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染、農業汙染、工業汙染、商品汙染,使得水資源、土壤資源、空氣資源、各種物種資源,都已受到了汙染。因此連帶日常必需的果菜、谷類等食物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汙染。
古代的不淨處與不淨物,尚可轉化爲肥料及土壤,讓人類循環使用,永續使用。如今受到科技化學廢棄物、輻射廢棄物等汙染了的處所及物品,遺毒之深且巨,遠非古代佛經中所稱的不淨處可比了!也因爲如此,我們要積極推廣四種環境保護運動,以免不淨的狀況持續地惡化下去。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即以告衆人。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
隨意而受用,親屬悉蒙慶。
善逝眼如是,觀諸衆生類,
煩惱淤泥中,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速除令清淨。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
譬如有一堆真金被隱沒于不淨之處,一般人都無法看見,來了一位有天眼的人,便將這個消息告知了大家:你們如果取出真金,只要經過清洗幹淨,就可隨意受用真金的財富,而且也能讓諸親友受惠慶幸。
善逝的如來佛眼也是如此,觀察一切衆生之類,雖處于煩惱淤泥之中,如來藏的佛性永遠不壞。隨應衆生的根器而說正法,令使大家都能成辦一切智的佛事,去除覆蔽了佛性的煩惱,快速地使得它畢竟清淨。
注釋
善逝 梵名須伽陀(Sugata),又譯爲好去,是如來的十種尊號之一,排名第五,是跟如來一名對稱的。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此娑婆世界,善逝是如實去至生死的彼岸,從生死海中退沒。以此二名,形容佛是來往自在,生死涅槃,都是一樣的,稱爲無住涅槃,即是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七、貧家寶藏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爲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爲衆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爲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有如來藏,故爲諸菩薩而說此法。
語譯
善良的男士們唷!再爲你們說一則譬喻,例如在一戶貧窮人家,有一個寶藏,藏有大批的珍寶,可惜已經無人知道。那個寶藏,既不自知是寶藏,也無人傳說有寶藏,那戶貧窮人家,便不可能開發此一珍寶之藏。一切衆生,也就像那個貧窮人家一樣,不知本來具足佛的知見,以及十力四無所畏等的大法寶藏,就在衆生身內。由于不聞不知,以致一味地耽著于五欲的煩惱之惑,輪轉于生死之海,受苦無量。
由于這樣,才有諸佛出興世間,爲衆生說法,勸勉衆生打開自己身內的如來法藏;使彼衆生,聞即信受,淨一切智,亦皆普爲一切衆生,開啓如來之藏,具足無礙辯才,成爲偉大的施主。
就是這樣的,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照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法藏,因此要爲你們諸位菩薩,宣說此法。
注釋
力無所畏 佛的力用有十種,稱爲十力;佛的化他之心,無畏無懼,共有四種,名爲四無畏,亦名四無所畏。已登無功用菩薩位的大菩薩,也有力無所畏,只是不及佛的圓滿。
十力的內容是:1.知覺處(道理)非處(非道理)智力,是對一切物的如實知覺。2.知叁世業報智力,是對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如實覺知。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是對各種禅定、八解脫、叁叁昧等的如實覺知。4.知諸根勝劣智力,是對一切衆的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的時節因緣,都能如實覺知。5.知種種解智力,是對一切衆生的種種知解,都能如實知覺。6.知種種界智力,是對世間衆生的種種境界不同而能如實普知。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是對世間一切衆生,各各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法門的因行,而至人間、天上及涅槃解脫等有漏、無漏的果報,都能如實普知。8.知天眼無礙智力,是能以天眼,如實觀知,一切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9.知宿命無漏智力,能以宿命智,對一切衆生過去生死以及無漏的涅槃功德,如實覺知。10.知永斷習氣智力,是對自己的一切妄惑余氣,能使之永斷不生,如實覺知。十力詳細的說明可見《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二十九。
四無所畏,有佛及菩薩不同的兩種。如來的四無所畏見于《大智度論》卷四
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七:1.一切智無所畏,是指如來于大衆之中,作獅子吼,而言「我爲一切智人」,無有怖畏之心。2.漏盡無所畏,是指如來于大衆之中,作獅子吼,而言「我斷盡一切煩惱」,無怖畏之心。3.說障道無所畏,是指如來于大衆之中,作獅子吼,而說「障害佛道之法」是什麼,無怖畏之心。4.說盡苦道無所畏,是指如來于大衆之中,作獅子吼,宣說「盡苦之道」是什麼,心無怖畏。
