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升虛空,彌覆世界,須臾之間,皆悉萎變,一切化佛,各放無數百千光明,衆會悉見,合掌恭敬?」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已知全體的菩薩摩诃薩們心中有疑,便對會中上首大菩薩之一的金剛慧菩薩示意說:「善男子唷!凡是對于佛法之中,有任何疑惑的問題,你都可以不必顧慮,盡管發問。」
那時的金剛慧菩薩,得到佛的授意,同時也知道與會的菩薩大衆,都有相同的疑念,便向世尊禀告說:「世尊啊!我們尚不明白,是什麼因緣,佛以神力變現的無數蓮花之中,一一都有化佛,上升虛空,形成了寶帳似地,把所有的世界全部覆蓋了呢?又是什麼因緣,蓮花開放之後,立即又都枯萎敗毀了呢?又是什麼因緣,每一尊化佛,都放無數百千種光明呢?與會的大衆,全體都見到了,並且都對這些無數化佛,合掌爲禮,以表恭敬。」
爾時金剛慧菩薩,以偈頌曰:
語譯:經中常以長行敘述及問答之後,就用偈頌,將長行的內容重複一遍,有時濃縮,有時增益,好讓持誦者,便于記憶。此處的金剛慧菩薩,即以重頌,把他問過的話,向佛再誦一遍。至于金剛慧菩薩的來曆,不易查考。我昔未曾睹,神變若今日;
見佛百千億,坐彼蓮花藏。
各放無數光,彌覆一切剎;
離垢諸導師,莊嚴諸世界。
蓮花忽萎變,莫不生惡餍;
今以何因緣,而現此神化?
我睹恒沙佛,及無量神變;
未曾見如今,願爲分別說。
語譯 這段偈頌的內容,與前面的長行無別,唯在用詞方面有些不同。語譯如下:
我從往昔以來都未曾見過,像今天這樣的如來神變;見到百千億尊化身諸佛,各各坐在他們的蓮花胎藏之中。升空之後各各放光無量無數,彌漫覆蓋一切的諸佛國土;清淨離垢的諸大導師,普遍莊嚴了一切世界。
忽然之間蓮花萎謝了,與會的菩薩大衆莫不生起討厭之心;今天究竟是由于什麼因緣,釋迦世尊化現了如此的神變?我雖已晉見過多如恒河沙數的諸佛,也親見過諸佛的無量神變,就是未曾見到過今天這樣的場面,願求世尊爲我們分別開演。
注釋
蓮花藏 梵文puṇḍarīka-garbha,就是蓮胎,就是譬喻如來藏。衆生尚未成佛之前的菩提種或佛種,名爲如來藏,成佛之後的如來藏,名爲大覺的佛陀。用蓮花尚在含苞之時的蓮花藏,形容衆生的如來藏是被煩惱所淹沒的階段;一旦蓮花開放,花葉衰萎,便現出蓮臺狀的蓮蓬,成熟的蓮子也出現了,以此形容及譬喻衆生的煩惱斷盡,如來藏中萬德莊嚴的如來,便光芒千萬地遍滿十方法界,那就是一尊一尊的諸佛,而非衆生了。
導師 引導人天進入佛法之門,趨向成佛之道者,稱爲導師。在阿含部及律部,所用導師一詞,是指釋迦牟尼世尊。大乘經中則以導師作爲佛及菩薩的尊稱,例如《法華經‧序品》雲:「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導師是指釋迦世尊。《法華經‧湧出品》則雲:「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導師是指四位上首的大菩薩。此處《如來藏經》中的「離垢諸導師」,非常明顯是對諸佛如來的贊揚。
莊嚴諸世界 是諸佛菩薩,以美善莊嚴依報國土,以功德莊嚴正報身心。《大般若經》處處都說菩薩道的修行者,目的是在莊嚴國土,成熟衆生;《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爲了莊嚴國土,成熟衆生;《阿彌陀經》就有「功德莊嚴」的經句。《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則舉出兩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若以六度的性質而言,第六度的般若波羅蜜,是智慧莊嚴,簡稱慧嚴;從第一的布施波羅蜜至第五的禅定波羅蜜,合爲福德莊嚴,簡稱福嚴。慧足福足,便是兩足尊的佛了。
大乘經中,往往以具象的描寫,介紹佛國的莊嚴景象,例如《華嚴經》的彌勒樓閣,《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都是用豪華富麗的七寶施設,天宮一般的重重樓臺,幡、幢、寶蓋、寶座、寶花、寶樹、鳴禽、寶池、寶網、寶階、寶臺以及天樂演奏等,來形容淨土的物質建設;同時以佛法的功德,莊嚴淨土中的諸佛菩薩。這些應該屬于用來作爲通俗教化的方便道,正如《維摩诘經‧佛道品》所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此在西藏的密乘之中,特別重視,中國佛教的經忏門庭、香火道場、觀光寺院、民間宗教,多半也重視外觀的莊嚴,一般民衆大概都喜歡接受類此的聲色莊嚴。至于福慧二嚴,便不是世俗之人所能體會和實踐的了。
此經的莊嚴,確是智慧莊嚴及福德莊嚴。《華嚴經》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功德,《涅槃經》說衆生悉有佛性,同是指衆生心中的如來藏。成佛之前是本性莊嚴以及用修持佛法來莊嚴國土成熟衆生;成佛之後,則以福慧兩足的無邊功德,光照十方,莊嚴諸佛世界。
叁、萎花有佛喻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斯瑞,汝等谛聽,善思念之。」鹹言:「善哉!願樂欲聞。」
