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失,女人的形體,卻會使人造成過失。實際上,女人的身心,比較脆弱,她們也無能防範男人的淩辱,只要男人不受女人的誘惑,女性的修道者,自也可以安心無事了。男女犯了過失,男女雙方都是不好的,但是犯過的主因雖由女色的誘惑,犯過的主動者,往往又是男人。是故佛陀偏于男人而诃斥女色,不是輕視女人,乃爲保護男人的道心,也爲保護女人的安全。但是,佛教對于女人的看法,粗看起來好象是不公平的。現在抄幾節佛經如下:
菩薩觀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雳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悭
,瞋谄妖穢,鬥爭貪嫉,不可親近。(《大智度論》)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于八難。(《增一阿含經》)
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時,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長阿含經》)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菩薩诃色欲法經》)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獅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同上)
當知婦人,是衆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是熱鐵華,散布于地,足蹈其上……何因緣故,名爲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能令衆生,負于重擔,
周行故。(《大寶積經》)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衆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于女色等,所纏縛故,于諸善法,多生障礙。(同上)
女人之法,淫欲偏多。(《摩诃僧祇律》)
一切女人皆是衆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欲難滿。……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爲欲事,猶不能足;假如男子,數如恒沙,與一女人,共爲欲事,亦複不足。(《涅槃經》)
另在《四十二章經》中,竟有十九章是诃斥女色與情欲的,其它經中诃斥女色的記載,則不勝枚舉。我相信,當女性的讀者們,讀了這些經文的抄錄,一定會很生氣,但我前面說過,女人本身並無過失,過失只是因了女人而有。正如科學家發現原子核子的本身,並無罪惡可言,而運用原子核子的爆炸來殺人,此製造武器的罪惡,卻是因了科學的發明而來。我們只可說殺人是罪惡,發明家並無罪惡。唯于古往今來,「英雄難過美人關」者,不乏其例;由于女色的挑逗而爲非作歹者,更是難數;社會凶殺案件,關于女人而産生者,數不勝數。沒有女人要追求,追到一個還不夠,有了兩個尚嫌醜,娶了美妾之後,又會引起他人的眼紅而起爭鬥。所以女人無罪,罪惡往往是由女人而來。所以佛陀要诃斥女色的可怕了。
至于《涅槃經》中,說明女人的多欲,說明女人竟是「人盡可夫」。但據一般的調查,女人的貞操觀念,通常要比男人更值得表揚,女人的羞恥心理,也比男人更值得稱歎,所以通常的奸情,多是由男人首先發動攻勢的。因此,我們更該進一層地了解,佛陀之在《涅槃經》中,說明女人多欲的用心,是在其下文的「诃責女人之相」,什麼叫作女人之相?佛說:「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爲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是男子。」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明白:女人可以被人看成女人,但也未嘗不可能算作男子,男子固可算作男子,但也可以等同于女人。(世上那些沒有骨氣的男子,那些毫無丈夫氣概的男子,豈不等同女人一樣?)女子之中聖賢豪傑,誰說不是大丈夫?是故,男女間的分限,不必在于形體的差別,但視能否自知有佛性而定。自知有佛性者,必然努力學佛而除貪欲,不知有佛性者,當然要沈溺于欲海之中了。如此說來,女性讀者們,也可不必生氣了,因爲她們只要知有佛性,當下就是一位大丈夫呀!
因此,我們更該肯定地說,對于人類的曆史與文化,社會與家庭,女人的貢獻,絕對不可抹煞,古來的女中丈夫,巾帼英雄,都是值得歌頌的。即以佛教而言,佛教雖以男性爲主,但是女性對于佛教的貢獻,我們不能抹煞。佛陀時代的婦女信徒很多,直到現在,佛弟子中也以女性占多數,因爲婦女對于宗教的信仰,有一先天性的傾向。故在佛陀時代,初雖不許女人出家,但是女人出家之後,對于佛教的幫助也不少,如婆阇波提與蓮華色等,都是尼衆的龍象;在家女人如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勝鬘夫人及毗舍佉母等,皆是優婆夷中的龍象。信佛學佛之後的在家男女皆可以證得叁果,出家男,可證四果,出家女,同樣可證四果。即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竟有十一處參的是女性;地藏菩薩在因地發心時,曾數度爲女子;觀世音菩薩,應化人間,往往也是化的女身。地上菩薩,雖無女性,應現人間者,常化女身,僅此一點,我們雖應遠離女性並願永不生爲女性,但也不得輕視現實中的女性。
五、何謂邪淫與正淫?
