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P9

  ..续本文上一页罗果,内(种)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你们说一个譬喻吧!例如庵罗树的果实,内里的种子不会毁坏,种在土地中,便成大树之王。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如来以佛眼观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宝藏,被掩没在无明烦恼壳内,犹如庵罗树的果种,藏在果核之内一样

  善良的男士们唷!这个如来藏是怎样的呢?那是清凉而无热恼的,那是大智慧的聚集,那是胜妙寂静的泥洹(涅槃),被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佛。

  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如来对众生做了如此的观察之后,为使诸位大菩萨净佛一切智故,显露了这个道理。

  注释

  庵罗 梵名āmala,是树名,异译为庵婆罗、庵没罗、庵摩罗,另名阿末罗āmalaka是果名,又有译为庵摩洛迦、庵摩勒。《维摩诘经‧佛国品》罗什三藏注云:「庵罗树,其果似桃非桃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云:「阿摩勒果,正言庵摩罗果,其叶似小枣,果如胡桃,味酸而且甜,可入药分也。」但在《梵语杂名》一书中指出,阿末罗果与庵没罗果是不同的,阿末罗果是圆形直径一寸大小药用果,庵没罗果则是椭圆形大如梨子的食用果。此处经文中的庵罗果,应系如梨子大小的食用果,佛经中有以「如观掌中庵没罗果」形容看得清晰、一目了然,可知此种果实的体积是相当大的。

  庵罗树身高大,属于乔木科,故被誉为树中之王。因为此树开花多而成果少,所以《大智度论》卷四有引以为喻的偈语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因为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容易,人数也多,在长远修行途中,退心者也多,成佛者甚少;鱼子生产时多,能成为鱼及大鱼者也少;庵罗树开的花很多,结成果者很少。可知此树结果,因为硕大,所以产量少,在佛经中看来,乃是一种上乘的珍果。例如在《阿育王传》卷三的「半庵罗果因缘」,是叙述阿育王晚年,因为老病而被太子及外道群臣软禁起来,不让他再有自由将财物布施给当时的一座大道场鸡头摩寺,最后仅仅得到半只庵罗果,也遣侍臣送去布施该寺的僧众。可知这种果实,既有名,也很贵。

  从经律中所见,在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有几座名园,提供佛陀作弘化安众的大道场,称为僧园,名为僧伽蓝摩(saṃghārāma),名为精舍,例如舍卫国的祇园精舍,王舍城的竹园精舍,毗耶离国则有一座庵罗树园,是庵罗树女所奉献的,《维摩结经‧佛国品》也有:「佛在毗耶离国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的记载,是由一位庵罗树女布施给佛的。注疏家嘉祥吉藏,将之译作「捺女园」。这座僧园,在佛陀时代,跟祇园、竹园居于同等地位的三大名蓝之一,如果庵罗是普通水果,就不致于如此有名了。

  庵罗果应是水果而非坚果,因在本经这段经文中有「在于核内」之句,例如桃、李、杏、枣等,都是水果,并皆有核,核中有仁。近代有学者研究猜测,庵罗果就是现在通称的芒果,将原音amara,流传下来,去了头尾,便成了芒果,也是珍果,也有果核。唯芒果的树身不是高大到能称为树王,产量也不能算是稀少,倒是也开小花结大果。庵罗果是不是芒果,恐还无法论定。

  泥洹 梵文涅槃的异译,是寂灭义,是不生不灭义。从原始佛教所讲四圣谛中的「灭谛」、三法印中所谓的「涅槃寂静」、阿罗汉的「不受后有」、〈雪山偈〉中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涅槃经》的佛性、般若、法身、解脱,到诸大乘经中的法界、真如、如来藏,都是指的同一样东西,那就是无我的智慧、缘起的空性。不过在如来藏系统的经典中,为了不使一般人落于无因无果的断灭空见,所以不欲明说空性的智慧,要说是一切智、大智慧,要说泥洹就是佛的异称,就是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的佛。

  如来藏系经典,是把因中的佛性,视为即是果上的如来,不是由于修行而造作了如来,所以将因中的如来藏与果上具足十种尊号的如来,画上了等号,以使众生起信,从此修行,除烦恼而显佛身。原始的佛法,不说佛性如来藏,但能依诸道品,如法修行,便可离生死的三界而入不生不死的涅槃,那便是知苦果、断苦集、修灭苦之道、证苦灭的涅槃。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

  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

  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

  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

  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

  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

  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

  譬如庵罗树的果子一样,果肉果核之内的果种是不会坏的,一旦种之于大地的土中,便会生长成为巨大的树王。以如来的无漏智慧之眼,观见一切大地众生,身内本具有如来之藏,就像花果核内的种子一样。