語譯
那時候,釋迦世尊向金剛慧菩薩等諸菩薩衆宣告說:「善良的男士們唷!有一部大方等經,名爲如來藏的,我將要演說,所以顯現如此的祥瑞景象,你們要用心地聽,並且如其所聽而深深地思惟,憶念不忘。」
大家同聲回應說:「太好了!我們希望並且喜歡聽聞這部經。」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衆睹希有,靡不恭敬。
語譯
釋迦牟尼佛說:善良的男士們唷!像剛才佛陀以神變所化現的無數蓮花,綻開之後,雖然瞬息之間便萎謝而變成臭穢可厭之物,但在蓮花之內,出現了無量無數的化身如來,具足叁十二種莊嚴身相,八十種隨形之好,升在虛空的蓮臺之上,結跏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大衆見了如此難得稀有的神變,沒有一位不起恭敬心的。
注釋
相好莊嚴 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如轉輪聖王,具足叁十二種大人之相,加上八十種隨形之好,故稱爲佛的相好莊嚴身。
相好的梵文是lakṣaṇa vyañjana,相是大相莊嚴,好是莊嚴大相的小相莊嚴。佛的報身,則具八萬四千相好乃至無量相好。此類相好莊嚴,雖與前面介紹的福慧二種莊嚴不同,然于《觀無量壽經》有雲:「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可知用心觀想佛時,此心即是如來相好莊嚴,也可解釋成爲:衆生心中,本具如來的內外莊嚴,故名爲如來藏。
此心觀佛,是心即佛。這也是我們提倡人間淨土的經證之一,凡能于一念之間,念佛名號、想佛相好、觀佛功德者,即此一念,便同諸佛,同住淨土,何況念念之間,常常念佛、想佛、觀佛呢!無怪乎彌陀淨土的法門,有十念往生之說,應該是可信的。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語譯
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以我釋迦如來所具的佛眼,觀察到一切衆生,在各自的貪欲、瞋恚、愚癡等無量煩惱之中,也都有如來的一切智、如來的佛眼、如來的莊嚴相好身,結跏趺坐于七寶座上,俨然不動。善良的男士們唷!必須明白,一切衆生,雖然尚在天、人、傍生、餓鬼、地獄等五趣的煩惱身中,確也都有如來藏,從來不受煩惱染汙,並且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跟我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
注釋
佛眼 是五眼之一,最高爲佛眼,佛也同時具備前四眼。五眼的次第是:
1.肉眼:是父母生的色身所具。
2.天眼:原則是色界的禅定天人所具,人類也可藉修禅定而得天眼,欲界諸天人,也有若幹程度報得的天眼,不論遠近、大小、晝夜,以及未來,都能看到。
3.慧眼:二乘的聲聞及緣覺聖者所具,見四聖谛理,明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
4.法眼:是初地以上菩薩,已得六根清淨,已證無生法忍,已登不退轉位,能照見一切法門,來廣度衆生的智慧。
5.佛眼:是大覺世尊一切智人的智慧之眼,照了諸法實相,圓滿前四種眼的一切功能。
古人解釋,前四眼是別,佛眼是總;其實前四眼的功能都有限,唯有佛眼的功能無限。
貪欲、恚、癡 總名爲叁毒,或名爲叁根,此叁種煩惱,是生起一切惡業的根本。
貪欲心,是貪得無餍,對于一切順境,永遠貪求追取,沒有止盡,不僅爲了滿足生理的欲望,主要是追求滿足心理的貪著。所謂欲壑難填,不僅爲了需要,主要是爲了想要的占有欲。因此我提出「四要」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貪毒:「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瞋恚心,是忿怒怨怼不慈悲,對于一切逆境,永遠記恨,不能釋懷,不僅恨人一生,乃至懷恨含怨至死。不論有理無理,不問是對是錯,凡是不能隨順己意者,不能如己所願者,便起瞋恚不平之心。一般人所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便是由于不能抑製一時的怒火爆發,不一定會傷害人,自己則必定會受損失。因此我提供了「四感」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恚毒:「感恩順逆因緣使我們成長,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用佛法及倫理的軌範感化自己,以謙虛、尊重、友善的行爲感動他人。」
愚癡心,是不信因果、倒因爲果、倒果爲因,希望不勞而獲,希望不負責任;愚癡也是不明因緣,不知隨順因緣的順勢而爲、因勢利導,不知促成因緣、創造機會,並且不知化危機爲轉機。只知自高自大,一味地堅持己見,死命地不肯適應環境狀況;使得自己覺得,又似非常渺小,經常坐困愁城,總是處處有鬼打牆,時時有人扯腿,自哀自歎,生不逢…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