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辰,命途多舛!
因此我提出「四它」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痴毒:「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现实,必须学取经验;接受现实,必须尽职负责;处理现实,必须尽心尽力;放下现实,乃是事过之后,不论解决或未解决,均宜如鸟行空,不留痕迹。这样才能使你左右逢源,着着是活棋、处处有生路、时时遇贵人,这样才能使你转变愚痴而成智者。
除了用四要、四感、四它来分别对治三毒之外,还当以四福及四安,来增益人生,庄严人间的社会,庄严内心的世界。以「四福」来庄严人间社会是:「知福才能知足常乐,惜福才能经常拥有,培福才会增长幸福,种福才会人人有福。」同时当用「四安」来提升人品:「安心的要领是少欲知足,安身的要领是勤劳节俭,安家的要领是相爱相助,安业的要领是清净精进。」
以上便是我在一九九九年提倡推广的「心五四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对治众生(人)的三毒,促成人间净土的福慧庄严。心五四运动的内容,是以人心观念的改善为着眼,以社会环境的改善为目标,因此,我们法鼓山最先提出心灵环保的运动,接着配套推出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的运动,用来协助今日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的环保意识,并且提醒世人:环保的主要问题是在于自私的人心所造成,擒贼宜先擒贼王,环保宜先从心灵的正本清源做起,所以我们具体地提出了心五四运动的主张。
如来智 能含三智:1.声闻及缘觉的二乘圣者得「一切智」,知一切法总相是空相;2.圣位的菩萨得「道种智」,知一切种种的差别道法;3.诸佛得「一切种智」,通达一切道法的总相别相,是圆满具足的智慧庄严。
佛智又名「一切智」,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法华经‧药草喻品》亦云:「我(佛)是一切知者。」《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以此可知,《般若经》的一切智是二乘圣者事,《法华经》的一切智是佛事。诸佛具足三智,圆满三智。故对二乘说,只得一切智,是了知诸法总相;对佛说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
嘉祥的《法华经义疏》卷一说《般若经‧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此在《十八空性论》说佛有二智:1. 如理智,即无分别智,2.如量智,即无分别之后智。因此《成唯识论》,将如理智称为根本智,将如量智称为后得智。缘真谛之理者为根本智,了俗谛之相者为后得智,根本智断惑证真,后得智应化无方。其实也可与一切智、一切种智的内容相通。三智中的道种智,即是尚未圆满的一切种智。故此「种」字,是林林种种各式各样的差别之义,不是种子及播种之义。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语译
这段经文,是本则萎花有佛喻的中心所在,其中「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句,乃是中心的中心,要让一切众生坚定信心,相信人人必能成佛。
语译如下:
还要向你们诸位善良的男士说,譬如有人已得天眼通,观看未开的莲花蕾,即预见花内已有莲实一样,众生烦恼花内,即有如来的相好之身,结跏趺坐,等待烦恼的花开叶萎,如来立即显现。
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见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之后,就要使得他们的莲花开敷,为大家演说经法,令大家除灭丑陋臭秽的烦恼,犹如莲花的叶瓣萎谢,显露出如来藏中的清净佛性。
善良的男士们唷!诸佛之法,本来就是现成的,不论有佛出世,或者无佛出世,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之藏,永远常住于众生心中,是不会有变化的。但是那些世间的众生,由于清净的佛性被烦恼覆盖了,所以要有佛出世,处处说法,使得众生修学佛法,除灭污乱身心的烦恼尘劳,清净本具的佛智。
善良的男士们唷!只要有那位信受喜乐这种佛法的菩萨,专心修学这种佛法,便能从一切烦恼获得解脱,并且能够完成佛的正等正觉,普遍地为世间众生说法,作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释
佛性 如来藏的异名,亦称为佛界(buddha-dhātu),是指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性是本性,恒常不会改变;又是真如,也是法性,是永远如此,普遍如此的。《华严经》卷三十九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可见佛性是与空性同义。《涅槃经》卷二十七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本经此段之中的「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和佛性常住不变,是完全相同的。众生未成佛时,名之为如来藏及佛性,众生成佛之后,名为如来、名为佛。
