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P8

  ..续本文上一页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商品污染,使得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资源、各种物种资源,都已受到了污染。因此连带日常必需的果菜、谷类等食物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污染。

  古代的不净处与不净物,尚可转化为肥料及土壤,让人类循环使用,永续使用。如今受到科技化学废弃物、辐射废弃物等污染了的处所及物品,遗毒之深且巨,远非古代佛经中所称的不净处可比了!也因为如此,我们要积极推广四种环境保护运动,以免不净的状况持续地恶化下去。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如金在不净,隐没莫能见,

  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

  汝等若出之,洗涤令清净,

  随意而受用,亲属悉蒙庆。

  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

  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

  随应而说法,令办一切事,

  佛性烦恼覆,速除令清净。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堆真金被隐没于不净之处,一般人都无法看见,来了一位有天眼的人,便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大家:你们如果取出真金,只要经过清洗干净,就可随意受用真金的财富,而且也能让诸亲友受惠庆幸。

  善逝的如来佛眼也是如此,观察一切众生之类,虽处于烦恼淤泥之中,如来藏的佛性永远不坏。随应众生的根器而说正法,令使大家都能成办一切智的佛事,去除覆蔽了佛性的烦恼,快速地使得它毕竟清净。

  注释

  善逝 梵名须伽陀(Sugata),又译为好去,是如来的十种尊号之一,排名第五,是跟如来一名对称的。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此娑婆世界,善逝是如实去至生死的彼岸,从生死海中退没。以此二名,形容佛是来往自在,生死涅槃,都是一样的,称为无住涅槃,即是如来如去、如如不动。

  七、贫家宝藏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此法。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你们说一则譬喻,例如在一户贫穷人家,有一个宝藏,藏有大批的珍宝,可惜已经无人知道。那个宝藏,既不自知是宝藏,也无人传说有宝藏,那户贫穷人家,便不可能开发此一珍宝之藏。一切众生,也就像那个贫穷人家一样,不知本来具足佛的知见,以及十力四无所畏等的大法宝藏,就在众生身内。由于不闻不知,以致一味地耽着于五欲的烦恼之惑,轮转于生死之海,受苦无量。

  由于这样,才有诸佛出兴世间,为众生说法,劝勉众生打开自己身内的如来法藏;使彼众生,闻即信受,净一切智,亦皆普为一切众生,开启如来之藏,具足无碍辩才,成为伟大的施主。

  就是这样的,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照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法藏,因此要为你们诸位菩萨,宣说此法。

  注释

  力无所畏 佛的力用有十种,称为十力;佛的化他之心,无畏无惧,共有四种,名为四无畏,亦名四无所畏。已登无功用菩萨位的大菩萨,也有力无所畏,只是不及佛的圆满。

  十力的内容是:1.知觉处(道理)非处(非道理)智力,是对一切物的如实知觉。2.知三世业报智力,是对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如实觉知。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是对各种禅定、八解脱、三三昧等的如实觉知。4.知诸根胜劣智力,是对一切众的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的时节因缘,都能如实觉知。5.知种种解智力,是对一切众生的种种知解,都能如实知觉。6.知种种界智力,是对世间众生的种种境界不同而能如实普知。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是对世间一切众生,各各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法门的因行,而至人间、天上及涅槃解脱等有漏、无漏的果报,都能如实普知。8.知天眼无碍智力,是能以天眼,如实观知,一切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9.知宿命无漏智力,能以宿命智,对一切众生过去生死以及无漏的涅槃功德,如实觉知。10.知永断习气智力,是对自己的一切妄惑余气,能使之永断不生,如实觉知。十力详细的说明可见《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俱舍论》卷二十九。

  四无所畏,有佛及菩萨不同的两种。如来的四无所畏见于《大智度论》卷四

  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七:1.一切智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言「我为一切智人」,无有怖畏之心。2.漏尽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言「我断尽一切烦恼」,无怖畏之心。3.说障道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而说「障害佛道之法」是什么,无怖畏之心。4.说尽苦道无所畏,是指如来于大众之中,作狮子吼,宣说「尽苦之道」是什么,心无怖畏。

