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用必需,也將成爲問題。不過,若非物質講求,似仍過得去。否則一旦落入「經忏」的職業圈中,勢必意志散漫,毫無奮發的信念了。
即使是在如此的情形之下,我仍希望提出自己的建議:
各道場盡可能皆以弘法爲要務,盡可能都以信施(不是賣買)來維持。不得已而非做「經忏」不可者,則佛事是齋主與僧衆雙方的修持,凡做佛事,僧衆固該如理如法,虔敬以赴,齋主合家,也該跟隨僧衆,參加禮誦,以其超薦先亡的機會,共浴佛教的甘露法味。最低限度也得于佛事之中,增加一個節目──向齋主說明佛及佛事的大意。唯有如此,庶幾不將僧衆,當作計時賞酬的工人同等看待,庶幾不失佛事之爲佛事的莊嚴。
青年僧衆,應該立志,精進努力,刻苦以赴,在艱難困苦之中,爲個人開創前途。個人都有前途,佛教就有前途,既成就了個人,同時成就了佛教,尤其還是成就了我們的社會,乃至一切的衆生。只要自己能吃苦,不怕未來沒前途,不愁生活不下去。
九、結語
佛事總是要做的,不過,理想的佛事,絕不是買賣,應該是修持方法的實踐指導與請求指導,因爲僧衆的責任,是在積極的化導,不是消極的以經忏謀生。但願我們的時代,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不是舊時代的茍安,或是更糟的延續。如果擔心佛事的改良,影響到經濟的收入,我想,只要做得認真,行得合理,那是無關緊要的。再如擔心一家改良,別家不改,會在某種觀點的競爭上失利,我想,只要做得好,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或者也可就此問題,各地區分別召集諸山會議,采取同一步調。事關佛教的興廢盛衰,願我寫下一萬余言,不是拳擊虛空,希望有點酵素的作用。
最後謝謝浩霖法師,浩師知我要寫本文之後,特將《水陸儀軌》會本,冒著暑熱,親由臺北市送到北投山上,借我參考,盛情高誼,至爲感人。(一九六○年九月一日,《今日佛教》四一期)
佛教的男女觀
一、引言
我相信凡是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對我標的這個題目感到興趣,因爲除非已經證到聖果,階登聖位的人,否則對有關男女的問題,常會引生或多或少的興趣。這一心理的自然趨勢,也正說明了我們欲界衆生的煩惱無明,是以淫欲爲其主因。但是我要指出,這個問題雖然嚴重,願意指出並分析它的嚴重性者,卻又很少,大家總以爲男女問題是秘密事,也是鄙惡事,由我們出家人來公開討論,不無有傷大雅,故也諱莫如深。因此,我也能預料,當我這篇文字刊出以後,將會受到舊派思想反對,同時也不會受到新派思想的歡迎。因爲我既公開討論,已自打破了傳統的慣例;我既要正視這一嚴重的問題,目的是希望維護佛製的根本精神。
二、宗教生活與男女問題
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凡是高級的宗教,都承認男女之有性別,僅是人間的現象;進入天國之後,便無男女之分,也沒有婚嫁之事。這是說明了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與男女的性別關系,實是一大關鍵。如若沈溺于男女愛欲中的人,要想出世,那是辦不到的。實際上,凡是貪著于男女愛欲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出世的問題,即使口頭上說著出世,也僅止于口上說說而已!
在現行的各大宗教之中,比如: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波斯教、道教等,絕對多數,都是主張禁欲與節欲的,教徒信教之後,對于男女淫欲,必須節製,必須有一製限;信仰宗教而達于向往出世之時,他就會自然地走上出世的道路。
在印度宗教的觀念,人的一生,可分四個時期:第一期爲青年期的學習生活,第二期爲家庭生活時期,第叁期爲林中苦修生活時期,第四期爲羽士時期──拋棄世務,以其整個的生命,爲弘揚宗教及救世事業而努力。這一觀念,直到現在,仍爲印度教徒之所采用。這四個時期,標明了人生的過程,是由學世、處世、出世,而終達于救世的目的。換句話說:人皆應該有一出世生活的向往;若無出世的修爲,便不能達到救世的目的。出世的生活,能夠放下物欲的纏縛,唯有徹底放下了物欲的纏縛,才能直下承擔起救世的重任──存天理而去人欲,一往直前,了無私欲的反顧,那時才是救世者的本來面目。
至于耆那教與錫克教,現在印度境內,仍有若幹的信徒及其教化的範圍,他們都是禁欲與節欲的──出家人禁欲,在家信徒,則應節欲。
西方的猶太教,雖然沒有禁欲的主張,甚至好多猶太教的先知們,竟會犯了邪淫罪,有的是父女通奸,有的是兄妹通奸,有的是擄掠婦女爲戰利品,但在他們所重視並期一律遵守的「摩西十誡」之中,有一條便是「不可奸淫」。不過若照宗教的層次來看猶太教,乃是一個民族宗教,他們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也只是一位猶太民族的保護神而已,他們對于出世的向往是談不上的,對于救世的悲心,更不用提了。
