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製生活 聖嚴法師 目錄 略論出家與投師 師父一共有幾種? 做師授戒的資格 代刀剃度合法嗎? 求度出家的條件 師弟之道 由我受了沙彌戒說到戒律問題 受戒燃香是必要的嗎? 論舍戒與還俗 什麼叫作小小戒? 怎樣禮拜與問訊? 偷盜五錢有多少? 九衆弟子的等次 比丘尼與八敬法 關于女尼的稱呼 比丘可以度尼嗎? 俗人能看僧律嗎? 俗人能論僧事嗎? 論安居 僧尼應置産業嗎? 《百丈清規》合法嗎? 破和合僧怎麼講? 論僧衣 迦絺那衣是什麼? 僧裝的統一與改良 佛教的飲食規製 論經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佛教的男女觀 略論出家與投師 一年以來,有好幾位素未謀面的在家居士,來信問我有關發心出家的種種門徑,當然,他們都是正在准備走向發心出家這條路的人。因我自己也是一個出家不久的人,所知有限,故也未能一一答複,即使回他們一信,所談也未必中肯。最近又有一位居士,移樽下問出家與投師的問題,現就個人對此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試爲略論,以期引玉。 一、當前佛教的問題 近年頗有許多大德,感于後繼無人,而覺佛教之將垂危。因爲以往中國大陸的農村子弟,很少有向上突出的發展機會,上廟出家,廟有廟産,最低限度也較中等以下的人家,富裕多多,所以出家之後,一則免于苦力,二則可以讀書,叁則繼承廟産。若其資禀過人,出外參學十年、八年之後,還有希望在大山大剎的大叢林下,出人頭地,做個方丈。在一般的老觀念中,出家做方丈,無異在家中做狀元了,所以童年出家的人很多。臺灣地區,自從光複以來,社會環境,漸由農業蛻化成工商業的狀態,兒童于受完國民教育之後,有力升學,升學的機會是平等的;無力升學,勞力吃飯的機會也是平等的。中年以上而無一技之長的人,固或有失意失業、無所適從的可能,而十幾歲以上的兒童,學工藝,習技術,到處都有機會等著他們。又所謂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身懷一技之長,何必要做和尚!再說,臺灣的寺廟,多無廟産,即使有其收入,多數亦爲在家人所謂管理委員會等的名目所操縱壟斷,出家人在廟裏,僅僅形同廟祝,有抱負的家長們,自亦很少會同意自己的子弟去出家了。 二、童年出家的利弊 本來,所謂童貞入道的觀念,是非常神聖的,也是佛教之所贊歎的,比如文殊菩薩及善財童子,都是童貞入道。因爲出家重斷淫欲,童貞入道的人,即無淫行的機會,文殊、善財之可貴,乃在從初發心,即斷淫念,所以永生永世,都稱爲童子。普通人童年出家,未必盡其形壽,受持淫戒,乃至夢寢不渝,尤其童年之際,出家的行爲,未必出于個人的至誠,對于出家的目的,也未必了解。故我以爲,童年出家,未嘗不善,但也未嘗皆善。佛陀時代,羅 羅童年出家,須跋陀羅臨終見佛,兩人同樣證得聖果。鸠摩羅什、玄奘大師,童貞出家,固爲高僧;弘一大師叁十九歲出家,亦不失其爲律宗的祖師。相反地,童年出家,操持不堅,行守不端,出家一生,蒙昧而過,殆至臨終而尚不知出家所爲何事者,亦比比皆是。由此可見,當今小和尚的來源不充,未必就是佛教不幸,只要有人出家,佛教就有希望,但我並不反對童年出家。不要勉強急求,但視因緣成熟。不過一旦剃度之後,不得視爲剃度師的工具隨意驅使,應該使其接受佛教的完備教育,庶幾可望成爲佛門的龍象。否則,童年出家,並無必要。因爲童年出家的好處,是在能有充分的時間精力,來接受佛法熏陶,從事佛法的修學行持與弘化,利用其一生的生命過程,多爲自己准備一些走向成佛之道的資糧,並爲他人多做一些導引入佛法海的工作。 叁、中年以後的根器 中年以後,再來出家者,也各有其利弊。利在人到中年,對于人生的苦樂,社會的風暴,已經有了相當的體驗;對于世間相和衆生相,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觀察,一旦放下一切,而來披剃出家,自可拋卻萬緣,一心向道;對于世間的欲樂,當可不再存一好奇之心,更不致有希求一染之念,因爲他已是過來人,世間一切,不過如此而已,所以發起道心,比較堅固;用起功來,也較勇猛。這是中年以後再出家的好處,但也要看各人的根器如何而定。根器稍劣者,菩提心易發,恒常心則難繼,每每一時從其俗世事業或愛情的頂 失敗下來,傷心失望之余,便自以爲看破紅塵,發心出家。當其初出家時,不能說他沒有發心或沒有道心,只是出家的日子一久,以其固有的世俗經驗,去攀緣世俗的信徒,世緣一多,名利來了,女色也將隱隨其後,跟蹤而至。