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男女相互求偶的心理傾向,正因有了這一心理傾向,邪淫的現象,才會層出不窮。
根據英、美兩國的調查報告,美國女人,百分之五十,婚前已非處女,英國與此相同。在美國女人中,一半以上只曾與一個男人發生關系,叁分之一曾與兩個到五個男人發生關系,百分之十叁與六人以上發生關系。英國女人有二分之一,曾經秘密地希望與另外的男人發生關系。美國女人有百分之二十六,在婚後與丈夫以外的男人發生關系。
這是英、美兩國的調查報告,可能不適用于中國社會,但此邪淫事實的比例,已夠使我們怵目驚心了。准一般而言,女人除了妓女之外,犯邪淫罪,是比較困難而稀少的,男人則較方便得多,因爲男人嫖妓,不算犯法。英、美的女人既然如此,其男人自也更不用說了!所以英、美的家庭無法得到相當的穩定,今日東方人的家庭,也在大大地動搖了,故于今日而談佛教所製的邪淫法門,頗爲切要。
佛教徒中的在家弟子,只要一進佛門之後,最好能受五戒,如果不受五戒,也應學習五戒,五戒不能全持,最少要持邪淫一戒。據弘一大師說:「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爲穩當。」(《律學要略》)如連邪淫戒都不能受持,還學什麼佛呢?在《瑜伽菩薩戒本》中,雖說在家菩薩爲了度脫衆生,可以開邪淫戒,但那是爲度生,絕非爲求欲樂,其原文是這樣的:「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系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這是說,在家菩薩,對于前來相就的女子,應以慈憫心,爲之接納安處。但以理衡之,此須未婚或單身的在家菩薩,方可開此方便。接納成爲自己的妻子之後,自當不得無限製地「廣開方便」了,同時還得衡量能否因了自己的方便接納,而來感化對方,使之改邪歸正,舍惡從善?如果自知無能爲力,當亦不得貿然接納而行邪淫。
邪淫的限製,除了不得與夫婦之外的一切男女發生關系,尚有幾種限製:不得于自身行淫;不得利用一切器物行淫;不得于人類之外一切有情的叁道(口道、大便道與小便道)中行淫。對于自己的夫妻,不得于非處(除了臥室臥床之外皆爲非處)行淫;不得于非道(除了小便道,身體各部位皆爲非道)行淫;不得于非時(白天,産前──從懷孕開始,産後,月訊時,皆爲非時)行淫。另外在每年的正、五、九叁個月,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之末後兩天(此稱六齋日),不得行淫;每逢諸佛菩薩的聖誕與成道之紀念日,也不得行淫,這叫作尊敬好時。還有,若能做到子女成年之時,即行節欲,子女婚嫁之後,即行戒欲,那是更好了。
以上的層次,是由建立一個在家人的基本人格做起,漸次走上節欲斷欲的境地,學佛要從做人學起,如果不戒邪淫,連一個人的資格都不夠,遑論學佛成佛?若能戒除邪淫,自然也可慢慢地做到節欲與斷欲了,一旦斷欲之後,雖不出家,距離出家之道,也就不太遠了。
犯邪淫,分叁品;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爲上品,其余一切邪淫爲中品,與自妻非時非處爲下品;又以犯心的猛弱而分叁品;又約悔與不悔分爲叁品,致分感叁塗之報。若犯淨戒者墮無間地獄。八戒齋日之男女,未破淨戒之出家五衆,最初爲之破犯者,即成破淨戒罪。
關于戒除邪淫之道,我願介紹一本好書:《周安士全書》中的《欲海回狂》,頗值得吾人一讀,該書雖有若幹觀點,已經不適于時人的思想,但若讀通了古書之後,自亦可以兩不相妨。
六、佛教的禁欲法門
佛教的宗旨是出世的,佛教的一切法門,無非是希望一切衆生走上出世之道,佛教雖以入世的方法,救人救世,入世的究竟,則在達成出世的目的。然而衆生之所以無法出世者,乃在于五欲的束縛,五欲在于衆生而言,是快樂的享受,但以佛法的眼光來看,那等于是自投羅網,自陷泥沼。所謂五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財、色、名、食、睡(亦名爲粗五欲);一種是:色、聲、香、味、觸(亦名爲細五欲)。在此兩種五欲之中,均有色欲在其間,如果就實而論,財、色、名、食、睡,雖較具體,而色、聲、香、味、觸,則更爲廣泛,因爲後者的五欲,統括了人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一切享受。如今即就後者而論,後者的五欲之中,以色欲爲首,其實,色欲一項,也可含攝了其它的四欲,因爲五欲的享受,均屬色法的範圍。即以色欲解成淫欲而言,淫欲的享受,實亦具足了其余的四欲:男女皆有形貌的互吸互引屬于色,男女互通心曲屬于聲,男女各有氣息屬于香,男女接吻屬于味,兩身交接屬于觸。故于五欲之中,乃以淫欲之樂最爲殊勝,衆生對淫欲之難于斷根截源者,正在于此。即使以梵天的尺度來看淫欲,如腐屍,如糞便,但是,君不見腐屍之上與廁所之中的蛆蟲,何嘗知道腐屍、糞便之可厭哉?這是衆生的業力所致,乃是無可奈何的事!
