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自序

  緒論

  一、如來藏思想

  二、如來藏經宗旨

  叁、經題及譯者

  經文譯釋

  一、說法因緣

  二、如來神變

  叁、萎花有佛喻

  四、群蜂繞蜜喻

  五、糠糩粳糧喻

  六、金墮不淨處喻

  七、貧家寶藏喻

  八、庵羅果種喻

  九、弊物裹金喻

  一○、貧賤醜女懷輪王喻

  一一、鑄模內金像喻

  一二、勸持本經功德無量

  一叁、釋尊因地與如來藏經

  一四、圓滿

  附錄一大方等如來藏經

  ---------------------------------------

  自序

  如來藏的思想,是最受漢藏兩系大乘佛教所信受的,雖于近代善知識之中,對于如來藏的信仰,有所批評,認爲是跟神我思想接近,與阿含佛法的緣起性空義之間有其差異性,認爲那是爲了接引神我外道而作的方便說,甚至是爲使佛法能生存于神教環境之中而作的迎合之說。我相信善知識的研究,有其資料的客觀性、有其剖析的正確性,但我更相信如來藏思想,並不違背緣起的空義,而具有其寬容性。

  近年來,我有多半的時間是在指導禅修,我主張,漢傳佛教的遺産,也應該受到重視及弘揚。因爲今日世界的佛教,多系日本的禅及西藏的密,南傳上座部系的佛法,則比較保守,深度及廣度也不易被世界環境普遍認同。這叁系的佛法,最早被介紹到西方社會的是南傳錫蘭(現名斯裏蘭卡)系的上座部,印順長老指出那是上座部下分別說系的赤銅鍱部;次早傳入歐美社會的是日本淨土真宗及禅宗,最晚是藏傳佛教的密宗;漢傳佛教到達歐美,早于藏傳佛教,略晚于日本的佛教,由于語文人才缺乏,知識層的僧俗四衆不多,所以迄今未見有大起色,這不是因爲漢傳的佛法不夠好。而不論日本的禅,西藏的密,都跟如來藏的信仰有關,因爲有其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彈性,比較容易被各種民族所接受。

  中國佛教號稱有大乘八宗,漢印兩地的諸大譯經叁藏,把印度大乘叁系的中觀、瑜伽、如來藏經論,大量地傳入漢地,最受中國歡迎而能發揚光大的,還是跟如來藏相關的宗派,教理方面的天臺宗及華嚴宗,實修方面的禅宗及淨土宗,尤其是禅宗,幾乎成爲一支獨秀;其他各宗則並未形成教團而普及,反而是由出身于禅寺的僧侶,從事于天臺及華嚴的思想研究。至于非如來藏系的中觀及瑜伽,在漢地雖也有人研究,唯有少數的思想家當作哲學探討,並未發展成爲普及化的教團,也許是曲高和寡,也許是跟本土文化,比較難以融合。

  日本的佛教,早期自朝鮮半島輸入,後來直接由漢地輸入,原則上就是中國佛教的延伸。日本沒有接受中觀的佛教,雖然在奈良時代由中國輸入了瑜伽的法相宗,卻始終只有法隆寺維系著法脈;至于其他日本諸宗各派的佛教,不論是傳統的或者是新興的,都跟如來藏的信仰相關。

  因此我敢相信,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爲其主軸,因爲如來藏思想,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信仰的要求,可以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也可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

  實相無相而無不相,法身無身而遍在身,便是無漏智慧所見的空性。佛性、如來藏、常住涅槃等,其實就是空性的異名。佛爲某些人說緣起空性,又爲某些人說衆生悉有佛性,常住不變,但是因緣法無有不變的,唯有自性空的真理是常住不變的。有了無我的智慧,便見佛性,見了佛性的真常自我,是向凡夫表達的假名我,並不是在成佛之後,尚有一個煩惱執著的自我;那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的一切智心,絕對不是神教的梵我神我。

  我于解釋佛性如來藏時,會介紹如來藏緣起觀。由于阿含佛法的菩薩,僅是成佛之前的佛,佛法的解脫道,只要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在家人最高可證叁果,死後生五淨居天,然後便得解脫;出家人加修梵行,最高可以即身證得第四阿羅漢果,得解脫入涅槃,卻未說人人皆可以成佛。能得解脫固然已經夠好,但尚不能圓滿佛法衆生平等的原則。《大般若經》雖也標明莊嚴國土、饒益有情的菩薩殊勝行,並未說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品〉說:「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性如來藏思想已呼之欲出,但還未曾明說。《華嚴經》說釋尊成佛道之初,便見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也是肯定佛性如來藏的前驅。直至《大涅槃經》才明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始將佛道的慈悲平等,普及到一切衆生;不論已經學佛或未學佛,不論有佛出世說法或者無佛出世說法,任一衆生身中的如來寶藏是永不變質的。這樣的說法讓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希望,縱然完成究竟的佛,必須經過長劫親近諸佛,但修行菩薩道,總是給所有的衆生「身中有佛、心中有佛」的自信。