  只是由于无名烦恼覆盖佛藏,你们应当相信了知,一切的三昧与智慧具足,一切的外力都无能破坏。是故我如来要宣说正法,开启众生的如来之藏,使众生快速地成就佛道,就像培植庵罗果种成为巨大的树王。

  注释

  无漏 梵语anāsravaḥ,是有漏āsrava的否定语。漏是烦恼的异名,三界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烦恼不绝,犹如屋顶破了洞,在连绵不断的雨季中,漏水不停,十分困扰;又如储水的容器,底部有破洞或破缝,任你整日注进多少功德善法之水,总是随注随漏,不仅功德不能圆满,而又使你困扰不已。所以称生死三界为有漏界,名为三漏;一切以自我执着为动因的烦恼法,都是有漏法,包括十不善法及人天果报,都是有漏法。

  与漏法的烦恼相对者,是出生死法,是解脱法,是菩萨法,是佛法,便是无漏法。例如四圣谛中的道谛,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乃至包括菩萨行的六度与四摄,无量无我的悲智大行,难行能行,都是无漏法。如来藏经典,多强调果德的无漏宝藏,少说因行的无漏法门,目的是为引发众生向往成佛的信心,然后鼓励众生从事开发如来宝藏的实修工作。

  与无漏法类似的另一个名词是「无为」,梵文asaṃskṛta,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相称为有为,不假因缘造作的,本来现成的真理,称为无为。也就是《无量寿经》卷上所说的「无为泥洹之道」。小乘圣典立三种无为法,如《俱舍论》卷一:1.择灭无为,2.非择灭无为,3.虚空无为(不是太虚空,乃是如实的无碍空)。大乘的《成唯识论》卷二立六种无为法: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这都是论师们对于泥洹(涅槃)的说明。

  由此可知,无漏法是涵盖解脱道、菩萨道、佛道的因行诸道品,以及除一切烦恼成一切圣果的福慧庄严;无为法即是果德的异名。

  九、弊物裹金喻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国,经由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蹈,咸谓不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切礼敬。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

  语译

  善良的男士们唷!再为大家说一则譬喻吧!例如有一个要远行的人,携带着真金所造的一尊圣像,前往其他国家,必须经过一程盗贼横行的危险地区,恐惧会遇上了遭到劫夺,便将金像用破烂骯脏的废弃物包裹起来,使得他人无从辨识那是金像。结果这个旅人竟在途中死了,那尊金像,也被抛弃在旷野的地上,路人经过便踩踢践踏,大家都以为那是不干净的废弃物。遇到一位已有天眼通的人,便见在此废弃物的包裹之中,有一座真金的圣像,打开之后,一切人见了,都会来礼敬供养。

  就是这样的,善良的男士们唷!我释迦牟尼佛见到一切众生,由于被种种烦恼缠裹,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之中,流转于生死五趣之间,已经无量时劫,竟不知都有如来妙宝之藏在众生身内,本来就这么清净无染,跟我释迦如来一模一样。因此,我佛如来,要为众生说法,使一切众生断除烦恼,清净如来智慧,然后也像诸佛一样,用佛法化导一切世间的众生成佛。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人持金像,行诣于他国,

  裹以弊秽物,弃之在旷野。

  天眼者见之,即以告众人,

  去秽现真像,一切大欢喜。

  我天眼亦然,观彼众生类,

  恶业烦恼缠,生死备众苦。

  又见彼众生,无明尘垢中,

  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

  佛既见如是,为诸菩萨说,

  烦恼众恶业,覆弊最胜身。

  当勤净除断,显出如来智,

  天人龙鬼神,一切所归仰。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再以偈颂复述如下:譬如有人携带着一尊金像远行,要到其他国家,便用骯脏的废物包裹,结果被遗弃在旷野的地上。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了,便告知大家,除去废弃物现出了真金像,一切大众见了皆大欢喜。

  我佛如来的天眼也是一样,观见一切众生之类,久被恶业烦恼所缠,在生死之中备受许多痛苦;又见一切众生,在无明烦恼的尘垢之中,如来的佛性永远未曾变动,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毁坏;佛既见到这样的事实,便为你们诸位菩萨演说:烦恼的种种恶业,覆蔽了如来的最胜之身。

  应当勤奋地净断烦恼,显出如来的智慧,就能受到天、人、鬼、神,一切众生的归依敬仰。

  一、贫贱丑女怀轮王喻

  复…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制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