佛陀爲救衆生出離生死,所以要我們斷淫,因爲淫欲之于凡夫衆生,乃是根深柢固的業報法,所以巧立種種方便,以期漸次脫離。對于根機成熟的利根衆生,佛陀只要叁言兩語,戳破了他們的黑漆桶之後,呼一聲「善來比丘」,他們便會當下悟道,頓入聖位,須發自落,袈裟著體,
捧在手,不必再講任何規矩,他們自然合乎規矩,那便稱作「道共戒」。由于無漏勝慧的道力加持,他們自然斷欲,自然超出于世間的俗情之外了,對于這一類的人,佛陀是用不著製定戒律的。所以佛陀對于比丘戒的製定,是在成道五年之後的事。
不過,衆生之中,適合于出家根性的人,終究是少數,因此,佛陀製戒,也是逐級上升的。佛陀成道不久,初度在家弟子,即授五戒,而製邪淫,以後爲使在家弟子,也有種種出家善根的機會,便製八關齋戒,于每月的六個齋日,受持不淫戒。再進一步,如果願意出家,終身不淫,佛陀即製沙彌十戒,但是沙彌犯了大淫,雖亦照例驅遣還俗,所犯的過失,僅是惡作罪而已。如果決志出家,年滿二十之後,即受比丘大戒,成爲比丘之時,對于淫戒的規定,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淫戒于在家戒中,列在其次,而以殺戒爲首,但在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中,則以淫戒爲先。這有兩重原因:一是佛爲比丘製戒,第一條就是製的淫戒,在佛時的僧團中,第一個犯過的比丘,便是犯的「不淨行」,所以淫戒在先;一是如中國人說的「萬惡淫爲首」,由于淫欲的關聯,可以使人連帶去犯其它的過失,比如好色之徒需要花錢,于是而犯偷盜,由于淫與盜的受到阻礙,便會殺人泄憤,因而淫戒在先。
淫戒當以男女既成相交的事實之後,方始成立罪名,但在未曾達成行淫的目的之前,必藉種種的手段而爲方便。所以佛製淫戒,是以男女相交爲根本罪,由根本而來的尚有方便罪。又因爲男女的頻頻接觸,很可能成爲根本罪的前方便,即使不會成前方便,也會使人懷疑成爲前方便,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比比皆是。而世上的真實「君子」,確也不可多求,所以在根本罪與方便罪之外,尚有威儀罪──防微杜漸,避免譏嫌。
因此,在比丘比丘尼戒中,關于製淫的有很多條文,現在試舉《四分律》的要者如下:
比丘戒者共有叁十一條:
四棄法之第一條。
僧殘法之第一至五條。
不定法之兩條。
舍墮法之第四、第五,及第十七條。
單墮法共有十八條。
悔過之第一、第二條。
比丘尼戒者共有五十條。
八棄法之第一、第五,及第六條(第一條與比丘戒相同)。
僧殘法之第一、第七、第八、第九條(第一條與比丘戒第五條相同)。
單墮法共有四十叁條(其中有五條與比丘戒相同)。
比丘戒共爲二百五十條,關于淫戒者,占了叁十一條,是爲全數的八分之一強;比丘尼戒共爲叁百四十八條,關于淫戒者,占了五十條,是爲全數的七分之一弱。
佛說:「甯以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緣墮于惡道,若犯女人,身壞命終,墮叁惡道。」佛製淫戒,不唯要人斷除生死之因,更要人斷除下墮叁塗之因,如果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乃至五戒,而不持守淫戒,命終必墮叁惡道。受戒持戒,即使不能了生死,也必能得生于天上人間,所以佛陀要說「甯舍身命不犯戒」,毒蛇所咬,死後得樂是長遠的,男女行淫,死後受苦也是長遠的。試問:片刻的歡樂,遭致無窮的痛苦,合算得來嗎?此也不特推到來世,即于現在,由于淫的罪惡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者,也是罄竹難書。
因此,佛陀爲了憐我們這些衆生,所製戒律,也就無微不至。
七、淫戒的重與輕
犯淫之最重者爲根本罪,次重則爲方便罪。以此兩節,乃爲比丘比丘尼戒的核心戒,不宜也不必在雜志上刊出討論,所以從略。所謂根本淫戒,是男女既成了交會的事實而言,比丘、比丘尼絕對禁止,如果犯了,便是他勝處罪,不通忏悔,不唯逐出僧團,死後當墮焰熱地獄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年。至于方便淫戒,乃是根本淫戒的前方便,由此可能進而破毀根本戒,所以禁止,如果犯了,須在二十人僧中如法忏悔出罪,否則當墮大叫地獄二十叁萬零四百萬年。另由根本戒,與方便戒而來的未遂罪或次重罪──律中稱爲偷蘭遮的粗惡罪,犯了亦當如法忏悔,否則墮于
叫地獄五萬七千六百萬年。這些內容,出家衆可以自看出家律。其實,一個本分的出家人,根本淫戒是不會犯的,方便淫戒,只要稍加注意,也是很難犯的,最易犯的乃是威儀淫戒。
什麼叫作…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