念念不住,能问能答,高心自举,以是因缘,不得发诸禅定,纵然得禅定,亦堕邪定聚。有此三类愚痴,宜令修因缘观。

  

  7.「多障众生」:依《禅门修证》卷四所说,称此为恶业障道相发,亦有三类:(1)沉昏暗蔽障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时,沉昏暗睡,无记发呆,无所别知,障诸禅定,不得开发。(2)恶念思惟障者,修行人欲修定时,恶念心生,或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禁、还俗等事,无时暂停,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3)境界逼迫障者,行人于修定之时,身或猝痛,或见外境,或见无头、无手、无足、无眼等,或见衣破、或觉陷入于地,或见火来烧、高崖堕落、二山隔障、有罗剎虎狼来袭等。有此三类恶业障,宜令修念佛观。

  

  8.「四倒」:亦名四颠倒,是指凡夫众生,于生死有为的无常法中,起于常想;于诸苦相之中,起于乐想;于不净的身相之中,起于净想;于无我的五蕴法中,起于我想。此于大小乘诸经论中,数数可见。四念处的功能,便是对治凡夫的四种颠倒想,主要的目的是由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而生起观慧,为进入七方便第四至第七位次的四善根,作好准备工夫。

  

  四、藏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语译

  

  藏教的相似即菩提者,已由外凡的三贤资粮位,进入内凡的加行四善根位了。那就是: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得色界的有漏善根,能入见道位了。

  

  注释

  

  圣严识:在观行即菩提的行位中,已修五停心,破诸障碍,已修四念处,观于苦谛,到了相似即的行位中,再以四念处观,加修四正勤,缘四谛境,以伏烦恼,能发相似解,心游理内而身居有漏。由于依稀仿佛见真谛之理,故名为相似即菩提。

  

  1.「暖、顶、忍、世第一」:旭师的《释义》第十六条,对此四善根位的说明是,由于修行四念处,加上四正勤,便能断已生及未生之二恶,便能修未生及已生之二善。此有四个行位:(1)勤观四谛,能发相似理解,犹如钻木生火,先得暖相,故名为「暖」。(2)由修欲、勤、心、观的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观力转明,如登高山,洞览四方,故名为「顶」。(3)由于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4)由修五根增长而成五力,能破欺、怠、瞋、恨、怨等五障,而将阶于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是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作为增上缘,来资助本具的无漏种子,令发现行,便入见道位了。

  

  2.「色界有漏善根」:在此藏教相似即的行位中,已得相似解,有异于三贤的外凡位,而称内凡位。又以其尚未出离三界,身住色界禅定,故此四善根位,仍居世间的有漏位中,唯其已是世间法中最胜殊妙的第一位了。

  

  五、藏教的分证即

  

  原文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语译

  

  所谓藏教的分证即菩提者,是指声闻四果中的前三果,又总称为有学位。

  

  初果名为须陀洹(Srota-

  panna),具称须陀般那,意谓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内的见惑,这是最初预入圣人之流,故名见道位。

  

  二果名为斯陀含(Sakrd

  g

  mi),汉语为一来,已断欲界六品思惑,尚余三品思惑未断,必须再来欲界的人间与六欲天界,一度受生,故名为一来。

  

  三果名为阿那含(An

  g

  mi),意谓不还,断尽欲界九品思惑,进一步复断色界及无色界一共八地的思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舍此身已,或住色界五净居天,亦名五不还天。

  

  二果及三果,名为修道位。

  

  注释

  

  1.「有学」与「无学」:声闻四果中的前三果名为有学,第四果名为无学。《法华玄

  》卷一云:「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