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P6

  ..續本文上一頁辰,命途多舛!

  因此我提出「四它」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對治癡毒:「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現實,必須學取經驗;接受現實,必須盡職負責;處理現實,必須盡心盡力;放下現實,乃是事過之後,不論解決或未解決,均宜如鳥行空,不留痕迹。這樣才能使你左右逢源,著著是活棋、處處有生路、時時遇貴人,這樣才能使你轉變愚癡而成智者。

  除了用四要、四感、四它來分別對治叁毒之外,還當以四福及四安,來增益人生,莊嚴人間的社會,莊嚴內心的世界。以「四福」來莊嚴人間社會是:「知福才能知足常樂,惜福才能經常擁有,培福才會增長幸福,種福才會人人有福。」同時當用「四安」來提升人品:「安心的要領是少欲知足,安身的要領是勤勞節儉,安家的要領是相愛相助,安業的要領是清淨精進。」

  以上便是我在一九九九年提倡推廣的「心五四運動」,目的就是爲了對治衆生(人)的叁毒,促成人間淨土的福慧莊嚴。心五四運動的內容,是以人心觀念的改善爲著眼,以社會環境的改善爲目標,因此,我們法鼓山最先提出心靈環保的運動,接著配套推出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的運動,用來協助今日世界各國共同推動的環保意識,並且提醒世人:環保的主要問題是在于自私的人心所造成,擒賊宜先擒賊王,環保宜先從心靈的正本清源做起,所以我們具體地提出了心五四運動的主張。

  如來智 能含叁智:1.聲聞及緣覺的二乘聖者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總相是空相;2.聖位的菩薩得「道種智」,知一切種種的差別道法;3.諸佛得「一切種智」,通達一切道法的總相別相,是圓滿具足的智慧莊嚴。

  佛智又名「一切智」,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雲:「爲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法華經‧藥草喻品》亦雲:「我(佛)是一切知者。」《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複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以此可知,《般若經》的一切智是二乘聖者事,《法華經》的一切智是佛事。諸佛具足叁智,圓滿叁智。故對二乘說,只得一切智,是了知諸法總相;對佛說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總相別相。

  嘉祥的《法華經義疏》卷一說《般若經‧叁慧品》雲:「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雲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此在《十八空性論》說佛有二智:1. 如理智,即無分別智,2.如量智,即無分別之後智。因此《成唯識論》,將如理智稱爲根本智,將如量智稱爲後得智。緣真谛之理者爲根本智,了俗谛之相者爲後得智,根本智斷惑證真,後得智應化無方。其實也可與一切智、一切種智的內容相通。叁智中的道種智,即是尚未圓滿的一切種智。故此「種」字,是林林種種各式各樣的差別之義,不是種子及播種之義。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如是善男子,佛見衆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爲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善男子!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爲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語譯

  這段經文,是本則萎花有佛喻的中心所在,其中「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句,乃是中心的中心,要讓一切衆生堅定信心,相信人人必能成佛。

  語譯如下:

  還要向你們諸位善良的男士說,譬如有人已得天眼通,觀看未開的蓮花蕾,即預見花內已有蓮實一樣,衆生煩惱花內,即有如來的相好之身,結跏趺坐,等待煩惱的花開葉萎,如來立即顯現。

  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牟尼,見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之後,就要使得他們的蓮花開敷,爲大家演說經法,令大家除滅醜陋臭穢的煩惱,猶如蓮花的葉瓣萎謝,顯露出如來藏中的清淨佛性。

  善良的男士們唷!諸佛之法,本來就是現成的,不論有佛出世,或者無佛出世,一切衆生本具的如來之藏,永遠常住于衆生心中,是不會有變化的。但是那些世間的衆生,由于清淨的佛性被煩惱覆蓋了,所以要有佛出世,處處說法,使得衆生修學佛法,除滅汙亂身心的煩惱塵勞,清淨本具的佛智。

  善良的男士們唷!只要有那位信受喜樂這種佛法的菩薩,專心修學這種佛法,便能從一切煩惱獲得解脫,並且能夠完成佛的正等正覺,普遍地爲世間衆生說法,作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釋

  佛性 如來藏的異名,亦稱爲佛界(buddha-dhātu),是指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性是本性,恒常不會改變;又是真如,也是法性,是永遠如此,普遍如此的。《華嚴經》卷叁十九雲:「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可見佛性是與空性同義。《涅槃經》卷二十七有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本經此段之中的「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和佛性常住不變,是完全相同的。衆生未成佛時,名之爲如來藏及佛性,衆生成佛之後,名爲如來、名爲佛。

