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果,內(種)實不壞,種之于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于核內。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爲如來、應供、等正覺。善男子!如來如是觀衆生已,爲菩薩摩诃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
語譯
善良的男士們唷!再爲你們說一個譬喻吧!例如庵羅樹的果實,內裏的種子不會毀壞,種在土地中,便成大樹之王。就是這樣,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如來以佛眼觀知一切衆生,都有如來寶藏,被掩沒在無明煩惱殼內,猶如庵羅樹的果種,藏在果核之內一樣
善良的男士們唷!這個如來藏是怎樣的呢?那是清涼而無熱惱的,那是大智慧的聚集,那是勝妙寂靜的泥洹(涅槃),被名爲如來、應供、等正覺的佛。
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如來對衆生做了如此的觀察之後,爲使諸位大菩薩淨佛一切智故,顯露了這個道理。
注釋
庵羅 梵名āmala,是樹名,異譯爲庵婆羅、庵沒羅、庵摩羅,另名阿末羅āmalaka是果名,又有譯爲庵摩洛迦、庵摩勒。《維摩诘經‧佛國品》羅什叁藏注雲:「庵羅樹,其果似桃非桃也。」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八雲:「阿摩勒果,正言庵摩羅果,其葉似小棗,果如胡桃,味酸而且甜,可入藥分也。」但在《梵語雜名》一書中指出,阿末羅果與庵沒羅果是不同的,阿末羅果是圓形直徑一寸大小藥用果,庵沒羅果則是橢圓形大如梨子的食用果。此處經文中的庵羅果,應系如梨子大小的食用果,佛經中有以「如觀掌中庵沒羅果」形容看得清晰、一目了然,可知此種果實的體積是相當大的。
庵羅樹身高大,屬于喬木科,故被譽爲樹中之王。因爲此樹開花多而成果少,所以《大智度論》卷四有引以爲喻的偈語雲:「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華,叁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因爲菩薩初發大菩提心容易,人數也多,在長遠修行途中,退心者也多,成佛者甚少;魚子生産時多,能成爲魚及大魚者也少;庵羅樹開的花很多,結成果者很少。可知此樹結果,因爲碩大,所以産量少,在佛經中看來,乃是一種上乘的珍果。例如在《阿育王傳》卷叁的「半庵羅果因緣」,是敘述阿育王晚年,因爲老病而被太子及外道群臣軟禁起來,不讓他再有自由將財物布施給當時的一座大道場雞頭摩寺,最後僅僅得到半只庵羅果,也遣侍臣送去布施該寺的僧衆。可知這種果實,既有名,也很貴。
從經律中所見,在釋迦世尊住世時代,有幾座名園,提供佛陀作弘化安衆的大道場,稱爲僧園,名爲僧伽藍摩(saṃghārāma),名爲精舍,例如舍衛國的祇園精舍,王舍城的竹園精舍,毗耶離國則有一座庵羅樹園,是庵羅樹女所奉獻的,《維摩結經‧佛國品》也有:「佛在毗耶離國庵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的記載,是由一位庵羅樹女布施給佛的。注疏家嘉祥吉藏,將之譯作「捺女園」。這座僧園,在佛陀時代,跟祇園、竹園居于同等地位的叁大名藍之一,如果庵羅是普通水果,就不致于如此有名了。
庵羅果應是水果而非堅果,因在本經這段經文中有「在于核內」之句,例如桃、李、杏、棗等,都是水果,並皆有核,核中有仁。近代有學者研究猜測,庵羅果就是現在通稱的芒果,將原音amara,流傳下來,去了頭尾,便成了芒果,也是珍果,也有果核。唯芒果的樹身不是高大到能稱爲樹王,産量也不能算是稀少,倒是也開小花結大果。庵羅果是不是芒果,恐還無法論定。
泥洹 梵文涅槃的異譯,是寂滅義,是不生不滅義。從原始佛教所講四聖谛中的「滅谛」、叁法印中所謂的「涅槃寂靜」、阿羅漢的「不受後有」、〈雪山偈〉中的「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涅槃經》的佛性、般若、法身、解脫,到諸大乘經中的法界、真如、如來藏,都是指的同一樣東西,那就是無我的智慧、緣起的空性。不過在如來藏系統的經典中,爲了不使一般人落于無因無果的斷滅空見,所以不欲明說空性的智慧,要說是一切智、大智慧,要說泥洹就是佛的異稱,就是名爲如來、應供、正等覺的佛。
如來藏系經典,是把因中的佛性,視爲即是果上的如來,不是由于修行而造作了如來,所以將因中的如來藏與果上具足十種尊號的如來,畫上了等號,以使衆生起信,從此修行,除煩惱而顯佛身。原始的佛法,不說佛性如來藏,但能依諸道品,如法修行,便可離生死的叁界而入不生不死的涅槃,那便是知苦果、斷苦集、修滅苦之道、證苦滅的涅槃。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庵羅果,內實不毀壞,
種之于大地,必成大樹王。
如來無漏眼,觀一切衆生,
身內如來藏,如花果中實。
無明覆佛藏,汝等應信知,
叁昧智具足,一切無能壞。
是故我說法,開彼如來藏,
疾成無上道,如果成樹王。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
