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P7

  ..续本文上一页就能确实见到,因此要以善巧方便,随着众生的根器,宣说成佛的正法,灭除众生的烦恼,使得依教奉行佛陀正法的众生,开启佛的所知所见,然后也同我释迦如来一样,普为世间一切众生说法,做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释

  方便 梵文upāya,音译沤和。这段经文,两度用了方便一词,一般而言,是指通权达变,称为权巧方便,或为善巧方便。为使众生接受佛法,修学佛法,可用种种技巧、种种方式、种种因缘、种种工具、种种名相分别,谆谆善诱,都可名为方便。《法华经‧方便品》有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即是以方便说法。至于诸法实相,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佛所证的真实法,是实相无相,离四句绝百非的不可思议境界,诸佛凡有说法,无非权巧方便,应病处方给药,没有定法,所以《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因此,方便之义,可有两层:第一义的真实法,无法可说,凡有所说尽是方便法,包括八万四千法门。

  又在方便法中可分作难行道的智慧精进门,易行道的信愿慈悲门,此于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有如此的看法:「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前者为难行道,后者为易行道。修六度万行,历无数劫成佛,是难行道的智慧精进门,修念佛功德,求生西方净土,早得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是易行道。除了阿弥陀佛净土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法华经》主张的「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以及塑画佛、歌呗佛功德、一花供佛像、散心一称南无佛等,都已成就了佛道。如此种种,也都是无量方便法门中的易行道。

  「开佛知见」此一经句,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诸佛世尊出现世间,是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接着还有「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依天台智顗的《法华文句》卷四说:「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古来有注释家以为,获得佛知见,有四个次第:菩萨于十住位,初断一分无明,得少分佛知见,名之为开佛知见;初地为示佛知见,八地为悟佛知见,十地之后至佛位,名为入佛知见道。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譬如岩树蜜,无量蜂围绕,

  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众生如来藏,犹如岩树蜜,

  结使尘劳缠,如群蜂守护。

  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

  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

  具足无碍辩,演说甘露法,

  普令成正觉,大悲济群生。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就像藏在岩壁树洞之中的纯蜜,被无量无数的蜂群围绕守护着的那样,若有技巧高明的人取蜜,首先是将那些蜜蜂驱除。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也像是岩壁树洞的纯蜜一样,被无尽的烦恼结使尘垢劳累缠绕,就像树中之蜜被无数的蜂群守护。

  因此我要为一切众生,方便演说佛陀的方等正法,使诸众生灭除心中的烦恼之蜂,开发如来的智慧蜜藏。具足四种无碍智辩,演说不死的甘露佛法,普令众生成等正觉,以大悲心慈济众生。

  注释

  结使 结、使、尘劳,都是烦恼的异名。以烦恼为因而结集生死果报,故名烦恼为结。又以有烦恼的系缚,使众生不得解脱,故名为结。总之,结为生死之因。断三结,便证声闻的初果,名为预流果,所谓三结是:1.见结,为我见,2.戒取结,为持邪戒,3.疑结,为疑正理。此三结总名为见惑。

  又有五结:1.贪结,贪着生死法之烦恼;2.恚结,对于违背己情而起忿怒之烦恼;3.慢结,恃己凌他之烦恼;4.嫉结,他盛荣之烦恼;5.悭结,悭惜财物之烦恼。

  另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1.「五下分结」,是三界中的欲界结,包括贪欲结、瞋恚结、身见结、戒取见结、疑结;离此五结,便超脱欲界烦恼。2.「五上分结」,是色界及无色界结,包括色爱结,贪着色界禅定中之五妙欲;无色爱结,贪着无色界四空定之境界;掉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仍会心念掉动,退失禅定;

  慢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尚有自恃而凌他之烦恼;无明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仍有无明痴暗,所以未能解脱。

  通常,结、使二字都是连用的。使是一种譬喻,如世间奉法令监管罪犯的狱吏,名为公使,让罪犯系于牢狱,不得自由。烦恼亦然,缠缚众生,不得解脱。一般而言,共有十种根本烦恼,名为「十使」:1.贪欲,2.瞋恚,3.无明,又名愚痴,4.慢,5.疑,6.身见,又名我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此十项又名十根本烦恼、十大惑、十随眠等。