若非深根厚器,淡泊名利,警惕女色,他就很難不隨波逐流,沒頂而去。再說,人到中年,形貌固已生定,生活習慣也已生根,若非深根厚器,世俗的種種習氣,也難截波斷流,一一爲之除去,正如一個吃上了鴉片的人,若無超人的意志,很難一戒永戒,一斷永斷。 印度古宗教,主張人之一生,少年學習世間學藝,中年服務人群,晚年隱入山林。也就是說,人到晚年出家學道,最合理想。佛教對出家年齡,並不限製,對于人生的觀念,也跟印度古宗教不同。佛教以爲人雖童幼,未必不應該學道,學道的人未必一定學習世間學問。孔子曾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佛教也以爲人于修學佛法之余,不妨廣涉世學。其實如能窮通佛法的出世之學以後,即是大徹大悟,既已大徹大悟,何愁世間學問的不能不學自悟?如人入佛之先,業已博通世學,以世學之梯,進佛法之門,自亦無妨。學佛出家,也不等于隱遁山林,離群獨居。佛教教人出家之後,學行有成,得不退轉,尚須返回衆生群中來救拔教化,以期一切衆生皆能脫出此一生死苦海。所以人的一生,不必硬性劃成叁個階段,隨時可以出家學道,也隨時可以入俗化衆。這是積極而富彈性的人生觀。 四、出家所爲何事? 我是一個曾經童年出家,繼于軍伍十年,又于中年出家的人。以我個人的體驗,童年出家,富于天真而純,中年出家,較爲至誠而明;童年出家多有倚賴的心理,中年出家能具獨立的精神。不過,我人出家,最低限度,要把出家的目的弄清楚。童年出家,往往只知出家之爲善,而不知出家之何以爲善?那麼,當其出家之後,師長應該使他知道,出家所爲何事?待其成年,覺察此一生活宗旨及生活方式,非他心願志趣所能接受之時,自可聽其還俗。否則,勉勉強強,含含糊糊,于人于己,對社會,對佛教,都將有害無益。中年以後出家,應在披剃之先,徹底認清出家的意義及目的,出家是爲生死大事,是爲擺脫世緣,一心向道,若不能得不退轉,也要臨命終時,帶業往生;出家絕對不是來到叁寶門中討飯碗、爭高下、搶地位、奪名利。佛事門中,雖有法師和住持之類攝衆化衆的機會,但那不是出鋒頭,而是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護持攝化。應先存心:學教求慧,不爲當法師;做事營福,不爲做住持。如果我人,尚未出家,就希望自己將來當法師、做住持,那麼我要勸他還是不要出家的好。要不然,在居家時,不能靜下心來用功辦道;出家之後,更沒有時間用功辦道,終會被名利物欲,牽著鼻子,在泥沼裏打滾! 五、真正的出「家」 出家需要剃度,剃度需要剃度的師父。中國的佛教,在孔孟倫理觀念的影響下,出家投師剃度,每相同于繼嗣他人宗嗣的香火,尤其在禅宗盛行祖師傳法的風氣,成爲中國佛教特有的型態之後。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倫理觀念,也就跟著産生。給人剃度做徒弟,等于改姓給人做兒子。本來,祖師相傳的宗旨,在于授衣表其信,傳法印其心,所以六祖大師在五祖門下,僅得衣法,遂隱嶺南;南嶽、青原,接法六祖之後,也未紹座于曹溪的門庭。不像後世的叢林,所謂傳法,並不在法,而是在于住持職權與寺廟財産的傳承,因爲除此以外,已無心法可傳。降至一般的小廟,收徒禮師,只是門庭延續的一種方法而已。出家人不得蓄妻生子,寺廟的繼承,只好依賴收領徒弟以爲螟蛉。照理,這也不算壞事,所壞的是,由傳法的神聖任務,一變而成了傳家的世俗型態,師弟之間,本爲出世的法眷,如此一來,竟同俗世的父子,彼此膠著于倫理的範圍,不能有其各人的獨特造詣。出家,本求無家牽累,由此一來,出了一個家,又進入了另一個家。近人每歎出家之後的忙碌煩瑣,原因即在人人都有一個「家」,師父徒弟,爲著修行辦道弘法利生而忙者少,爲了維持他們的「家」而忙著應付攀緣者多,這是值得哀歎的事。 六、剃度師與剃度的意義 因此,一般人在准備出家之初,都希望找一位理想的剃度師,此所謂理想,應該包括:道德高、學問好、處事誠懇、待人和藹、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既有嚴父的氣質,也要有慈母的心懷,能對徒弟視同骨肉,愛護備至。還有他的社會地位,教界的聲望,以及他所主持的寺廟,必須沒有凍餒之憂。因爲一旦出家,如同女子出閣,嫁雞隨雞飛,嫁狗跟狗跑。女子嫁人,雖是終身大事,但還允許離婚別就,人之出家,卻不能再跟他的師父脫離師徒關系,故在未然之先,必須審慎抉擇,所謂慎其始才能善其終。 其實,這是錯誤的,也是流俗的。根據佛教的本質來說,人之出家,須有人爲其剃度,那是事實;但是爲人剃頭,並不是爲自己收養…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