譬如庵羅樹的果子一樣,果肉果核之內的果種是不會壞的,一旦種之于大地的土中,便會生長成爲巨大的樹王。以如來的無漏智慧之眼,觀見一切大地衆生,身內本具有如來之藏,就像花果核內的種子一樣。
只是由于無名煩惱覆蓋佛藏,你們應當相信了知,一切的叁昧與智慧具足,一切的外力都無能破壞。是故我如來要宣說正法,開啓衆生的如來之藏,使衆生快速地成就佛道,就像培植庵羅果種成爲巨大的樹王。
注釋
無漏 梵語anāsravaḥ,是有漏āsrava的否定語。漏是煩惱的異名,叁界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識,緣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産生的煩惱不絕,猶如屋頂破了洞,在連綿不斷的雨季中,漏水不停,十分困擾;又如儲水的容器,底部有破洞或破縫,任你整日注進多少功德善法之水,總是隨注隨漏,不僅功德不能圓滿,而又使你困擾不已。所以稱生死叁界爲有漏界,名爲叁漏;一切以自我執著爲動因的煩惱法,都是有漏法,包括十不善法及人天果報,都是有漏法。
與漏法的煩惱相對者,是出生死法,是解脫法,是菩薩法,是佛法,便是無漏法。例如四聖谛中的道谛,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即是八正道、叁十七道品,乃至包括菩薩行的六度與四攝,無量無我的悲智大行,難行能行,都是無漏法。如來藏經典,多強調果德的無漏寶藏,少說因行的無漏法門,目的是爲引發衆生向往成佛的信心,然後鼓勵衆生從事開發如來寶藏的實修工作。
與無漏法類似的另一個名詞是「無爲」,梵文asaṃskṛta,因緣造作而成的事相稱爲有爲,不假因緣造作的,本來現成的真理,稱爲無爲。也就是《無量壽經》卷上所說的「無爲泥洹之道」。小乘聖典立叁種無爲法,如《俱舍論》卷一:1.擇滅無爲,2.非擇滅無爲,3.虛空無爲(不是太虛空,乃是如實的無礙空)。大乘的《成唯識論》卷二立六種無爲法:1.虛空無爲,2.擇滅無爲,3.非擇滅無爲,4.不動無爲,5.想受滅無爲,6.真如無爲。這都是論師們對于泥洹(涅槃)的說明。
由此可知,無漏法是涵蓋解脫道、菩薩道、佛道的因行諸道品,以及除一切煩惱成一切聖果的福慧莊嚴;無爲法即是果德的異名。
九、弊物裹金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詣他國,經由險路,懼遭劫奪,裹以弊物,令無識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終;于是金像,棄捐曠野,行人踐蹈,鹹謂不淨。得天眼者,見弊物中,有真金像,即爲出之,一切禮敬。如是善男子!我見衆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俨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複化導一切世間。
語譯
善良的男士們唷!再爲大家說一則譬喻吧!例如有一個要遠行的人,攜帶著真金所造的一尊聖像,前往其他國家,必須經過一程盜賊橫行的危險地區,恐懼會遇上了遭到劫奪,便將金像用破爛骯髒的廢棄物包裹起來,使得他人無從辨識那是金像。結果這個旅人竟在途中死了,那尊金像,也被抛棄在曠野的地上,路人經過便踩踢踐踏,大家都以爲那是不幹淨的廢棄物。遇到一位已有天眼通的人,便見在此廢棄物的包裹之中,有一座真金的聖像,打開之後,一切人見了,都會來禮敬供養。
就是這樣的,善良的男士們唷!我釋迦牟尼佛見到一切衆生,由于被種種煩惱纏裹,在漫漫的無明長夜之中,流轉于生死五趣之間,已經無量時劫,竟不知都有如來妙寶之藏在衆生身內,本來就這麼清淨無染,跟我釋迦如來一模一樣。因此,我佛如來,要爲衆生說法,使一切衆生斷除煩惱,清淨如來智慧,然後也像諸佛一樣,用佛法化導一切世間的衆生成佛。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人持金像,行詣于他國,
裹以弊穢物,棄之在曠野。
天眼者見之,即以告衆人,
去穢現真像,一切大歡喜。
我天眼亦然,觀彼衆生類,
惡業煩惱纏,生死備衆苦。
又見彼衆生,無明塵垢中,
如來性不動,無能毀壞者。
佛既見如是,爲諸菩薩說,
煩惱衆惡業,覆弊最勝身。
當勤淨除斷,顯出如來智,
天人龍鬼神,一切所歸仰。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譬如有人攜帶著一尊金像遠行,要到其他國家,便用骯髒的廢物包裹,結果被遺棄在曠野的地上。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了,便告知大家,除去廢棄物現出了真金像,一切大衆見了皆大歡喜。
我佛如來的天眼也是一樣,觀見一切衆生之類,久被惡業煩惱所纏,在生死之中備受許多痛苦;又見一切衆生,在無明煩惱的塵垢之中,如來的佛性永遠未曾變動,沒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毀壞;佛既見到這樣的事實,便爲你們諸位菩薩演說:煩惱的種種惡業,覆蔽了如來的最勝之身。
應當勤奮地淨斷煩惱,顯出如來的智慧,就能受到天、人、鬼、神,一切衆生的歸依敬仰。
一、貧賤醜女懷輪王喻
複…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