  十使中的后五项,名为五利使,身见至戒禁取见的五见,但迷四圣谛的理性而起,惑性锐利,属于见思二惑(一名见修二惑)中的见惑,在见道位一时顿断,故名见惑。十使中的前五项,名为五钝使,贪欲至慢的四种根本烦恼,于世间之事物起迷执之惑,疑使虽就四圣谛之真理起惑,以其犹豫不决的自性而言,仍属于钝使。此五钝使,要在见道之后的修道位上逐渐分断,故名思惑亦名修惑。

  甘露法 甘露的梵语是阿蜜哩多(Amṛta),是一种天酒、美露。《金光明经文句》卷四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如来说法,能令众生,出生死海,得涅槃乐,故在《法华经‧普门品》有:「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的经句,《涅槃经》卷二也有:「如来甘露法雨」之句。可知甘露法的譬喻,即是佛法的异名。

  五、糠糩粳粮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糩,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糩,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语译

  此一譬喻,将烦恼喻作稻米的皮壳,将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喻作米去皮壳之后的白米。如来说法,就是为向众生指出这样的事实。语译如下:

  善良的男士们唷!给大家再说一个譬喻吧!例如粳粮,在尚未去除皮糩之时,对于愚痴贫穷而未见过如何去皮出米的人来说,便认为那是应该丢弃而无用的东西;可是经过除皮去糠筛选干净之后,那经常是供给王者御用的食物。

  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我以佛的智慧之眼,观见一切众生,都是由于烦恼的糠,覆蔽了各自身中的如来知见;所以用种种善巧方便,照着众生不同的根性,为他们演说佛法,令使众生去除烦恼,清净如来的一切智,于各各世界的人间成佛。

  注释

  糠糩粳粮 糠糩是稻谷的皮壳,粳粮是去除皮壳之后的大白米。通常将稻谷的外壳称为粗糠,大白米的细皮,称为米稃,此处的糠,指的是粗陋的皮壳。至于粳粮,便是米粮。粳是稻的一种,原名「寂」,也就是颗粒较大的白米,是通常食用的籼米;另一种便是颗粒较小富有粘性的糯米。距今数千年前的印度恒河流域,农耕已经非常发达,且以稻米为主要的上膳。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一切粳粮,皮糩未除荡,

  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

  外虽似无用,内实不毁坏,

  除去皮糩已,乃为王者膳。

  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

  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来性,众生亦复然,

  开化令清净,速成无上道。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一切的稻米,当其尚未去除糠壳之时,连那些不识货的贫穷人都轻贱它,以为是应该丢弃的无用之物。从稻谷的外相看来虽似无用,稻壳内部的白米是不会坏的,一旦除去了皮壳之时,贵为王者的人也食用它。我见各类众生,被烦恼隐覆了佛性如来藏,便为演说除灭烦恼的正法,让大众得到佛一切智。就像我有如来之性,众生亦是跟我一样,开示化导使得烦恼清净,速疾成就无上的佛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语译

  此一譬喻,将烦恼喻作不净处,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喻作真金,将佛喻作具有天眼的人,告知众生早除烦恼速现佛性。

  语译如下:善良的男士们,再为大家说一个譬喻吧!例如有一大包真金,多年之前被一位富人不小心失落在不净的粪坑里,就被粪便等不净之物隐没起来看不见了,不论经历多少年代,在不净中的真金虽未变坏,却已无人知道有这样的事了。结果来了一位具有天眼通的人,告诉大家说:「在此不净的粪坑之中,有一包真金的宝物,你们取出来随意地花用吧!」

  也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们唷!我说的不净处,是譬喻众生心中的无量烦恼;我所说的真金宝物,是譬喻众生身中的如来之藏;我所说的有天眼通的人,是譬喻如来出世为众生说法。如来因此要为大众普遍演说正法,令一切众生都能除灭心中的烦恼,成就正等正觉,普施佛法而作佛事。

  注释

  不净处 从经律中所见的不净处及不净物,范围相当广泛,凡是被生活中视为不洁的,都名为不净,主要是指大小便坑、垃圾堆、弃尸场等,均为不净处。人的身体各种秽垢、各种器官、各种内脏,各种分泌物,包括体垢、牙垢、汗液、唾液、泪水、精液、月经、脓血、皮、肉、骨、髓、筋、脉、毛、发、齿、爪、肝、胆、肠、胃、心、肺、脾、肾等,所谓三十六物,都是不净的。也就是说,凡是人体,以及由人类的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都是不净处及不净物。

  进一步说,人类是自然环境遭受污染的最大原因。古代的不净处及不净物范围虽广,远不及现代人类的科技文明对大自然的污染,已可说是躲无可躲,防不胜防。除了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废弃物污染之外,尚有医疗用品污…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制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