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17

  ..續本文上一頁學;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爲無學。」

  

  2.「八忍八智」:此系入于見道位觀四聖谛,每一聖谛,各各生起無漏的法忍及法智,合計名爲十六心見道。所謂「八忍」,是忍可印證欲界、色界、無色界四谛之理的智。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名爲四法忍,即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忍可印證色界及無色界的四谛,名爲四類忍,即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以此八忍,正斷叁界見惑。既已斷了叁界見惑,觀照明了,便成八智;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八忍是因,八智是果。

  

  所謂「八智」是:印證欲界四谛之智,名爲四法智;印證色界及無色界四谛之智,名爲四類智。以此八智,觀八谛,正斷煩惱之無間道位,名之爲忍;既斷煩惱的解脫道位,名之爲智。總稱爲八忍八智。

  

  此在俱舍宗說,前十五心是見道位,第十六心爲修道位。唯識宗則主張十六心皆是見道。此十六心的次序排列如下: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

  

  《教觀綱宗》以此八忍八智的十六心,皆屬見道位,《釋義》第十七條,以八忍八智即是無漏禅定智,亦即無漏之觀慧;于無間道中的叁昧斷惑,名之爲忍,乃是即慧之定;于解脫道中的觀慧證理,名之爲智,乃即定之慧。八忍八智的見道位,是由相似即的行位,修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有漏的聞思修叁慧,觀四谛理,得相似解之後,進階便斷叁界見惑,而入見道的初果位。

  

  3.「叁界見惑」:天臺家所說的煩惱障礙,共有叁類,即是見思、塵沙、無明,已見于前文「爲何有化法四教」注2.(頁一五一)。此處是介紹在藏教分證即的初果見道位中,所斷的煩惱,名爲叁界見惑;至二果及叁果的修道位中,所斷的煩惱,名爲欲界思惑;到了第四果的無學位中,便斷盡叁界思惑。而此四個果位的界定,便在依據所斷見思二惑的數量多少爲准。可知見思二惑,各有定額的數量,那便是見惑有八十八使稱爲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見惑于見道位上頓斷,思惑于修道位漸斷,于無學道位才斷盡。

  

  所謂叁界八十八使的見惑,是指欲界叁十二使,色界及無色界各二十八使。基本的則是十惑:(1)身見,(2)邊見,(3)邪見,(4)見取見,(5)戒禁取見,(6)貪,(7)瞋,(8)癡,(9)慢,(10)疑。叁界各以四谛爲所觀境,于四谛卻各有見惑障礙,所以不見谛理;今以八忍八智,斷盡叁界八十八使見惑,便見谛理,故名爲見道。

  

  茲將十惑配叁界、四谛,而成八十八使的關系,條例如下:

  

  (1)欲界有叁十二使:

  苦谛下具十惑的全數。

  集谛下具七惑,少了十惑中的身見、邊見、戒禁取見的叁惑。

  滅谛下具七惑,少了身見、邊見、戒禁取見。

  道谛下具八惑,少了身見及邊見。

  

  (2)色界及無色界各有相同的二十八使:比起欲界四谛,各各皆少一瞋惑,因在上二界爲定地,不像欲界是散地,所以不會生起瞋恚那樣的粗動煩惱。那也就是說,上二界的苦谛下具九惑,集谛下具六惑,滅谛下具六惑,道谛下具七惑。

  

  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圖,請見附圖叁(第叁七六頁)

  

  4.「欲界六品思惑」:聲聞乘所說叁界思惑的基本數,也是十個。欲界四個:貪、瞋、癡、慢;上二界的色界及無色界,各有叁個:貪、癡、慢,合計爲六個。相加是十個。

  

  將十惑配屬九地,每地有九品,合爲八十一品。所謂叁界,又名九地,即是欲界一地,色界及無色界的八個禅定天,合爲八地:1.欲界五趣地,2.離生喜樂地,3.定生喜樂地,4.離喜妙樂地,5.舍念清淨地,(2.至5.爲色界四禅天)6.空無邊處地,7.識無邊處地,8.無所有處地,9.非想非非想處地(6.至9.爲四無色定)。

  

  所謂九品者,是以上所舉九地的每一地,各有九品思惑。例如欲界的五趣地,有四個思惑,各各皆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色界的叁個思惑及無色界的叁個思惑,亦各皆有九品。叁界的九地,各有九品,便是八十一品思惑。

  

  叁界八十一品思惑圖,請見附圖四(第叁七七頁)

  

  《教觀綱宗》所說,二果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思惑」,便是欲界五趣地所屬九品之中的前六品。因爲在初果須陀洹位已斷叁界見惑,至此進而斷欲界思惑之一品乃至五品,都名爲一來向位,斷第六品思惑,即成一來位的第二果。其次再斷余下的欲界叁品思惑,便進不還的第叁阿那含果。其理由是二果聖者尚須來到欲界的人間天上受生一次,所以欲界的思惑斷了六品,尚余叁品;待已證了叁果的聖者,不複再來欲界受生,身後住色界五不還天,所以斷盡了九品全數的欲界思惑。這也就是如上文所說「思惑于修道位漸斷,于無學道位才斷盡」的原因。

  

