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的我法二執,以及藏、通二教的法執。通教亦能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執,以及藏教的法執。此處藏教的名字即中,唯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執。
既是從內六識的因及外六塵的緣,生起了衆生在叁界中的依正果報,就可知道,決定不是從時生,不是從方生,不是從大梵天生,不是從極微生,不是從地、水、火、風、空生,不是從神我生,不是從本際生,但由內外因緣和合,所以虛妄有生,亦非自然生。
諸法皆從因緣生,生必有滅,所以無常;生滅相異,所以非一;非一便不自在,不能作主,所以正報依報,都是無我。
叁、藏教的觀行即
原文
觀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叁總相念,外凡資糧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貪衆生不淨觀,二多瞋衆生慈悲觀,叁多散衆生數息觀,四愚癡衆生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念佛觀。以此五法爲方便,調停其心,令堪修念處,故名停心也。別相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對治依于五蘊所起四倒也。總相念者,觀身不淨,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心、法、身,亦皆是苦;觀心無常,法、身、受,亦皆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皆無我也。
語譯
所謂藏教的觀行即菩提者,便是在開始修行禅慧的行位中,著手修習七方便中的前叁個行位,又名爲叁賢位,那就是1.五停心、2.別相念、3.總相念。即是外凡的資糧位。
五停心者,包括五項調心的方法:1.對于多貪淫欲的衆生,令修不淨觀,2.對于多起瞋恚的衆生,令修慈悲觀,3.對于多生散亂心的衆生,令修數息觀,4.對于愚癡執著的衆生,令修因緣觀,5.對于障緣太多的衆生,令修念佛觀。以此五種方法,作爲入手方便,調停其心,令心漸漸安住平穩,以便進修四念處法,故取名爲停心。
四念處法,分作兩個階段:
別相念者,即是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觀此四法,是爲對治凡夫衆生依于五蘊身心而起的淨、樂、常、我的四種顛倒見。各別觀此四法,故名別相念。
總相念者,即是1.當在觀身不淨之際,受、心、法的叁相,亦皆觀于不淨,2.當在觀受是苦之時,心、法、身的叁相,亦皆觀于是苦,3.當在觀心無常之際,法、身、受的叁相,亦皆觀于無常,4.當在觀法無我之時,身、受、心的叁相,亦皆觀于無我。任觀四相中的一相,其余叁相,也一體總觀,故名總相念。
注釋
1.「五停心」:我有一篇〈五停心觀修行法〉,介紹得比較詳細,請參閱。(收錄于《禅鑰》一書中)
2.「四念處」:我有一篇〈四念處〉及〈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現收錄于《禅的世界》一書中,請參閱。詳細修習則宜參研智者大師的《四念處》一書。
3.「多貪衆生」:依據《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即是《禅門修證》卷四所說,貪欲分爲叁類:(1)外貪欲者,修行人于修禅定之時,貪欲心起,男子即緣女人,女人即緣男子,取其色貌姿容,威儀言語,煩惱心生,念念不停,此是外貪淫結使相發。(2)內外貪欲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時,欲心發動,或向外緣男女身相、色貌、威儀、姿態、言語,或亦自緣己身形貌,摩頭拭頸,念念染著,起諸貪愛,障諸禅定。(3)遍一切處貪欲者,修行人除了愛著前面的兩類貪欲境,並于一切五塵境界,一切資生之物,例如田園、屋宅、衣服、飲食等,皆起貪愛,不能禅定。有此叁類貪欲,宜令修不淨觀。
4.「多瞋衆生」:依據《禅門修證》卷四所說,瞋恚相發,亦有叁類:(1)違理瞋恚者,修行人于習禅定時,瞋覺熾然而起,不問自己有理無理,不問他人有犯無犯,無事起瞋,是爲無理邪瞋。(2)順理正瞋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時,實有外人前來觸惱,以此爲緣,生起瞋覺,相續不息。(3)诤論瞋者,修行人于習禅定之時,執著自己所解爲是,他人的所行所說皆非,既對他人所說,不順己意,覺惱心起;有一些修行人,對于財物尚可不太介意,遇到見解與自己不同時,便起大瞋怒。有此叁類瞋恚,宜令修慈悲觀。
5.「多散衆生」:依《禅門修證》卷四所說,稱爲覺觀發相,亦有叁類:(1)明利心中覺觀發者,修行人因過去不深種善根,于修定時,都不發該書卷叁所說的種種善法,僅有覺觀攀緣,念念不住。有時緣貪,有時緣瞋,有時緣癡;而所緣之事,分明了了。如是雖經年累月,而不發諸禅定。(2)半明半昏心中覺觀發者,若修行人于攝念之時,雖然覺觀煩惱,念念不住,但隨所緣時,心中有時明利,有時沈昏。明利則覺觀攀緣,思想不住;沈昏則無記發呆,無所覺了。(3)一向沈昏心中覺觀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時,雖心昏暗,似如睡眠,而于昏昏之中,仍切切攀緣,覺觀不住。有此叁類覺觀散亂心者,宜令修數息觀。
