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製生活▪P23

  ..續本文上一頁目。焰口與水陸同根,由阿難發源,經不空叁藏于唐時天寶中譯出(其實是口述)《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阿阇梨節之爲《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軌》,海上增益科儀,天機節去繁蕪,雲棲重加修訂,目前國內所用《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則爲寶華山癸酉年修正本。可見焰口施食,變遷更改好多次了。今在《大正藏》中,有關焰口施食者,有如下數種:《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佛說甘露經.陀羅尼咒》、〈甘露陀羅尼咒〉、《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

  

  其中內容,長短不一,有的很長,包括咒品文相乃至手印觀想,有的僅僅一個短咒,然其本質,大致相同。我們由此可見,佛法的流傳,同一經本,同一出處,流之越廣,傳之越久,膺本或異本也就越多,弄到最後,甚至不知究竟那一版本最近原始的稿本。好在不出佛法的大體,全部都可算是佛法。佛口親宣的是佛法,諸大菩薩,古德先賢,所說所製者,也是佛法。所以除了經典之外,諸部忏儀,皆爲我國曆代帝皇高僧所作,不過除了《水陸》、《焰口》、《皇忏》之外,皆爲自修之用,如《叁昧水忏》,是唐朝懿宗時代的悟達國師,以迦諾迦尊者化示叁昧法水,洗除他的人面業瘡之後,便作忏法,朝夕禮誦,, 以消宿世怨業。宋代四明尊者知禮大師,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經》,作成《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忏法》,簡稱大悲忏。宋代慈雲忏主,根據《無量壽經》、《大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製成《往生淨土忏願儀》,也是備作學人自修之用,並且規定,共修此一忏法,多者十人,再多則不可。行此忏法,非常嚴格,唯恐行者失之流弊,特于忏儀之前,提出十項規定,果真如法而行,不難一心不亂,花開見佛。藥師忏是本著《藥師經》而來。地藏忏是明代八不道人靈

  蕅益大師智旭所述,因他本人,是在二十歲的那年冬天喪父,及聞《地藏菩薩本願經》,便發出世之心,故在出家之後,深敬地藏本願,切念地獄衆苦,便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製成《地藏菩薩忏願儀》,以期大衆,共洗先業,克求聖果。在此我們可以明白,先賢古聖,製作忏法,不是爲了後世僧衆造飯票,而是出自大慈悲憫的本誓願力。後世佛子自甘墮落者,實在無理遣過于先賢古聖的製作忏法。再說經典,嘗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的富貴,八十卷《華嚴經》,如能透底通達,便可事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正等正覺,也是登地菩薩了,所以讀誦《華嚴經》,往往可以開大智能,得大靈異。《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讀誦靈驗更爲, 卓著,例如天臺智者大師,修習叁昧,誦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釋迦世尊的靈山一會,俨然未散,獲一旋陀羅尼,自是以後,照了《法華》,如曦和之臨萬象,達諸法相,似清風之遊太虛。《金剛經》、《心經》是佛教闡釋因緣生法,性本空如的要典,能夠全部受用,便可進入一真法界;不要說全部受用,如果心誠意淨,即使聽聞一句一偈,也能一念頓悟。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聽五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開悟。《阿彌陀經》是修習淨土法門的要典,《藥師經》是忏除罪障的要典;一攝彌陀願海,一歸藥師願海;一求西方淨土,一望東方淨土,都是極好的修行法門。至于《地藏菩薩本願經》,要在闡揚地藏菩薩本誓大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最易接近,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要說:「閻浮衆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緣」,只要一贊禮,一聞名,一讀此經,便有無量福報,終至必出苦輪。

  

  由上看來,經忏佛事,並非壞事,相反的,如果不是經忏佛事,我人的信佛學佛,也就無從生根著力。主要在乎經忏佛事,不得視爲營生的工具,而是要將經忏佛事當作我人通向成佛之道的橋梁,我人應在經忏之中體認成佛之道的種種方法,以期學佛所學,行佛所行,達于證佛所證的無上佛境。

  

  七、焰口內容及佛事要求

  

  最覺得荒唐的是,我雖曾由經忏生活之中打滾過來,但對經忏佛事的內容及其意義和義理,卻完全不懂,我只曉得人家如何念得好聽、唱得好聽,我就學著念學著唱(如今時隔十多年,嗓子、中氣,以及那些本領,都已不行了),我曾問過一位在小廟上挂頭牌,並在寶華山當過維那的師父:「瑜伽焰口四字怎麼講,放焰口爲啥要戴毗盧帽?」他的回答是:「阿彌陀佛!我能說法,老早就做法師了,還會在這裏做經忏鬼子嗎?」(也許是他的客氣)不過這次當我再度出家之時,年已叁十,知見已較寬廣。初以客串身分在焰口臺上站空班時,內心非常痛苦,自己不解焰口,竟來超度亡靈,豈不反叫亡靈咒罵!但是跟著大衆一字字、一句句、一頁頁、一段段,唱念下去,邊唱邊念,邊去體會其中的義理所在。首先迎請諸佛菩薩,接著供奉諸佛菩薩,念著緣起文,又念到召請十方,盡虛空界,叁塗地獄,乃至諸天鬼神,以淨甘露,滋潤身田,永離邪行,皈敬叁寶,身常清淨,證無上道;又念到各種咒印:變食、召鬼、破地獄、開咽喉、摧罪、破業、忏悔、爲鬼說皈依、爲鬼受戒、爲鬼說法,而到一切孤魂洗腳上船、同登慈航、共向成佛之道揚帆爲止。凡此,以密法爲主,顯教爲從,以叁業相應(即瑜伽之意)爲方便:結印、持誦、觀想。作法者果能心誠意切,登上叁昧耶密壇(焰口臺)之後,叁業清淨,一心專注,必有效應可觀。所以作法者的資質,各本之中,均有明文限製,試舉數例如下:

  

  佛告阿難:若欲受持施食之法,須依瑜伽甚深叁昧阿阇梨法。若樂修行者,應從瑜伽阿阇梨學,發無上大菩提心,受叁昧耶戒,入大曼拿啰得灌頂者,然許受之。受大毗盧遮那如來五智灌頂,紹阿阇梨位,方可傳教也。若不爾者,遞不相許。設爾修行,自招殃咎,成盜法罪,終無功效。若受灌頂,依于師教,修習瑜伽威儀法式,善能分別了達法相,故名叁藏阿阇梨,方得傳斯教也。(《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

  

  瑜伽法門,皆從梵書字種起觀,出生一切廣大神變,普利有情。此本首刊二十字,行者切須觀想純熟,才可登壇作法,其字結構,均有天然軌則,不容毫發差殊。(《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卷首)

  

  然必叁業相應,道行高隆,精研熟練,方能自利利他。不然,罹咎弗少。(《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序》)

  

  若請法齋主,與作法諸師,各皆竭誠盡敬,則其利益,非言所宣,譬如春臨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麗中天,江河各現影象。故得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鹹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今曆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叁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若齋主不誠,則出錢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過無窮;僧衆不誠,則是鼓橐鑰以爲經,交杵碓以成禮。于叁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鹵莽滅裂塞責之行,其不至罪山聳峙,福海幹枯,生罹災禍,死受譴谪者,何可得也!(《甲子重刻水陸儀軌.印光大師序》)

  

  我們如果看了以上的四段征引,再替人家做佛事,恐怕就有戰戰兢兢的感受了,無怪乎在現行的焰口本中,召請條理,也有一條是:「一心召請,出塵上士,飛錫高僧,精修五戒淨人,梵行比丘尼衆。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嗚呼!經窗冷浸叁更月,禅室虛明半夜燈。如是缁衣釋子之流,一類覺靈等衆。」

  

  事實上,能夠是五戒梵行,空談秘密真诠,徒演苦空妙偈的出家人,已經是可以的了,一般的應赴僧衆,還不到這一境界哩!說來也真痛心。其實,我們若在經忏之時,果能身敬,口誦,思惟,叁業清淨,叁業相應,不愁不能感應諸賢聖衆,不愁不能忏悔業障,比如大悲、淨土、地藏各忏之中的忏悔發願文,誦來都能使人感激不已,甚至痛哭流淚。但是佛事而形同演戲之後,這些宗教的情緒與宗教的功能,也就蕩然無存了。

  

  八、我的看法與建議

  

  我們都知道,經忏佛事之被廣多僧衆,取爲衣食之資,作爲販賣之具,不以今日爲始,乃是由來已久。忏法之興,多在唐宋以後,禅宗本無忏法,後亦相繼崇效,一則以維持門庭,次則以集體修持,再則以接引初機。佛陀時代,諸大弟子,分化各方,乃以言教身範,深入民間,恢弘佛道。我國唐宋以下,高僧賢德,固然代有人出,然而僧衆之間,中下根器者,究屬絕對的多數,他們無以爲生,無以弘化,但知誦念禮拜,民間信之,則延之請之,邀至其家,超薦先亡,植福延生,遂而相沿成習,相習成風,所以民間中下階層,往往由此而知有佛教,漸而接近佛教者。所以應赴一門,雖爲衆弊之流,亦有善端所在,不可一概抹煞。即到今天,請和尚尼姑超薦先亡的,多半不是皈依了叁寶的正信佛子,但他們既能上廟做佛事,最低限度絕不是外道的信徒,在他們的情感上,總還承認信仰著佛教。如果佛門之中,一旦中止了經忏的應赴,勢將拒絕了許多人的入佛因緣。

  

  但是,不能因了開刀會痛,便讓毒瘤永遠留在心腹之中,時至今日,有懷抱的諸山長老,該爲著佛教的前途作想,該爲經忏佛事重加改革一番。據我所知,今日臺灣的佛教界,無論是長老,或者是青年,對于經忏佛事的應赴,絕無絕對的好感,可是只要齋主上門,無不欣然歡迎,爲的是希望替常住增加一些收入;雖不主張青年僧衆混迹埋葬于經忏佛事之間,但如能夠幫忙自家的佛事,又覺得非常高興,這實在是一種極端矛盾的心理。然爲「現實」問題,或也無可厚非。同時,多數的青年僧衆,如果不是「經忏」的收入,往往即使是衣履郵資,…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比較宗教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