  《涅槃經》有「叁因佛性」的設立:1.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的真如,能成就法身的果德。2.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的智慧,能成就般若的果德。3.緣因佛性,是緣助了因,開發正因的一切善根功德,能成就解脫的果德。古來注釋家,有用土內藏金來比喻《涅槃經》的叁因佛性。衆生的佛性,非一切天魔外道所能破壞,如土藏金,金性永不變壞,稱爲正因佛性;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爲了因佛性;一切善根功德,資助開顯正因佛性,如掘金出土,名爲緣因佛性。

  法爾 常被用作「諸佛法爾」及「法爾如是」等句,是遍于一切法的法性,在衆生(主要是人)爲佛性,在諸佛爲法身。也是指的《大乘起信論》所說「離言真如」,《華嚴經》等的法界,自性清淨心的存在,是天然的,不假造作的。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若知佛法,若不知佛法,若有修行,若無修行,佛性如來藏,恒常不變,名爲法爾。修集無量功德,種植無量善根,均與佛性如來藏的質量之存在無關,但能藉助于善根功德,顯現常住不變的、法爾如是的佛性如來之藏。

  塵勞 煩惱的異名,煩惱能染汙衆生的清淨真性。塵是塵垢,勞是勞累,煩惱染心如塵垢覆鏡,勞累衆生從生至生不得解脫。通稱人的煩惱之多,其數無盡,印度的大數,多用八萬四千,涵蓋一切數量,故稱八萬四千塵勞,《法華經‧見寶塔品》,則有:「持八萬四千法藏」的經句,意謂以八萬四千法藏,對治八萬四千塵勞。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萎變花,其花未開敷,

  天眼者觀見,如來身無染。

  除去萎花已,見無礙導師,

  爲斷煩惱故,最勝出世間。

  佛觀衆生類,悉有如來藏,

  無量煩惱覆,猶如穢花纏。

  我爲諸衆生,除滅煩惱故,

  普爲說正法,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見,一切衆生身,

  佛藏安隱住,說法令開現。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

  用萎謝的蓮花葉片作譬喻,當花還沒有開放之時,若有人能以天眼通來觀看,便可見到花中的如來身相清淨無染。只要去除了萎謝的花片,便可見到已證無礙智慧的大導師了,爲了斷除衆生心中的煩惱,所以最殊勝的如來出現在世間。

  以佛的智慧之眼觀察一切衆生,一一皆有如來之藏在他們身中,只因爲有無量的煩惱隱覆,就好像是被許多的萎花葉片所纏。我今是爲了一切衆生,除滅各自的種種煩惱,普遍爲大家宣說佛的正法,使得所有衆生早日成佛。我以佛的智慧之眼看見,一切衆生身中,各有佛藏安穩地常住,因此說法令使花開佛現。

  注釋

  無礙導師 導師一詞,已在前面介紹,是諸佛及大菩薩的尊稱,依據《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的導師,既是旅行隊伍的向導,也是佛的譬喻。至于「無礙」一詞是形容此處所指已得無礙智慧的大導師,即是佛陀世尊。在《維摩诘經‧佛國品》有:「心常安住無閡(同礙)解脫。」,是已入不二法門的得大自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說有四無礙智:「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亦名四無礙辯、四無礙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诃薩及諸佛所得智,主要是能廣宣佛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論說有說無、說理說事、說譬喻、說因果,無一不是恰到好處的正說與如實說。

  最勝 在《無量壽經》卷上,也有:「今日世英,住最勝道」的經句,是指住于無上菩提,也就是佛的另一種尊稱。例如最勝遍知,便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的佛。《無量壽經》在同一處稱佛爲世尊、世雄、世眼、世英等,都是住佛所住之意;最勝道與佛所住、導師行、如來德等並用。

  四、群蜂繞蜜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如是善男子!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樹,爲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語譯

  此喻也是說明,衆生的如來藏被煩惱掩蔽了,如來說法,便是教導衆生如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語譯如下:

  善良的男士們唷!讓我再說一個譬喻,例如有一堆純淨的好蜜,在岩壁上的樹洞之中,有數不清的蜜蜂,成群地飛舞圍繞,牢牢地守護著。當時正好有一位懂得如何捕除這些蜜蜂的人,輕而易舉地就取得了全部的蜂蜜,除了自己隨意享用,同時也分送給遠處與近邊的親友。

  就像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一切衆生都有如來之藏,跟那些純淨的蜂蜜一樣,都被藏于岩壁的樹洞之中,尚被無數無量的煩惱群蜂,圍繞遮蔽,層層守護,不見佛性之蜜,但見煩惱之蜂。以我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眼,…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製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