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

  语译

  当时的释迦世尊,已知全体的菩萨摩诃萨们心中有疑,便对会中上首大菩萨之一的金刚慧菩萨示意说:「善男子唷!凡是对于佛法之中,有任何疑惑的问题,你都可以不必顾虑,尽管发问。」

  那时的金刚慧菩萨,得到佛的授意,同时也知道与会的菩萨大众,都有相同的疑念,便向世尊禀告说:「世尊啊!我们尚不明白,是什么因缘,佛以神力变现的无数莲花之中,一一都有化佛,上升虚空,形成了宝帐似地,把所有的世界全部覆盖了呢?又是什么因缘,莲花开放之后,立即又都枯萎败毁了呢?又是什么因缘,每一尊化佛,都放无数百千种光明呢?与会的大众,全体都见到了,并且都对这些无数化佛,合掌为礼,以表恭敬。」

  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语译:经中常以长行叙述及问答之后,就用偈颂,将长行的内容重复一遍,有时浓缩,有时增益,好让持诵者,便于记忆。此处的金刚慧菩萨,即以重颂,把他问过的话,向佛再诵一遍。至于金刚慧菩萨的来历,不易查考。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

  见佛百千亿,坐彼莲花藏。

  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

  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

  莲花忽萎变,莫不生恶餍;

  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

  我睹恒沙佛,及无量神变;

  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语译 这段偈颂的内容,与前面的长行无别,唯在用词方面有些不同。语译如下:

  我从往昔以来都未曾见过,像今天这样的如来神变;见到百千亿尊化身诸佛,各各坐在他们的莲花胎藏之中。升空之后各各放光无量无数,弥漫覆盖一切的诸佛国土;清净离垢的诸大导师,普遍庄严了一切世界。

  忽然之间莲花萎谢了,与会的菩萨大众莫不生起讨厌之心;今天究竟是由于什么因缘,释迦世尊化现了如此的神变?我虽已晋见过多如恒河沙数的诸佛,也亲见过诸佛的无量神变,就是未曾见到过今天这样的场面,愿求世尊为我们分别开演。

  注释

  莲花藏 梵文puṇḍarīka-garbha,就是莲胎,就是譬喻如来藏。众生尚未成佛之前的菩提种或佛种,名为如来藏,成佛之后的如来藏,名为大觉的佛陀。用莲花尚在含苞之时的莲花藏,形容众生的如来藏是被烦恼所淹没的阶段;一旦莲花开放,花叶衰萎,便现出莲台状的莲蓬,成熟的莲子也出现了,以此形容及譬喻众生的烦恼断尽,如来藏中万德庄严的如来,便光芒千万地遍满十方法界,那就是一尊一尊的诸佛,而非众生了。

  导师 引导人天进入佛法之门,趋向成佛之道者,称为导师。在阿含部及律部,所用导师一词,是指释迦牟尼世尊。大乘经中则以导师作为佛及菩萨的尊称,例如《法华经‧序品》云:「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导师是指释迦世尊。《法华经‧涌出品》则云:「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导师是指四位上首的大菩萨。此处《如来藏经》中的「离垢诸导师」,非常明显是对诸佛如来的赞扬。

  庄严诸世界 是诸佛菩萨,以美善庄严依报国土,以功德庄严正报身心。《大般若经》处处都说菩萨道的修行者,目的是在庄严国土,成熟众生;《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阿弥陀经》就有「功德庄严」的经句。《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则举出两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若以六度的性质而言,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庄严,简称慧严;从第一的布施波罗蜜至第五的禅定波罗蜜,合为福德庄严,简称福严。慧足福足,便是两足尊的佛了。

  大乘经中,往往以具象的描写,介绍佛国的庄严景象,例如《华严经》的弥勒楼阁,《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都是用豪华富丽的七宝施设,天宫一般的重重楼台,幡、幢、宝盖、宝座、宝花、宝树、鸣禽、宝池、宝网、宝阶、宝台以及天乐演奏等,来形容净土的物质建设;同时以佛法的功德,庄严净土中的诸佛菩萨。这些应该属于用来作为通俗教化的方便道,正如《维摩诘经‧佛道品》所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此在西藏的密乘之中,特别重视,中国佛教的经忏门庭、香火道场、观光寺院、民间宗教,多半也重视外观的庄严,一般民众大概都喜欢接受类此的声色庄严。至于福慧二严,便不是世俗之人所能体会和实践的了。

  此经的庄严,确是智慧庄严及福德庄严。《华严经》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涅槃经》说众生悉有佛性,同是指众生心中的如来藏。成佛之前是本性庄严以及用修持佛法来庄严国土成熟众生;成佛之后,则以福慧两足的无边功德,光照十方,庄严诸佛世界。