  5.「上八地思」:這是說,在叁果阿那含位,不僅已斷盡欲界地的思惑,也漸斷上二界八地中的思惑。八地的每一地都有九品,共計七十二品,從斷初禅初品,到非想第八品,共七十一品,都名爲阿羅漢向。再斷非想最後一品,即入阿羅漢位。

  

  叁藏教的聲聞位次,請見附圖五(第叁七八頁)

  

  六、藏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者,叁乘無學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羅漢果,此含叁義:一殺賊,二應供,叁無生。斷叁界見思俱盡,子縛已斷,果縛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斷見思惑,與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語譯

  

  所謂藏教的究竟即菩提者,是指叁乘無學位的聖者。所謂叁乘無學位,便是指的1.聲聞乘的四果阿羅漢爲小乘,2.辟支佛爲中乘,3.八相成道的佛爲大乘。

  

  阿羅漢有叁種含義,那就是殺賊、應供、無生,已經全部斷盡了叁界的見思二惑,子縛的煩惱之因,雖已斷了,果縛的煩惱之報,此身心尚存,名爲有余涅槃;若在此身死後,火化成灰,此心寂滅,不再用其智慧,名爲無余涅槃。

  

  中乘的辟支佛果,根性要比聲聞乘人稍微利些,獨自以順逆二種方式,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及還滅,而得悟入;此人亦與阿羅漢相同,斷叁界的見思二惑,唯其更能侵除習氣,所以其果位居于尚有習氣的阿羅漢之上。

  

  注釋

  

  1.「子縛」與「果縛」:這是天臺學的專有名詞,若以煩惱系身而不得自在,名爲子縛;若以生死苦果將我系住不得解脫,名爲果縛。也就是說,招此苦果的業因,使我被縛者,名爲子縛;縱然羅漢已不再因惑造業,而現前五蘊所成的這個果報體尚活在人間,名爲果縛。

  

  《教觀綱宗》的這一段有關阿羅漢的文字,幾乎與《四教儀》的行文全同,可抄錄對照:「阿羅漢此雲無學,又雲無生,又雲殺賊,又雲應供。此位斷見思俱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其實,在《法華玄義》卷叁上也有雲,若灰身泯(滅)智,永斷生死苦果,離叁界二十五有,便斷果縛。

  

  2.「灰身泯智」:通常都寫成「灰身滅智」,灰其身、滅其智,略稱灰滅及灰斷,也就是小乘四果聖者,于此世間所用的色身死後,焚燒成灰,其能證的心智,也從此滅絕,所以稱爲無余涅槃。例如《金剛仙論》卷九有雲:「小乘之人,以自身所證,灰身涅槃,畢竟滅故。」又雲:「小乘人斷叁界煩惱,盡分段生死,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善惡因果,一切俱舍。」這是大乘釋經論中,對此灰滅,作了最完整的說明。可知小乘的無余涅槃,又名爲灰身涅槃;這是由于印度佛教的葬儀,習慣采用火化,阿羅漢身故之後,必皆成爲灰身,由其不再應化世間,故必成爲滅智。

  

  智者大師的《維摩經玄疏》卷五、《金光明經玄義》卷上,以及《摩诃止觀》卷五等,亦用灰身滅智,指出小乘聖者的無余涅槃,猶如虛空,無所施爲,乃爲有作四谛,天臺家也常以這四字和「焦芽敗種」並用,以突顯小乘聖者是可憐愍者,雖證解脫果,在生前不堪學大乘摩诃衍法,到此身死後,便又無所施爲。

  

  3.「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涅槃是梵語Nirv

  ṇ

  的音譯,意爲滅度、寂滅、不生、無爲、安樂、解脫等。大小乘各有有余及無余的兩種涅槃,可作叁門分別:(1)單就小乘而言,已斷生死之因,猶存生死的苦果者,名爲有余涅槃;斷了生死之因,當下的生死之果,亦畢竟不生,名爲無余涅槃。(2)若單就大乘而言,已盡變易生死之因,名爲有余涅槃;若變易生死之果亦盡,名爲無余涅槃。(3)若就大小乘對比而言,小乘涅槃爲有余,尚有變易生死之故;大乘涅槃爲無余,已斷分段及變易兩種生死故。

  

  對此涅槃的分別,在中國也有相宗及性宗諸家之差異,此可查檢工具書得知。

  

  4.「習氣」:習氣的梵語是V

  san

  有譯作煩惱習、余習、殘氣等。即是由于數數生起之煩惱所熏成的,稱爲余習,依據《大般若經》卷五十五所說:「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便住佛地。」可知要到成佛,才習氣永斷。小乘的阿羅漢,雖然已斷煩惱正使,而尚殘留煩惱余習,例如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見到,難陀有淫習、舍利弗及摩诃迦葉有瞋習、卑陵伽婆蹉有慢習、摩頭婆私咤之跳戲習、憍梵

  提之牛業習等,可知阿羅漢的余習難除。辟支佛,比起聲聞,根性稍利,聲聞聞四谛法而證涅槃,辟支佛自觀十二因緣而得解脫,義爲緣覺,若就斷除見思惑而言,雖與聲聞的阿羅漢相同,亦有不同之處,即是辟支佛雖未斷盡習氣,但已侵損習氣,阿羅漢尚未能損余習。

  

  原文

  

  叁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從初發心,緣四谛境,發四弘誓,即名菩薩,修行六度。初阿僧祇劫,…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