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製生活▪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午供出食時要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剎(夜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我們中國出生食,皆在供佛以後,僧食以前。但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的記載:「未食前呈,律無成教。」出生食應在僧衆行食之後。這也有道理的,僧比佛小,所以供佛在先,異類衆生,不比僧高,應該出生食在後。

  

  另有佛陀成道以後,最初受供,食畢便誦:「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是爲施主祝願,願施主得益得樂。出家人應該如此。

  

  一二、談談「持午」的問題

  

  持午這個名詞,尚有研討的必要,以十二時辰推算,午時是日中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如說過午不食,應到下午一點鍾以後才不能進食,其實持齋的是過日中不食,應當稱爲到午不食。所以持午一詞,頗爲含混不清,叫得並不恰當。照本義說,應稱持齋,因爲過中不食是齋戒。但到今天,多半把吃素叫作吃齋,若說持齋,很多人是分不清的。事實上,吃素就叫吃素,絕對不可稱爲吃齋。過中不食,在比丘戒中,僅是波逸提戒,我們生活之中,比這更大更嚴重的問題,還有很多,同在波逸提戒中共有九十條,由于環境的限製,我們所能做到的,實在並不理想。再說佛將入滅之時也曾告知阿難:「自今以後,微細戒可舍。」只因阿難于當時悲痛萬狀,未能問明佛陀,那些是微細戒,弘一大師的推測,「或即指此」叁篇以下的威儀戒而言,亦未可知。波逸提,便是第叁篇。所以有人主張:我們的時代與環境不同,過中不食是不必要的。

  

  然而,我們又當明白:從八戒、十戒、式叉摩尼戒,而到比丘、比丘尼戒,無一沒有非時食戒。此戒雖然是輕戒,卻是輕戒中的重要戒,沙彌破了非時食,不得登壇受比丘戒,式叉摩尼破了此戒,應該從頭再受六法。它的嚴重性當可見其一斑了。所以弘一大師也主張此戒必持。

  

  蕅益大師,勸人持齋,並且列舉十大益處,其綱目如下:1.斷生死緣,2.表中道義,3.調身少病,4.道業尊崇,5.堅固戒品,6.堪能修定,7.出生智能,8.離鬼畜業,9.不惱檀信,10.不擾行人。(詳見《寒笳集》四叁至四五頁)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佛製:「無事斷食,得越法罪。」比丘不得以斷食顯異,而來沽名釣譽。但是佛製比丘,除了不許非時食,還鼓勵實行頭陀行中的一坐食與節量食。《涅槃經》中並說,進食時應作如食子肉想。由于須借此色身修道,不得已飲食,絕非爲了貪求自身的肥美好看而求飲食。

  

  有人講到營養問題,恐怕營養不夠,身體支持不住;有人說晚上不吃東西,肚子餓得難受,甚至會成胃病。

  

  這些都是事實。但如真的有病,七日藥、非時漿,乃至可以吃面。如果晚上空胃睡不著,佛許吃石蜜,如果會成胃病,要是能有流汁的非時漿,正可減少胃的工作。如說中國不是印度,出家人能有一日叁餐的粗茶淡飯,已不容易,那裏去找非時漿?如將晚餐的代價加入中餐,使中餐吃得豐富些,不就成了?同時也不妨訓練控製胃的活動,心理可以轉變生理。據心理學家研究:胃壁會有習慣性的工作時間,一到時間,它便收縮起來准備工作,如果吃一粒糖,乃至吞一口唾液,便可止住胃的收縮活動(普通說的饑腸辘辘);另外,胃液的分泌,能使食物糜爛,幫助消化,如果胃中沒有食物,胃液的分泌,就可能腐蝕胃壁,而漸成爲胃潰瘍或更嚴重的胃穿孔了。然而胃液的分泌,是聽大腦指揮的,大腦想吃東西時,便會發生「口水直流」的現象,口水便是唾液腺的分泌,唾液腺分泌出來以後,胃液也就開始分泌了,所以有些人由于工作或特殊事故的緊張,便忘了吃飯,也忘了肚子餓,若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擺到面前時,立刻便會感到肚子餓了。同樣的,若能養成習慣,到了晚餐時,並不想到吃的問題,肚子也就不會餓了,這一點我是試驗過了,而且完全應驗。

  

  營養的問題,是現代化的名詞,迦葉尊者終身持一食,也能活到很大的年歲。不過營養的補充,在凡夫而言,仍是一個實際問題,所以佛陀許可除了靜坐不勞體力的比丘之外,他如:行路人、斷食人、病人、守護人、營作人,均可受持七日藥。七日藥以今日而言,指熟酥、生酥、石蜜、油等,乃是奶類、糖類、油類的高級滋補品了,什麼脂肪、蛋白質、礦物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都有了;如加上非時漿,現時可用果子露或用果子粉來沖調,什麼維他命的需要,也有了,要多少卡路裏也夠了。何必一定要吃晚飯?再說,佛時凡有客比丘午後到達,均有非時漿招待,以減路途中的饑渴,不吃晚飯又何妨?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提倡持齋,並不即是提倡以七日藥及非時漿來代替晚餐,因爲七日藥與非時漿的受持,也有限製,若無正當的理由,除了飲水,不得吃任何食物。

  

  有人批評持齋的人說:「持午的人肚子特別大,他們中午一頓,就夠我們吃一天的了,他連晚上的一份也吃下去了,這有什麼稀奇?何必自找苦吃,把胃塞得老大老大的!」

  

  這要請批評者了解的,持齋只是持戒,不是賣稀奇,也不是表演節食或絕食,他們爲了營養的需要,中午多吃一點,難道就不應該嗎?只要他們的肚子裝得下,多吃又何妨!