《涅槃经》有「三因佛性」的设立:1.正因佛性,是离一切邪非的真如,能成就法身的果德。2.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的智慧,能成就般若的果德。3.缘因佛性,是缘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根功德,能成就解脱的果德。古来注释家,有用土内藏金来比喻《涅槃经》的三因佛性。众生的佛性,非一切天魔外道所能破坏,如土藏金,金性永不变坏,称为正因佛性;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为了因佛性;一切善根功德,资助开显正因佛性,如掘金出土,名为缘因佛性。
法尔 常被用作「诸佛法尔」及「法尔如是」等句,是遍于一切法的法性,在众生(主要是人)为佛性,在诸佛为法身。也是指的《大乘起信论》所说「离言真如」,《华严经》等的法界,自性清净心的存在,是天然的,不假造作的。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若知佛法,若不知佛法,若有修行,若无修行,佛性如来藏,恒常不变,名为法尔。修集无量功德,种植无量善根,均与佛性如来藏的质量之存在无关,但能藉助于善根功德,显现常住不变的、法尔如是的佛性如来之藏。
尘劳 烦恼的异名,烦恼能染污众生的清净真性。尘是尘垢,劳是劳累,烦恼染心如尘垢覆镜,劳累众生从生至生不得解脱。通称人的烦恼之多,其数无尽,印度的大数,多用八万四千,涵盖一切数量,故称八万四千尘劳,《法华经‧见宝塔品》,则有:「持八万四千法藏」的经句,意谓以八万四千法藏,对治八万四千尘劳。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其花未开敷,
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
除去萎花已,见无碍导师,
为断烦恼故,最胜出世间。
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
无量烦恼覆,犹如秽花缠。
我为诸众生,除灭烦恼故,
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
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用萎谢的莲花叶片作譬喻,当花还没有开放之时,若有人能以天眼通来观看,便可见到花中的如来身相清净无染。只要去除了萎谢的花片,便可见到已证无碍智慧的大导师了,为了断除众生心中的烦恼,所以最殊胜的如来出现在世间。
以佛的智慧之眼观察一切众生,一一皆有如来之藏在他们身中,只因为有无量的烦恼隐覆,就好像是被许多的萎花叶片所缠。我今是为了一切众生,除灭各自的种种烦恼,普遍为大家宣说佛的正法,使得所有众生早日成佛。我以佛的智慧之眼看见,一切众生身中,各有佛藏安稳地常住,因此说法令使花开佛现。
注释
无碍导师 导师一词,已在前面介绍,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尊称,依据《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导师,既是旅行队伍的向导,也是佛的譬喻。至于「无碍」一词是形容此处所指已得无碍智慧的大导师,即是佛陀世尊。在《维摩诘经‧佛国品》有:「心常安住无阂(同碍)解脱。」,是已入不二法门的得大自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说有四无碍智:「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亦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及诸佛所得智,主要是能广宣佛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论说有说无、说理说事、说譬喻、说因果,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的正说与如实说。
最胜 在《无量寿经》卷上,也有:「今日世英,住最胜道」的经句,是指住于无上菩提,也就是佛的另一种尊称。例如最胜遍知,便是无上正等正遍知觉的佛。《无量寿经》在同一处称佛为世尊、世雄、世眼、世英等,都是住佛所住之意;最胜道与佛所住、导师行、如来德等并用。
四、群蜂绕蜜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语译
此喻也是说明,众生的如来藏被烦恼掩蔽了,如来说法,便是教导众生如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语译如下:
善良的男士们唷!让我再说一个譬喻,例如有一堆纯净的好蜜,在岩壁上的树洞之中,有数不清的蜜蜂,成群地飞舞围绕,牢牢地守护着。当时正好有一位懂得如何捕除这些蜜蜂的人,轻而易举地就取得了全部的蜂蜜,除了自己随意享用,同时也分送给远处与近边的亲友。
就像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之藏,跟那些纯净的蜂蜜一样,都被藏于岩壁的树洞之中,尚被无数无量的烦恼群蜂,围绕遮蔽,层层守护,不见佛性之蜜,但见烦恼之蜂。以我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眼,…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