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制生活▪P20

  ..续本文上一页的。所以午供出食时要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夜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我们中国出生食,皆在供佛以后,僧食以前。但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记载:「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出生食应在僧众行食之后。这也有道理的,僧比佛小,所以供佛在先,异类众生,不比僧高,应该出生食在后。

  

  另有佛陀成道以后,最初受供,食毕便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是为施主祝愿,愿施主得益得乐。出家人应该如此。

  

  一二、谈谈「持午」的问题

  

  持午这个名词,尚有研讨的必要,以十二时辰推算,午时是日中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如说过午不食,应到下午一点钟以后才不能进食,其实持斋的是过日中不食,应当称为到午不食。所以持午一词,颇为含混不清,叫得并不恰当。照本义说,应称持斋,因为过中不食是斋戒。但到今天,多半把吃素叫作吃斋,若说持斋,很多人是分不清的。事实上,吃素就叫吃素,绝对不可称为吃斋。过中不食,在比丘戒中,仅是波逸提戒,我们生活之中,比这更大更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在波逸提戒中共有九十条,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所能做到的,实在并不理想。再说佛将入灭之时也曾告知阿难:「自今以后,微细戒可舍。」只因阿难于当时悲痛万状,未能问明佛陀,那些是微细戒,弘一大师的推测,「或即指此」三篇以下的威仪戒而言,亦未可知。波逸提,便是第三篇。所以有人主张:我们的时代与环境不同,过中不食是不必要的。

  

  然而,我们又当明白:从八戒、十戒、式叉摩尼戒,而到比丘、比丘尼戒,无一没有非时食戒。此戒虽然是轻戒,却是轻戒中的重要戒,沙弥破了非时食,不得登坛受比丘戒,式叉摩尼破了此戒,应该从头再受六法。它的严重性当可见其一斑了。所以弘一大师也主张此戒必持。

  

  蕅益大师,劝人持斋,并且列举十大益处,其纲目如下:1.断生死缘,2.表中道义,3.调身少病,4.道业尊崇,5.坚固戒品,6.堪能修定,7.出生智能,8.离鬼畜业,9.不恼檀信,10.不扰行人。(详见《寒笳集》四三至四五页)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佛制:「无事断食,得越法罪。」比丘不得以断食显异,而来沽名钓誉。但是佛制比丘,除了不许非时食,还鼓励实行头陀行中的一坐食与节量食。《涅槃经》中并说,进食时应作如食子肉想。由于须借此色身修道,不得已饮食,绝非为了贪求自身的肥美好看而求饮食。

  

  有人讲到营养问题,恐怕营养不够,身体支持不住;有人说晚上不吃东西,肚子饿得难受,甚至会成胃病。

  

  这些都是事实。但如真的有病,七日药、非时浆,乃至可以吃面。如果晚上空胃睡不着,佛许吃石蜜,如果会成胃病,要是能有流汁的非时浆,正可减少胃的工作。如说中国不是印度,出家人能有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已不容易,那里去找非时浆?如将晚餐的代价加入中餐,使中餐吃得丰富些,不就成了?同时也不妨训练控制胃的活动,心理可以转变生理。据心理学家研究:胃壁会有习惯性的工作时间,一到时间,它便收缩起来准备工作,如果吃一粒糖,乃至吞一口唾液,便可止住胃的收缩活动(普通说的饥肠辘辘);另外,胃液的分泌,能使食物糜烂,帮助消化,如果胃中没有食物,胃液的分泌,就可能腐蚀胃壁,而渐成为胃溃疡或更严重的胃穿孔了。然而胃液的分泌,是听大脑指挥的,大脑想吃东西时,便会发生「口水直流」的现象,口水便是唾液腺的分泌,唾液腺分泌出来以后,胃液也就开始分泌了,所以有些人由于工作或特殊事故的紧张,便忘了吃饭,也忘了肚子饿,若将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摆到面前时,立刻便会感到肚子饿了。同样的,若能养成习惯,到了晚餐时,并不想到吃的问题,肚子也就不会饿了,这一点我是试验过了,而且完全应验。

  

  营养的问题,是现代化的名词,迦叶尊者终身持一食,也能活到很大的年岁。不过营养的补充,在凡夫而言,仍是一个实际问题,所以佛陀许可除了静坐不劳体力的比丘之外,他如:行路人、断食人、病人、守护人、营作人,均可受持七日药。七日药以今日而言,指熟酥、生酥、石蜜、油等,乃是奶类、糖类、油类的高级滋补品了,什么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都有了;如加上非时浆,现时可用果子露或用果子粉来冲调,什么维他命的需要,也有了,要多少卡路里也够了。何必一定要吃晚饭?再说,佛时凡有客比丘午后到达,均有非时浆招待,以减路途中的饥渴,不吃晚饭又何妨?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提倡持斋,并不即是提倡以七日药及非时浆来代替晚餐,因为七日药与非时浆的受持,也有限制,若无正当的理由,除了饮水,不得吃任何食物。

  

  有人批评持斋的人说:「持午的人肚子特别大,他们中午一顿,就够我们吃一天的了,他连晚上的一份也吃下去了,这有什么稀奇?何必自找苦吃,把胃塞得老大老大的!」

  

  这要请批评者了解的,持斋只是持戒,不是卖稀奇,也不是表演节食或绝食,他们为了营养的需要,中午多吃一点,难道就不应该吗?只要他们的肚子装得下,多吃又何妨!