佛教的宗旨,是希望一切衆生皆斷淫欲,但此希望,也僅是希望而已,因爲諸佛雖願度盡一切衆生,卻又無法度脫一個無緣的衆生。自從無始以來,已有無量無數的衆生成佛,未能成佛乃至未曾聽到過成佛二字的衆生,依舊還有無量無數。同時,衆生雖知成佛而願成佛者,成佛的過程,亦非一蹴可幾的,衆生從初發心學佛,需要經過叁大無數劫,才能成佛。一大無數劫以後,始可登上初地菩薩的聖階聖位,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可不由于淫欲的牽引而投生,但此一無數劫的階段,是非常長久的。若要所有的衆生,一進佛門,就斷淫欲,自是不可能的。衆生的根器有千差萬別,有人雖未登上聖位,仍然有志斷除淫欲而發心出家,有的雖然登上了小乘的聖位(初、二兩果的在家人),還可享受夫妻的淫欲。佛陀爲了適應衆生的根器,雖主張離欲,也不一概地要求離欲,但其爲達終將離欲的目的,便倡導節欲的法門,于是規定出家的弟子,一律禁欲,在家的弟子,唯戒邪淫,而不禁正淫。
一般人誤解佛教,以爲信佛之後,就要出家禁淫,並以爲如果人人出家,數十年後,人類豈非將在地球上絕迹?其實這是杞人憂天,所謂「如果人人出家」,那只是莫須有的假設之詞,因爲說這話的人,他就不會發心出家,佛教固盼人人出家,人人成佛,但那終究是盼望不到的事。出家看來容易,實則,若非真大丈夫,豈能真正出家?拿破侖將軍能征服半個世界,卻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夠征服自心的人,才能真正走上出家之道,所以英雄好當,和尚難做。英雄在于氣,出家在于志;失意後的英雄,可能成爲低能,艱困憂患中的僧人,卻會成爲霜後的菊花、雪中的臘梅。所以出家之道,絕非人人走得上的。即或以千千萬萬個「如果」的假設,假設真的人人出了家,那也正是佛教之所希望的,難道說,大家對此充滿了痛苦的世界,還很留戀嗎?唯此絕對不是可能的事實,我們又何必去假設?
出家與否,主要是在能否放棄男女的情欲生活而定。男女同處同居的正常生活,雖可障礙出世的通路,但于人間而言,絕不算是罪惡,由女人或者由淫欲而産生的罪惡,往往是從不正常的男女關系而來。所以佛陀對于在家的弟子,但禁邪淫而不禁正淫。因爲不正常的男女關系,會造成社會的不安與人心的墮落,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與另外的一個女人或一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之後,最低限度會破壞了兩個家庭的和睦與安甯,甚至演出悲劇的結局。雖然不正常的男女關系,當其發生關系之際,要比正常的男女關系,有著更多的樂趣,此一樂趣,是由冒險而來的興奮之感,正像賭博時贏錢一樣,即使賭輸者必將輸得傾家蕩産,但在贏的時候,總是分外地興奮。不正常的男女關系,誰都知道那是不該的,那是罪惡的,但于發生關系之時,又是興奮和昂揚的,這也是凡夫之所以爲凡夫的缺陷所在,然此缺陷,我們是應該彌補的,否則的話,人人皆會成爲悲劇的主角!
若照常情而論,人類若無文化教育,若無內在道德觀念的約束,也無外在法律軌範的製限,男女的關系,將會泛濫到不可收拾,原始人類的母系社會,可能就是如此的局面,甚至不如禽獸的社會。我們看貓、狗等的獸類起性,皆有時節,未到時節,絕不交配。起性之際,雖有許多的雄性追隨爭逐,經過打鬥之後,只有唯一的勝利者達到目的,參加爭逐的雄性與雄性之間,可能有其生死的搏鬥,對于雌性的一方,則絕無傷害之理;至于鳥類,則多半是實行的「一夫一妻製」。反觀我們這個自诩爲萬物之靈的人類社會,男女互相追逐,了無時節觀念,只要情之所鍾,欲之所向,不管已婚未婚,若不能達到目的,上焉者自殺,中焉者毀容或殺人,下焉者屠殺人家的一族一門!這能比得上禽獸社會的男女秩序嗎?說來真夠使人痛心!
一夫一妻的正常生活,不會形成罪惡,但是甘于恪守一夫一妻的正常生活者,也非輕易之事。男人在外的「逢場作戲」,乃是普通事,女人要做到打內心起的不去「紅杏出牆」,也是不太容易。因爲人類生來就有一種貪婪的心理,再加上好奇心理的求取嘗試乃至滿足,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便會相應而生。我曾看到一本書上做著如下的諷刺。男人的理想妻子,有叁個條件:帶到社交場中是一位公主,對待自己的體貼是一位母親,一同上床之後是一個妓女;女人的理想丈夫,也有叁個條件:談戀愛時是一位英俊的王子,用鈔票時是一位百萬的富翁,服勞役時是一只愚笨的蠢牛。這一則諷刺,的確說明…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