6.「愚癡衆生」:依《禅門修證》卷四所說,愚癡相發,亦有叁類:(1)計常計斷愚癡者,修行人于修定中,忽爾發邪思惟,作如是念言:究竟是過去的我及諸法爲滅而有呢?還是現在的我及諸法爲不滅而有呢?如此推尋叁世之中,若謂滅而有,即墮斷見,若謂不滅而有,即墮常見。這般的用心辯解,能障正定出世之法。(2)計有計無愚癡者,修行人于習禅定之時,忽爾分別,思惟覺觀,謂我及五蘊等諸法,是一定有呢?是一定無呢?乃至是非有非無呢?這般用心推辯,即障礙正定。(3)計世性愚癡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時,忽作是念,由有微塵,所以即有實法,有實法即有四大,有四大即有假名衆生及諸世界,如此思惟,念念不住,能問能答,高心自舉,以是因緣,不得發諸禅定,縱然得禅定,亦墮邪定聚。有此叁類愚癡,宜令修因緣觀。
7.「多障衆生」:依《禅門修證》卷四所說,稱此爲惡業障道相發,亦有叁類:(1)沈昏暗蔽障者,修行人于修定之時,沈昏暗睡,無記發呆,無所別知,障諸禅定,不得開發。(2)惡念思惟障者,修行人欲修定時,惡念心生,或念欲作十惡、四重、五逆、毀禁、還俗等事,無時暫停,因是障諸禅定,不得開發。(3)境界逼迫障者,行人于修定之時,身或猝痛,或見外境,或見無頭、無手、無足、無眼等,或見衣破、或覺陷入于地,或見火來燒、高崖墮落、二山隔障、有羅剎虎狼來襲等。有此叁類惡業障,宜令修念佛觀。
8.「四倒」:亦名四顛倒,是指凡夫衆生,于生死有爲的無常法中,起于常想;于諸苦相之中,起于樂想;于不淨的身相之中,起于淨想;于無我的五蘊法中,起于我想。此于大小乘諸經論中,數數可見。四念處的功能,便是對治凡夫的四種顛倒想,主要的目的是由觀身、受、心、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生起觀慧,爲進入七方便第四至第七位次的四善根,作好准備工夫。
四、藏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內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頂,叁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見道。
語譯
藏教的相似即菩提者,已由外凡的叁賢資糧位,進入內凡的加行四善根位了。那就是:一暖位,二頂位,叁忍位,四世第一位。得色界的有漏善根,能入見道位了。
注釋
聖嚴識:在觀行即菩提的行位中,已修五停心,破諸障礙,已修四念處,觀于苦谛,到了相似即的行位中,再以四念處觀,加修四正勤,緣四谛境,以伏煩惱,能發相似解,心遊理內而身居有漏。由于依稀仿佛見真谛之理,故名爲相似即菩提。
1.「暖、頂、忍、世第一」:旭師的《釋義》第十六條,對此四善根位的說明是,由于修行四念處,加上四正勤,便能斷已生及未生之二惡,便能修未生及已生之二善。此有四個行位:(1)勤觀四谛,能發相似理解,猶如鑽木生火,先得暖相,故名爲「暖」。(2)由修欲、勤、心、觀的四如意足,發生禅定,觀力轉明,如登高山,洞覽四方,故名爲「頂」。(3)由于定慧均平,善法增進,能成信、進、念、定、慧之五根,安住不動,故名爲「忍」。(4)由修五根增長而成五力,能破欺、怠、瞋、恨、怨等五障,而將階于見道,于諸世間有漏位中,最爲勝妙,是故名爲「世第一」。以此有漏的聞、思、修叁慧,作爲增上緣,來資助本具的無漏種子,令發現行,便入見道位了。
2.「色界有漏善根」:在此藏教相似即的行位中,已得相似解,有異于叁賢的外凡位,而稱內凡位。又以其尚未出離叁界,身住色界禅定,故此四善根位,仍居世間的有漏位中,唯其已是世間法中最勝殊妙的第一位了。
五、藏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者,前叁果有學位也。初須陀洹果,此雲預流,用八忍八智,頓斷叁界見惑,初預聖流,名見道位。二斯陀含果,此雲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余叁品在,猶潤一生。叁阿那含果,此雲不還,斷欲界思惑盡,進斷上八地思,不複還來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語譯
所謂藏教的分證即菩提者,是指聲聞四果中的前叁果,又總稱爲有學位。
初果名爲須陀洹(Srota-
panna),具稱須陀般那,意謂預流。用八忍八智,頓斷叁界內的見惑,這是最初預入聖人之流,故名見道位。
二果名爲斯陀含(Sakrd
g
mi),漢語爲一來,已斷欲界六品思惑,尚余叁品思惑未斷,必須再來欲界的人間與六欲天界,一度受生,故名爲一來。
叁果名爲阿那含(An
g
mi),意謂不還,斷盡欲界九品思惑,進一步複斷色界及無色界一共八地的思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舍此身已,或住色界五淨居天,亦名五不還天。
二果及叁果,名爲修道位。
注釋
1.「有學」與「無學」:聲聞四果中的前叁果名爲有學,第四果名爲無學。《法華玄
》卷一雲:「戒定慧叁,正爲學體;進趣修習,名爲有…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