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P7

  ..續本文上一頁就能確實見到,因此要以善巧方便,隨著衆生的根器,宣說成佛的正法,滅除衆生的煩惱,使得依教奉行佛陀正法的衆生,開啓佛的所知所見,然後也同我釋迦如來一樣,普爲世間一切衆生說法,做最上布施的佛事。

  注釋

  方便 梵文upāya,音譯漚和。這段經文,兩度用了方便一詞,一般而言,是指通權達變,稱爲權巧方便,或爲善巧方便。爲使衆生接受佛法,修學佛法,可用種種技巧、種種方式、種種因緣、種種工具、種種名相分別,諄諄善誘,都可名爲方便。《法華經‧方便品》有雲:「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即是以方便說法。至于諸法實相,則「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佛所證的真實法,是實相無相,離四句絕百非的不可思議境界,諸佛凡有說法,無非權巧方便,應病處方給藥,沒有定法,所以《法華經‧方便品》雲:「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因此,方便之義,可有兩層:第一義的真實法,無法可說,凡有所說盡是方便法,包括八萬四千法門。

  又在方便法中可分作難行道的智慧精進門,易行道的信願慈悲門,此于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有如此的看法:「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前者爲難行道,後者爲易行道。修六度萬行,曆無數劫成佛,是難行道的智慧精進門,修念佛功德,求生西方淨土,早得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是易行道。除了阿彌陀佛淨土的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法華經》主張的「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以及塑畫佛、歌呗佛功德、一花供佛像、散心一稱南無佛等,都已成就了佛道。如此種種,也都是無量方便法門中的易行道。

  「開佛知見」此一經句,也在《法華經‧方便品》見到:諸佛世尊出現世間,是爲「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接著還有「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依天臺智顗的《法華文句》卷四說:「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古來有注釋家以爲,獲得佛知見,有四個次第:菩薩于十住位,初斷一分無明,得少分佛知見,名之爲開佛知見;初地爲示佛知見,八地爲悟佛知見,十地之後至佛位,名爲入佛知見道。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譬如岩樹蜜,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衆生如來藏,猶如岩樹蜜,

  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我爲諸衆生,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大悲濟群生。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就像藏在岩壁樹洞之中的純蜜,被無量無數的蜂群圍繞守護著的那樣,若有技巧高明的人取蜜,首先是將那些蜜蜂驅除。一切衆生本具的如來藏,也像是岩壁樹洞的純蜜一樣,被無盡的煩惱結使塵垢勞累纏繞,就像樹中之蜜被無數的蜂群守護。

  因此我要爲一切衆生,方便演說佛陀的方等正法,使諸衆生滅除心中的煩惱之蜂,開發如來的智慧蜜藏。具足四種無礙智辯,演說不死的甘露佛法,普令衆生成等正覺,以大悲心慈濟衆生。

  注釋

  結使 結、使、塵勞,都是煩惱的異名。以煩惱爲因而結集生死果報,故名煩惱爲結。又以有煩惱的系縛,使衆生不得解脫,故名爲結。總之,結爲生死之因。斷叁結,便證聲聞的初果,名爲預流果,所謂叁結是:1.見結,爲我見,2.戒取結,爲持邪戒,3.疑結,爲疑正理。此叁結總名爲見惑。

  又有五結:1.貪結,貪著生死法之煩惱;2.恚結,對于違背己情而起忿怒之煩惱;3.慢結,恃己淩他之煩惱;4.嫉結,他盛榮之煩惱;5.悭結,悭惜財物之煩惱。

  另有五下分結、五上分結:1.「五下分結」,是叁界中的欲界結,包括貪欲結、瞋恚結、身見結、戒取見結、疑結;離此五結,便超脫欲界煩惱。2.「五上分結」,是色界及無色界結,包括色愛結,貪著色界禅定中之五妙欲;無色愛結,貪著無色界四空定之境界;掉結,色界及無色界衆生仍會心念掉動,退失禅定;

  慢結,色界及無色界衆生,尚有自恃而淩他之煩惱;無明結,色界及無色界衆生,仍有無明癡暗,所以未能解脫。

  通常,結、使二字都是連用的。使是一種譬喻,如世間奉法令監管罪犯的獄吏,名爲公使,讓罪犯系于牢獄,不得自由。煩惱亦然,纏縛衆生,不得解脫。一般而言,共有十種根本煩惱,名爲「十使」:1.貪欲,2.瞋恚,3.無明,又名愚癡,4.慢,5.疑,6.身見,又名我見,7.邊見,8.邪見,9.見取見,10.戒禁取見。此十項又名十根本煩惱、十大惑、十隨眠等。

  十使中的後五項,名爲五利使,身見至戒禁取見的五見,但迷四聖谛的理性而起,惑性銳利,屬于見思二惑(一名見修二惑)中的見惑,在見道位一時頓斷,故名見惑。十使中的前五項,名爲五鈍使,貪欲至慢的四種根本煩惱,于世間之事物起迷執之惑,疑使雖就四聖谛之真理起惑,以其猶豫不決的自性而言,仍屬于鈍使。此五鈍使,要在見道之後的修道位上逐漸分斷,故名思惑亦名修惑。