  如來藏思想能使發心菩薩,願意接受一切衆生都是現前菩薩未來佛的觀念,也能使發心菩薩,願意尊敬、尊重每一個人。若能將順、逆兩種因緣的發動者,都看作是順行菩薩及逆行菩薩,也就能將在苦難中失去的親友,視作菩薩的現身說法,幫助自己改變對于人生的態度。因此,我們要推動人間淨土的建設工程,佛性如來藏的信仰就太重要了。

  我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及佛學研究所,都曾講《中觀論頌》、《唯識叁十頌》及淨土學、禅學等;在美國東初禅寺也曾爲二十多位東西方弟子講過《中論》、《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同時,我也于臺美兩地講過天臺的教觀、華嚴的五教章;如來藏系的《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則講過好多次。

  我還曾講說了基礎佛法的四聖谛、四正勤、五停心、四念住、六波羅蜜等,也解說注釋了《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等基本經典,以及《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诘經》等大乘經典。而我的基礎佛法是《阿含藏》與《律藏》。可以說印度的大乘叁系、中國的大乘諸宗,我都有涉獵,雖不能算是專家,亦不算是太外行了。其中我自己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衆接受的,還是如來藏的信仰。因此我以語體文譯釋了這部《如來藏經》。

  我的語譯,是依據經文前後的文義,作明朗的表達,不會脫離經文原意,也未必逐字直譯。

  我的注釋,不是佛學辭典式的名詞經文特定文句的解釋,而是采取短篇文章式的敘說及論列,同時也著眼在實踐方面的時代適應。例如我在注釋貪瞋癡叁毒條下,便將法鼓山于西元一九九九年推出的心五四運動,配合著說明;否則,古往今來注釋經文的善知識已經夠多,何必又要多我一個呢!

  由于《如來藏經》是如來藏思想系列經典中的最主要者之一,尤其即以如來藏爲其經名,且以極淺顯易懂的九則譬喻,爲其全經的骨幹,平易近人的表達方式之中,含有衆生身中本具佛性如來寶藏的勝義。故于象岡道場主持四十九日默照禅七期中,趕日趕夜地完成了這冊小書。

  二○○○年六月十九日于美國象岡道場

  

  緒論

  一、如來藏思想

  印度佛教的發展,依據印順長老分析,共有叁期:1.佛法,2.大乘佛法,3.秘密大乘佛法。在這叁期之中,亦各有分段與流派。第二期的大乘佛法,有初期的大乘佛法及後期大乘佛法。初期大乘佛法的經典是指《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等。後期大乘佛法的經典,除了有被編入《大般若經》、《華嚴經》、《大寶積經》、《大方等大集經》等大部聖典之外,其他主要都是闡揚如來藏思想的系列經典:1.《大般涅槃經》的前分十卷,2.《大方等如來藏經》,3.《大法鼓經》,4.《央掘魔羅經》,5.《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略稱《勝鬘經》),6.《不增不減經》。

  如來藏系列經典,雖被目爲後期的大乘佛法,對于發展中的佛教來說,影響極爲深遠,不論是西藏的瑜伽行中觀派,中國的天臺、賢首、淨土、禅宗等,都富有濃厚的如來藏思想,甚至印度的唯識學派,也受有如來藏的影響。也可以說,凡與後期大乘佛法相關的,其特色便是如來藏的信仰,相信一切衆生皆有本來清淨的如來智慧功德法身。

  二、如來藏經宗旨

  《如來藏經》在後期大乘佛法中,是比較早出現的,現存漢文有兩種譯本:1.東晉天竺叁藏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2.唐不空叁藏譯《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文字略有出入,內容大致相同。

  從《如來藏經》的說法因緣來看,應系受到《華嚴經》思想的啓發,印順長老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五六頁說:「《華嚴經》初說毗盧遮那佛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世界與佛都住在蓮華上,華藏是蓮華胎藏;蓮華從含苞到開花,蓮實在花內,如胎藏一樣;等到華瓣脫落,蓮臺上的如來(蓮蓬上的蓮子),就完全呈現出來。《如來藏經》就是以蓮華萎落,蓮臺上有佛爲緣起。」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衆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讓大家知道,一切衆生雖被煩惱覆蓋,迷失了成佛方向,而其「如來之藏,常住不變。」所謂九種譬喻爲:1.萎花有佛,2.蜂群繞蜜,3.糠粳糧,4.不淨處真金,5.貧家寶藏,6.庵羅果種,7.弊物裹金像,8.貧女懷輪王,9.鑄模內金像。

  在此九喻中的第一萎花有佛喻,是說釋迦世尊以神力變現的無量數千葉蓮花,花葉萎謝了,蓮胎藏內的無量數如來,便顯現出來,這是如來藏的根本譬喻。因爲「如來觀察一切衆生,佛藏在身,衆相具足。」此與《華嚴經》所說,佛觀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是一致的;《大般涅槃經》所說的衆生皆有佛性,也是相同的。

  叁、經題及譯者

  《大方等如來藏經》簡稱《如來藏經》,晉譯爲《大方等如來藏經》,唐譯爲《大方廣如來藏經》。「方等」與「方廣」,都…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製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