基督教就不同了,基督教的教主耶稣,終其一生,沒有結婚,爲他施浸的約翰,也是一位苦行僧。他的十二位門徒之中,有的雖是結過婚的,但是跟隨了耶稣之後,就很少再回家去,享受他們的妻室之樂了。耶稣死後,基督教的教團,全是由其門徒建立起來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使徒約翰(不是施浸的約翰),他絕對主張禁欲,以爲凡是爲上帝「做工」的人,皆應保持身心的聖潔,所以他主張傳道者是出家人。當他發現有些人不適合于過出家的禁欲生活時,他便慨然地宣說:「如果他們不能自製,讓他們結婚罷!」正因如此,基督教的僧院生活,自公元叁一五年後,漸次形成。直到馬丁路德與約翰喀爾文創導宗教革命,一部分的傳教士,雖從修道院中得到了「解放」,投進了婦女的懷抱,而過塵世的生活;但是仍有很多的僧侶們,依舊維持著禁欲的生活方式,迄今不墮,這就是被稱爲天主教的修士與修女了。事實告訴我們,今日的基督教,雖由宗教革命而産生,但是宗教的革命,只是刺激了天主教的自清或自新,基督教卻並未因了革命的成功,而提高了宗教的價值;相反地,今日的基督教,除了派系林立,相互水火之外,其宗教精神,及宗教修養,卻又無一可以趕上天主教的。這就是出世與戀世(非入世)的差別所在了。
以目前來說,除了佛教與基督教(包括新舊兩派)的勢力之外,要推回教的勢力最大了。但在所有高級宗教之中,回教是一個最特殊的宗教,故其能否列于高級宗教之林,尚有審查議論的必要。因爲回教從其創教祖師穆罕默德開始,不唯不禁欲,甚至還是主張縱欲的。當穆罕默德的原配妻子死了之後,他即心理變態而主張多妻製度,連娶了十多個妻妾,他縱情于女色之中,但又輕賤女人。在回教的觀念中,女人是沒有地位的,也沒有尊嚴的。正因穆罕默德的主張多妻製度,故在回教的教規中,男人只要有力養活妻妾,數目是沒有限製的,甚至對于親族血統的倫理觀念也是不講究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在回教的《可蘭經》中,的確有好多值得弘揚的教義,但若嚴格地批判,回教只是一個以宗教爲工具而進行政治目的的宗教,所以回教對于物欲生活的追求,遠超過了對于出世精神的向往,回教若無政治爲其後盾,那就無法于宗教界中立足了。事實上,一個文明的社會,也不許一夫多妻,何況是一個宗教。所以我想,回教的本質,不能合乎宗教的要求,更不能列于高級宗教之林。
與回教比較相似的,還有一個波斯教,該教教主瑣羅亞斯德,雖生于公元前七世紀中葉,但到目前爲止,僅有信徒十萬人左右,乃爲世界最小的一個宗教了。原因是其教主曾娶兩個妻妾,奉行多妻製,毫無宗教情趣,且與政治勾結一起。
我們中國的古宗教,是道教,若以道教的根源是本于黃帝與老莊,那也是談不上禁欲的,不過老子與莊子的精神領域是很高的,故其最低限度,不似穆罕默德之流。而自漢末以降,道教與方士混合之後,凡爲修道之士,也以出家者爲主。修道是希望羽化成仙,希望超塵脫俗,貪著于男女欲愛的人,他就不能超塵脫俗了。我們看一般縱情于聲色貨利之中的人,必然是俗濁不耐的人;凡是清逸脫俗的人,必定也是清心寡欲的人。清高的世人,尚且需要淡泊于男女的愛欲,何況是一個希望羽化成仙的修道之人呢?但在道教的末流之中,竟有研究「房中術」來解釋性欲問題的,並造出許多采陰補陽與采陽補陰的話來,欺人欺世。實際上,修道不從息欲開始,反從縱欲著手,其結果不但不能成仙,不但不能長生不老,反要因此而短命早死了!
說到此處,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一句:宗教的精神應以出世爲目的,若要達到出世的目的,應由禁欲開始。淫欲這樁事,乃是生物的本能,品類越下,越難約束欲念的沖動,品類越高,越可見出約製欲念的能力。欲念重者,向下落沈,欲念輕者,向上浮升。一個器官,久久不用,便會退化,而至于無形──好象人類本有尾巴,因爲久遠不用,所以沒有了。人之對于男女性欲,如能約束限製而至于究竟,性欲的念頭,也就會退化了。故以佛教而言,叁界衆生,只有欲界有淫欲,並在生到欲界天之後,六層欲界天,層層向上,也層層退化,直到進入色界之時,淫欲之念便可一掃而光了。那麼,一個宗教徒,既想出世,豈有不先約製淫欲的道理?
叁、男女生活與生理問題
我們無可否認,世間凡爲生物,不論動物與植物,都有兩種本能:第一是飲食欲,第二是生殖欲。如果離開第一種本能,便不能生存;如果離開第二種本能,便不能綿延。所以這兩種本能,不用訓練,不用教育,乃是自然而然的。飲食欲是由生至死,不斷不絕的,生殖欲則自發育而至老死期間的現象。但此兩種本能,同屬一種性質,那就是饑渴的感覺。此在動物,遠較植物來得顯…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