  甘露法 甘露的梵語是阿蜜哩多(Amṛta),是一種天酒、美露。《金光明經文句》卷四雲:「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如來說法,能令衆生,出生死海,得涅槃樂,故在《法華經‧普門品》有:「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的經句,《涅槃經》卷二也有:「如來甘露法雨」之句。可知甘露法的譬喻,即是佛法的異名。

  五、糠糩粳糧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爲可棄,除蕩既精,常爲禦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于諸世間,爲最正覺。

  語譯

  此一譬喻,將煩惱喻作稻米的皮殼,將衆生身中的如來藏喻作米去皮殼之後的白米。如來說法,就是爲向衆生指出這樣的事實。語譯如下:

  善良的男士們唷!給大家再說一個譬喻吧!例如粳糧,在尚未去除皮糩之時,對于愚癡貧窮而未見過如何去皮出米的人來說,便認爲那是應該丟棄而無用的東西;可是經過除皮去糠篩選幹淨之後,那經常是供給王者禦用的食物。

  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們唷!我以佛的智慧之眼,觀見一切衆生,都是由于煩惱的糠,覆蔽了各自身中的如來知見;所以用種種善巧方便,照著衆生不同的根性,爲他們演說佛法,令使衆生去除煩惱,清淨如來的一切智,于各各世界的人間成佛。

  注釋

  糠糩粳糧 糠糩是稻谷的皮殼,粳糧是去除皮殼之後的大白米。通常將稻谷的外殼稱爲粗糠,大白米的細皮,稱爲米稃,此處的糠,指的是粗陋的皮殼。至于粳糧,便是米糧。粳是稻的一種,原名「寂」,也就是顆粒較大的白米,是通常食用的籼米;另一種便是顆粒較小富有粘性的糯米。距今數千年前的印度恒河流域,農耕已經非常發達,且以稻米爲主要的上膳。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一切粳糧,皮糩未除蕩,

  貧者猶賤之,謂爲可棄物。

  外雖似無用,內實不毀壞,

  除去皮糩已,乃爲王者膳。

  我見衆生類,煩惱隱佛藏,

  爲說除滅法,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來性,衆生亦複然,

  開化令清淨,速成無上道。

  語譯

  當時的釋迦世尊,再以偈頌複述如下:

  譬如一切的稻米,當其尚未去除糠殼之時,連那些不識貨的貧窮人都輕賤它,以爲是應該丟棄的無用之物。從稻谷的外相看來雖似無用,稻殼內部的白米是不會壞的,一旦除去了皮殼之時,貴爲王者的人也食用它。我見各類衆生,被煩惱隱覆了佛性如來藏,便爲演說除滅煩惱的正法,讓大衆得到佛一切智。就像我有如來之性,衆生亦是跟我一樣,開示化導使得煩惱清淨,速疾成就無上的佛道。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曆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衆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爲說法,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語譯

  此一譬喻,將煩惱喻作不淨處,將衆生本具的如來藏喻作真金,將佛喻作具有天眼的人,告知衆生早除煩惱速現佛性。

  語譯如下:善良的男士們,再爲大家說一個譬喻吧!例如有一大包真金,多年之前被一位富人不小心失落在不淨的糞坑裏,就被糞便等不淨之物隱沒起來看不見了,不論經曆多少年代,在不淨中的真金雖未變壞,卻已無人知道有這樣的事了。結果來了一位具有天眼通的人,告訴大家說:「在此不淨的糞坑之中,有一包真金的寶物,你們取出來隨意地花用吧!」

  也就是如此,善良的男士們唷!我說的不淨處,是譬喻衆生心中的無量煩惱;我所說的真金寶物,是譬喻衆生身中的如來之藏;我所說的有天眼通的人,是譬喻如來出世爲衆生說法。如來因此要爲大衆普遍演說正法,令一切衆生都能除滅心中的煩惱,成就正等正覺,普施佛法而作佛事。

  注釋

  不淨處 從經律中所見的不淨處及不淨物,範圍相當廣泛,凡是被生活中視爲不潔的,都名爲不淨,主要是指大小便坑、垃圾堆、棄屍場等,均爲不淨處。人的身體各種穢垢、各種器官、各種內髒,各種分泌物,包括體垢、牙垢、汗液、唾液、淚水、精液、月經、膿血、皮、肉、骨、髓、筋、脈、毛、發、齒、爪、肝、膽、腸、胃、心、肺、脾、腎等,所謂叁十六物,都是不淨的。也就是說,凡是人體,以及由人類的生活造成的環境汙染,都是不淨處及不淨物。

  進一步說,人類是自然環境遭受汙染的最大原因。古代的不淨處及不淨物範圍雖廣,遠不及現代人類的科技文明對大自然的汙染,已可說是躲無可躲,防不勝防。除了日常生活中製造的廢棄物汙染之外,尚有醫療用品汙…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製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