  菩萨的四种无畏,见于《大智度论》卷五: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由此可知,不论是佛是菩萨,四无所畏都是指说法无畏。因此而有中国古人主张,未得神通,不宜说法。这是过份强调佛菩萨的果位功德所致,查考历代善知识而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的,尤其是中印各宗各派的大宗师们,极少有人是以神通力观察听众根性之后才说法的。何况《法华经》也特别强调为他人说法的功德。

  五欲 有两类:1.是指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能使人生起贪爱欲取之心,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对五尘境产生贪着的烦恼之心,故名五欲,又名五妙欲,通欲界、色界。2.是指财物欲、男女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仅于三界中的欲界有之。凡是想要而非必须的需要,都属于心理的贪欲,是占有的贪得无餍,名为五欲。

  修道之人,同样也有五根对五尘境,同样也不能不拥有最起码的资生衣物医药,也会需要最简单的饮食及适量的睡眠,除了可以修梵行而离男女性的交接,也可能有实至名归的名声。只要不以染着心贪求多求,不是占有,不是名不副实的虚荣,便是少欲知足,便能知足常乐。否则便如《大智度论》卷十七所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了。

  大施主 是指究竟佛果位的如来。施的梵语是檀那(dāna),是慈悲的表现,对众生有大慈悲,即是因为行大布施。佛的果德,是悲智两足,智足为大智的究竟觉者,悲足为大悲的大施主。布施是六度之中最容易做的,若能乐于布施,不仅增长慈悲心,也能增长智慧,更能增长尊重、恭敬、感恩之心。只要愿行布施,此人即能精进、节俭、知惭愧、少欲知足、少烦少恼、增长智慧。所以真有智慧之人,必定会多行布施,为行布施,必定精进增长其所拥有,必定是少欲知足、离苦得乐的智者。

  如来处处鼓励布施行,富有者当布施,贫穷者亦当布施,有势力有智慧者当行布施,少力少智者亦当布施。中国的老子也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有伟大的人格,无不是从奉献自己的所有以成就他人的福利而来。因此,布施波罗蜜,列为六度万行菩萨道的首要项目。

  《成唯识论》卷九云:「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布施,不论无财有财、少财多财,均应布施。释迦世尊时代,贫者如乞丐女以一灯供佛,也为佛所赞叹;大富长者男及大富长者女,以整座的园林精舍供养,也受佛陀赞叹,均有大功德。无畏施是施与众生脱离恐怖畏惧,也就是能为众生所依怙,这就不是普通少财少智少力者所能做的布施,例如《法华经‧普门品》的观世音菩萨,被称为施无畏者,因为菩萨能作众生依怙,有求必应,恰到好处。

  法布施则是诸佛菩萨乃至学佛的正信四众弟子,都能多多少少将各人所知的佛法,向他人说。例如《法华经》的〈法师品〉及〈法师功德品〉以及本经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及书写佛经分赠他人,均有无量功德。法布施,主要是将佛法的正知见以及正确的修行方法,具体的说是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摄等解脱道及菩萨道乃至成佛之道的因行,告知众生,信受奉行,便能去除无量烦恼,开启如来宝藏。佛能具足三种布施,所以是大施主;《金刚经》说佛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所以是大布施。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

  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

  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道,

  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

  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

  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

  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有一户贫穷人家,屋内有一个珍宝库藏,主人既然不知不见,宝藏又不能自己宣说。贫人长年抱穷而愚昧无知,又没有谁来向他说破,其实是有着自家宝藏竟然不知,因此经常在贫苦中生活。

  如来以佛眼观见众生,虽然流转在五道之中生生死死,大宝佛藏就在自己的身内,常住常在常不变易。由于如此观察之后,便为众生宣说如来藏的正法,令使众生得一切智获大宝藏,既使自成大富也能广利众生。

  若有信我所说的正法,一切众生都拥有现成的宝藏,信后就能勤修一切方便行,疾成无上菩提道。

  注释

  五道 又译为五趣,是指三界二十五有的五类众生:天、人、傍生、鬼、地狱。有的经中,分为六类,称为六道,即是以上的五道,加一类阿修罗道,由于阿修罗享天福而无天德,故可归类为鬼道,若具天德则称为天(deva)。有关五道众生的各各分际,详细的叙述资料,可参阅《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起世因本经》。

  八、庵罗果种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制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