菩薩的四種無畏,見于《大智度論》卷五:1.總持不忘說法無畏,2.盡知法藥及知衆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3.善能問答說法無畏,4.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由此可知,不論是佛是菩薩,四無所畏都是指說法無畏。因此而有中國古人主張,未得神通,不宜說法。這是過份強調佛菩薩的果位功德所致,查考曆代善知識而被尊稱爲叁藏法師的,尤其是中印各宗各派的大宗師們,極少有人是以神通力觀察聽衆根性之後才說法的。何況《法華經》也特別強調爲他人說法的功德。
五欲 有兩類:1.是指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能使人生起貪愛欲取之心,是通過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對五塵境産生貪著的煩惱之心,故名五欲,又名五妙欲,通欲界、色界。2.是指財物欲、男女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僅于叁界中的欲界有之。凡是想要而非必須的需要,都屬于心理的貪欲,是占有的貪得無餍,名爲五欲。
修道之人,同樣也有五根對五塵境,同樣也不能不擁有最起碼的資生衣物醫藥,也會需要最簡單的飲食及適量的睡眠,除了可以修梵行而離男女性的交接,也可能有實至名歸的名聲。只要不以染著心貪求多求,不是占有,不是名不副實的虛榮,便是少欲知足,便能知足常樂。否則便如《大智度論》卷十七所說:「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了。
大施主 是指究竟佛果位的如來。施的梵語是檀那(dāna),是慈悲的表現,對衆生有大慈悲,即是因爲行大布施。佛的果德,是悲智兩足,智足爲大智的究竟覺者,悲足爲大悲的大施主。布施是六度之中最容易做的,若能樂于布施,不僅增長慈悲心,也能增長智慧,更能增長尊重、恭敬、感恩之心。只要願行布施,此人即能精進、節儉、知慚愧、少欲知足、少煩少惱、增長智慧。所以真有智慧之人,必定會多行布施,爲行布施,必定精進增長其所擁有,必定是少欲知足、離苦得樂的智者。
如來處處鼓勵布施行,富有者當布施,貧窮者亦當布施,有勢力有智慧者當行布施,少力少智者亦當布施。中國的老子也說「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所有偉大的人格,無不是從奉獻自己的所有以成就他人的福利而來。因此,布施波羅蜜,列爲六度萬行菩薩道的首要項目。
《成唯識論》卷九雲:「施有叁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布施,不論無財有財、少財多財,均應布施。釋迦世尊時代,貧者如乞丐女以一燈供佛,也爲佛所贊歎;大富長者男及大富長者女,以整座的園林精舍供養,也受佛陀贊歎,均有大功德。無畏施是施與衆生脫離恐怖畏懼,也就是能爲衆生所依怙,這就不是普通少財少智少力者所能做的布施,例如《法華經‧普門品》的觀世音菩薩,被稱爲施無畏者,因爲菩薩能作衆生依怙,有求必應,恰到好處。
法布施則是諸佛菩薩乃至學佛的正信四衆弟子,都能多多少少將各人所知的佛法,向他人說。例如《法華經》的〈法師品〉及〈法師功德品〉以及本經所說的,受、持、讀、誦、爲他人說,及書寫佛經分贈他人,均有無量功德。法布施,主要是將佛法的正知見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具體的說是四聖谛、八正道、叁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攝等解脫道及菩薩道乃至成佛之道的因行,告知衆生,信受奉行,便能去除無量煩惱,開啓如來寶藏。佛能具足叁種布施,所以是大施主;《金剛經》說佛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所以是大布施。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衆生,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而爲衆生說,
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疾成無上道。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
譬如有一戶貧窮人家,屋內有一個珍寶庫藏,主人既然不知不見,寶藏又不能自己宣說。貧人長年抱窮而愚昧無知,又沒有誰來向他說破,其實是有著自家寶藏竟然不知,因此經常在貧苦中生活。
如來以佛眼觀見衆生,雖然流轉在五道之中生生死死,大寶佛藏就在自己的身內,常住常在常不變易。由于如此觀察之後,便爲衆生宣說如來藏的正法,令使衆生得一切智獲大寶藏,既使自成大富也能廣利衆生。
若有信我所說的正法,一切衆生都擁有現成的寶藏,信後就能勤修一切方便行,疾成無上菩提道。
注釋
五道 又譯爲五趣,是指叁界二十五有的五類衆生:天、人、傍生、鬼、地獄。有的經中,分爲六類,稱爲六道,即是以上的五道,加一類阿修羅道,由于阿修羅享天福而無天德,故可歸類爲鬼道,若具天德則稱爲天(deva)。有關五道衆生的各各分際,詳細的敘述資料,可參閱《長阿含經》第四分的《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起世因本經》。
八、庵羅果種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