  

  最要不得的是持齋者,以持齋爲招牌,以持齋來賣道,好象持齋以後就是道行高超似地。故也有人批評:「現在有人持了午,就可以稱爲律師了。」這是最最可惡的觀念!持戒是本分中事,戒律很多,僅僅持了一條小戒,便可空腹心高,那成什麼持戒?同時在我國而言,持齋戒的人,未必皆比不持齋戒者所持的戒更多,甚至有些持齋的人,遠不及不持齋戒者的更值得尊敬。持戒是本分事,憑何值得驕傲?再說,時下持齋者,多半只是不吃晚飯而已,根本不成持齋。時間過了不成齋,無緣而受非時食,不成齋,食後不漱口,不將牙中膩垢清除,不成齋。試問持齋者,真的如法嗎?余如受食同宿,不受而取食物等等,所犯之罪與非時食相等,咽咽均犯波逸提!持了一條不吃晚飯戒,又有什麼了不起?

  

  然而,持戒總比犯戒好,未持齋戒的人,不要反對持齋戒,應該自念慚愧,應該贊歎持齋功德,不要反加輕謗。不持齋不要緊,不要再犯一條惡見罪。破戒墮地獄,破見即成一闡提了!切記切記!

  

  我很了解,在弘法奔走的人,不易持齋,在負責寺院職務的,也不易持齋:第一有應酬,第二應酬中的午餐也難准時于日中之前吃完。因爲我們中國的佛教,向來不重律製,故一般而言,更無律製教育的常識,如果營事比丘真要持齋,不唯增加他人的麻煩,也將常常斷食!若不發大道心,那是持不成的。但是事在人爲,如能普遍地灌輸與提倡,並能得到大家的合作,那是不難辦到的。

  

  說到這裏,我想附帶指出兩個頗爲嚴重的問題:

  

  出家人不持非時食戒,不得爲在家人做八戒阿阇梨,凡是爲人授八關齋戒法者,必須終身持非時食戒。否則俗人于每月的六齋日,尚且來向出家人求八戒法(其中有非時食一戒),出家人反而不持非時食,那就不合理了。好在我們中國,殊少有俗人持八戒的,即使持六齋日的八戒,也殊少向比丘按日分別求受的。

  

  出家人不斷殘宿食(曾經接觸過的食物,到次日即成殘食,將食物置于室內共宿至次日,即成宿食),便不能證阿羅漢果,在家人最多只證叁果而不及四果,主要即因不能斷除殘宿食。不過佛陀曾說,末法衆生,雖修道亦無證道者。如今既無證果的可能,這一戒也就不怎麼嚴重了。

  

  一叁、托

  與吃

  

  

  前面說過,乞食之法,乃是印度一切出家人之所共同遵行。外道的出家人是如此,釋尊創教後的出家弟子,也是如此,其中實也含有「隨順風俗」的重大成分。

  

  不過,乞食法門,對于出家人來說,實在是非常適合的。一則出家去貪,既然每食行乞,不必爲飲食的儲蓄而操心,人皆有其儲蓄的習性,今天准備明天的,今年准備明年的,甚至有「人無千歲之壽,卻有萬年之計」的准備,一有儲積食糧的念頭,貪心也就隨即生起。如果實行乞食生活,這一助長貪欲的念頭,也就自然消失了。再則利用乞食的機會,沙門遊行人間,了解人間疾苦,爲人間的大衆結緣,並可趁此機會接近人間大衆,教化人間大衆,沙門雖然出家,仍能與人間生活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行頭陀行,依次乞食,不問貧富,不別美醜,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雖或有受了許多人家的供養,還不夠一餐之飽,這種生活是艱苦的,然而這樣一來,出家人不與人間隔閡,可使人間大衆多些親近的機會,並可得到人間大衆的信仰與尊敬。中國的佛教,出家人關在山門之內,自炊自食,不與人間接觸,吃好吃壞,人間大衆並不了解,甚至有人以爲最懶的人才去出家,這樣的佛教,雖然高喊大乘精神,廣度衆生,實際上卻將佛教與人間隔絕起來了。另外還有一種由于乞食而來的好處,那就是身體的運動,佛製戒律不許比丘有跳躍、奔跑與手揮腳踢的行爲,但是佛陀鼓勵比丘「經行」,故在每一寺內,均有經行道,即使老病比丘,扶著沿經行道而牽設的繩索,也要經行,這是一種修持法門,但也是一種最佳的運動。至于每天乞食,出外走上幾小時,不也相似于經行的運動嗎。

  

  不唯比丘乞食,佛陀雖有經常的施主供養,或請去赴齋,或由施主送到精舍,或由侍者代取代乞,但是佛陀也時常雜在比丘群中或單獨出外乞食。可見乞食一法,在佛製的出家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乞食也稱爲托

  ,因爲乞食所用餐具是

  而不是碗,因爲用

  乞食,可以不使飲食外溢;同時古代的印度,根本沒有用碗的,無論僧俗貴賤,都是用

  ,這是他們的風俗如此,唯有以

  的質料來簡別僧俗內外。律中指出:如來用石

  (據說如來成道以後,初次…

《律製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比較宗教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