  

  最要不得的是持斋者,以持斋为招牌,以持斋来卖道,好象持斋以后就是道行高超似地。故也有人批评:「现在有人持了午,就可以称为律师了。」这是最最可恶的观念!持戒是本分中事,戒律很多,仅仅持了一条小戒,便可空腹心高,那成什么持戒?同时在我国而言,持斋戒的人,未必皆比不持斋戒者所持的戒更多,甚至有些持斋的人,远不及不持斋戒者的更值得尊敬。持戒是本分事,凭何值得骄傲?再说,时下持斋者,多半只是不吃晚饭而已,根本不成持斋。时间过了不成斋,无缘而受非时食,不成斋,食后不漱口,不将牙中腻垢清除,不成斋。试问持斋者,真的如法吗?余如受食同宿,不受而取食物等等,所犯之罪与非时食相等,咽咽均犯波逸提!持了一条不吃晚饭戒,又有什么了不起?

  

  然而,持戒总比犯戒好,未持斋戒的人,不要反对持斋戒,应该自念惭愧,应该赞叹持斋功德,不要反加轻谤。不持斋不要紧,不要再犯一条恶见罪。破戒堕地狱,破见即成一阐提了!切记切记!

  

  我很了解,在弘法奔走的人,不易持斋,在负责寺院职务的,也不易持斋:第一有应酬,第二应酬中的午餐也难准时于日中之前吃完。因为我们中国的佛教,向来不重律制,故一般而言,更无律制教育的常识,如果营事比丘真要持斋,不唯增加他人的麻烦,也将常常断食!若不发大道心,那是持不成的。但是事在人为,如能普遍地灌输与提倡,并能得到大家的合作,那是不难办到的。

  

  说到这里,我想附带指出两个颇为严重的问题:

  

  出家人不持非时食戒,不得为在家人做八戒阿阇梨,凡是为人授八关斋戒法者,必须终身持非时食戒。否则俗人于每月的六斋日,尚且来向出家人求八戒法(其中有非时食一戒),出家人反而不持非时食,那就不合理了。好在我们中国,殊少有俗人持八戒的,即使持六斋日的八戒,也殊少向比丘按日分别求受的。

  

  出家人不断残宿食(曾经接触过的食物,到次日即成残食,将食物置于室内共宿至次日,即成宿食),便不能证阿罗汉果,在家人最多只证三果而不及四果,主要即因不能断除残宿食。不过佛陀曾说,末法众生,虽修道亦无证道者。如今既无证果的可能,这一戒也就不怎么严重了。

  

  一三、托

  与吃

  

  

  前面说过,乞食之法,乃是印度一切出家人之所共同遵行。外道的出家人是如此,释尊创教后的出家弟子,也是如此,其中实也含有「随顺风俗」的重大成分。

  

  不过,乞食法门,对于出家人来说,实在是非常适合的。一则出家去贪,既然每食行乞,不必为饮食的储蓄而操心,人皆有其储蓄的习性,今天准备明天的,今年准备明年的,甚至有「人无千岁之寿,却有万年之计」的准备,一有储积食粮的念头,贪心也就随即生起。如果实行乞食生活,这一助长贪欲的念头,也就自然消失了。再则利用乞食的机会,沙门游行人间,了解人间疾苦,为人间的大众结缘,并可趁此机会接近人间大众,教化人间大众,沙门虽然出家,仍能与人间生活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行头陀行,依次乞食,不问贫富,不别美丑,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虽或有受了许多人家的供养,还不够一餐之饱,这种生活是艰苦的,然而这样一来,出家人不与人间隔阂,可使人间大众多些亲近的机会,并可得到人间大众的信仰与尊敬。中国的佛教,出家人关在山门之内,自炊自食,不与人间接触,吃好吃坏,人间大众并不了解,甚至有人以为最懒的人才去出家,这样的佛教,虽然高喊大乘精神,广度众生,实际上却将佛教与人间隔绝起来了。另外还有一种由于乞食而来的好处,那就是身体的运动,佛制戒律不许比丘有跳跃、奔跑与手挥脚踢的行为,但是佛陀鼓励比丘「经行」,故在每一寺内,均有经行道,即使老病比丘,扶着沿经行道而牵设的绳索,也要经行,这是一种修持法门,但也是一种最佳的运动。至于每天乞食,出外走上几小时,不也相似于经行的运动吗。

  

  不唯比丘乞食,佛陀虽有经常的施主供养,或请去赴斋,或由施主送到精舍,或由侍者代取代乞,但是佛陀也时常杂在比丘群中或单独出外乞食。可见乞食一法,在佛制的出家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乞食也称为托

  ,因为乞食所用餐具是

  而不是碗,因为用

  乞食,可以不使饮食外溢;同时古代的印度,根本没有用碗的,无论僧俗贵贱,都是用

  ,这是他们的风俗如此,唯有以

  的质料来简别僧俗内外。律中指出:如来用石

  (据说如来成道以后,初次…

《律制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比较宗教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