  三、萎花有佛喻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语译

  那时候,释迦世尊向金刚慧菩萨等诸菩萨众宣告说:「善良的男士们唷!有一部大方等经,名为如来藏的,我将要演说,所以显现如此的祥瑞景象,你们要用心地听,并且如其所听而深深地思惟,忆念不忘。」

  大家同声回应说:「太好了!我们希望并且喜欢听闻这部经。」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睹希有,靡不恭敬。

  语译

  释迦牟尼佛说:善良的男士们唷!像刚才佛陀以神变所化现的无数莲花,绽开之后,虽然瞬息之间便萎谢而变成臭秽可厌之物,但在莲花之内,出现了无量无数的化身如来,具足三十二种庄严身相,八十种随形之好,升在虚空的莲台之上,结跏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大众见了如此难得稀有的神变,没有一位不起恭敬心的。

  注释

  相好庄严 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如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加上八十种随形之好,故称为佛的相好庄严身。

  相好的梵文是lakṣaṇa vyañjana,相是大相庄严,好是庄严大相的小相庄严。佛的报身,则具八万四千相好乃至无量相好。此类相好庄严,虽与前面介绍的福慧二种庄严不同,然于《观无量寿经》有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可知用心观想佛时,此心即是如来相好庄严,也可解释成为:众生心中,本具如来的内外庄严,故名为如来藏。

  此心观佛,是心即佛。这也是我们提倡人间净土的经证之一,凡能于一念之间,念佛名号、想佛相好、观佛功德者,即此一念,便同诸佛,同住净土,何况念念之间,常常念佛、想佛、观佛呢!无怪乎弥陀净土的法门,有十念往生之说,应该是可信的。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语译

  就是这样,善良的男士们唷!以我释迦如来所具的佛眼,观察到一切众生,在各自的贪欲、瞋恚、愚痴等无量烦恼之中,也都有如来的一切智、如来的佛眼、如来的庄严相好身,结跏趺坐于七宝座上,俨然不动。善良的男士们唷!必须明白,一切众生,虽然尚在天、人、傍生、饿鬼、地狱等五趣的烦恼身中,确也都有如来藏,从来不受烦恼染污,并且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跟我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

  注释

  佛眼 是五眼之一,最高为佛眼,佛也同时具备前四眼。五眼的次第是:

  1.肉眼:是父母生的色身所具。

  2.天眼:原则是色界的禅定天人所具,人类也可藉修禅定而得天眼,欲界诸天人,也有若干程度报得的天眼,不论远近、大小、昼夜,以及未来,都能看到。

  3.慧眼:二乘的声闻及缘觉圣者所具,见四圣谛理,明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

  4.法眼:是初地以上菩萨,已得六根清净,已证无生法忍,已登不退转位,能照见一切法门,来广度众生的智慧。

  5.佛眼:是大觉世尊一切智人的智慧之眼,照了诸法实相,圆满前四种眼的一切功能。

  古人解释,前四眼是别,佛眼是总;其实前四眼的功能都有限,唯有佛眼的功能无限。

  贪欲、恚、痴 总名为三毒,或名为三根,此三种烦恼,是生起一切恶业的根本。

  贪欲心,是贪得无餍,对于一切顺境,永远贪求追取,没有止尽,不仅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望,主要是追求满足心理的贪着。所谓欲壑难填,不仅为了需要,主要是为了想要的占有欲。因此我提出「四要」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贪毒:「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瞋恚心,是忿怒怨怼不慈悲,对于一切逆境,永远记恨,不能释怀,不仅恨人一生,乃至怀恨含怨至死。不论有理无理,不问是对是错,凡是不能随顺己意者,不能如己所愿者,便起瞋恚不平之心。一般人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是由于不能抑制一时的怒火爆发,不一定会伤害人,自己则必定会受损失。因此我提供了「四感」的方法,来帮助大家对治恚毒:「感恩顺逆因缘使我们成长,感谢给我们奉献服务的机会。用佛法及伦理的轨范感化自己,以谦虚、尊重、友善的行为感动他人。」

  愚痴心,是不信因果、倒因为果、倒果为因,希望不劳而获,希望不负责任;愚痴也是不明因缘,不知随顺因缘的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知促成因缘、创造机会,并且不知化危机为转机。只知自高自大,一味地坚持己见,死命地不肯适应环境状况;使得自己觉得,又似非常渺小,经常坐困愁城,总是处处有鬼打墙,时时有人扯腿,自哀自叹,生不逢…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制生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