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行雖強,理觀尚弱,准望聲聞,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劫,谛解漸明,在暖位。第叁阿僧祇劫,谛解轉明,在頂位。六度既滿,更住百劫,修相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補處,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時,是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發真無漏叁十四心,頓斷見思,正習無余;坐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爲座,成劣應身,受梵王請,叁轉*輪,度叁根性;緣盡入滅,與阿羅漢、辟支佛,究竟同證偏真法性,無複身智依正可得。
〔旭師自注雲〕:(成劣應身:如釋迦丈六,彌勒十六丈等。)
語譯
叁乘無學位的大乘佛果,由于此人的根性,大而且利,從初發心開始,便緣四谛境,發起四弘誓願,即名爲菩薩,修行六度法門。至第一阿僧祇劫修滿時,事相的修行工夫雖很強烈,理觀的功力則尚微弱,若以聲聞的行位標准來看,相當于外凡的叁賢位。第二阿僧祇劫滿時,于四谛理,解漸分明,仍未極明,准望聲聞,是在暖位。第叁阿僧祇劫滿時,于四谛理解,又複轉明,內心了了,自知作佛,准望聲聞,是在頂位。修滿六度的福慧之時,再住一百大劫,修積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因行,准望聲聞,是下忍位。接下來便入一生補處,生于兜率天上,乃至下降人間,于王宮入胎、以王子身出胎、出家修行、在禅定中降魔,安坐不動之時,是中忍位。下一剎那,入上忍位。最後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起真無漏叁十四心,頓斷叁界見思二惑,煩惱的正使及余習,從此斷盡無余,坐在木質的菩提樹下,以世間的生草爲座墊,成就了有如釋迦牟尼的劣應身佛。接著受到大梵天王之勸請說法,叁轉四谛*輪,化度叁乘根性的衆生,直至化緣已盡,入于涅槃。這樣的劣應身佛,與阿羅漢、辟支佛,究竟同證偏真法性,同樣是灰身滅智,故無身智;正報既絕,依報亦不可得。
注釋
1.「緣四谛境,發四弘誓」:天臺智顗的《四教義》卷七及谛觀的《四教儀》,都說以四弘誓願配緣四谛境,如《四教儀》雲:(1)未度者令度,即衆生無邊誓願度,此緣苦谛境。(2)未解者令解,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此緣集谛境。(3)未安者令安,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此緣道谛境。(4)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緣滅谛境。
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初發心時的通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爲別願。四弘誓願,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摩诃止觀》卷一下、《止觀大意》等,均可見此四弘誓願。
《四教義》所舉的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是四弘願,是出于《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類似的四弘願句,也出現于《道行般若經》卷八〈守行品〉:「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類似的內容,也早就出現于《長阿含經》卷八的《散陀那經》:「瞿昙沙門,能說菩提,自能調伏能調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滅度能滅度人。」共有五句,乃是釋尊成佛之後的如來所行,不是初發菩提心時的弘願。
緣四谛境,發四弘誓的完整句形,應該出于《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所說:「厚集一切善根,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2.「叁祇」、「百劫」:叁祇修福慧,百劫相好因,是衆生從初發心成爲菩薩而至成佛的時間過程,主修的法門,便是奉事諸佛,實踐六度。叁祇,具名叁大阿僧祇劫,意爲叁無數大劫,此在《優婆塞戒經》卷一〈修叁十二相業品〉有雲:「(佛言)我于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叁阿僧祇劫。善男子(善生長者子)!我于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是心已,供養無量恒沙諸佛,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是叁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智度論》卷四,也有菩薩于叁阿僧祇劫之後,種叁十二相業因緣的記述,並謂:「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叁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于來世當作佛。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屍棄佛,爲初阿僧祇……從剌那屍棄佛至燃燈佛,爲二阿僧祇……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毗婆屍佛,爲第叁阿僧祇。若過叁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種叁十二相業因緣。」此段文字亦被天臺智顗的《四教義》卷七引用。
事實上有關叁阿僧祇劫成佛之說的大小乘經論文獻不少,例如尚有《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七與卷一百七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攝大乘論本》卷下、《攝大乘論》卷下、《華嚴五教章》卷二等,均可見到。
《教觀綱宗》于此段藏教究竟即菩提的原文中,所說的叁阿僧祇修證六度而成劣應身佛,與聲聞修證位次相配的資料依據,應系出于天臺智顗的《四教義》卷七等所說。第一阿僧祇劫,得外凡位,即是得到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之位;是用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而行六度。第二阿僧祇劫,得內凡的暖位;即是用暖法的智慧,修六度行,故雲:「谛解漸明」。第叁阿僧祇劫,得頂法之位;此時內心了了,自知作佛,行六波羅蜜,故雲:「四谛觀解,轉更分明,如登山頂,四顧分明」。過了叁阿僧祇劫,則爲種植叁十二相業因,而入下忍位;用此忍智修六度行,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問曰:菩薩幾時能種叁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
此段內容的所謂叁祇百劫、叁祇九十一劫,乃系依據不同的論典所說,若據《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八所載,于叁阿僧祇劫,總共逢事二十二萬八千尊佛之後,開始修叁十二相業因,更須曆九十一劫,逢事六尊佛,才成爲八相成道的佛。若依《大智度論》卷二七則雲:「菩薩已滿叁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卷四亦雲:「過叁阿僧祇劫,然後種叁十二相業因緣」,「一一相,百福莊嚴」,是爲在下忍位。嗣後坐于菩提樹下的寂滅道場,住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一剎那發真無漏叁十四心,成等正覺。
所謂叁祇百劫成佛的內容,及其所依的資料,大略如此。這是從小乘叁藏教的立場,所見的釋迦牟尼佛。雖然承認釋尊曾以菩薩身所修六度而成的悲智福慧,超出于阿羅漢及辟支佛的功德,但仍以爲在人間成佛的導師,所證亦爲偏真法性,當與聲聞及辟支佛相同。
3.「下忍」、「中忍」、「上忍」:此叁種忍,于天臺大師的《四教義》卷五,解釋四善根的第叁「明忍法位」項下,有較詳明的解釋:「若頂法善根增進,即生柔順忍,亦緣《俱舍論》卷二十叁所說的四谛十六行,爾時信(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法,並得成根,以(五根中的)慧根故,于四聖谛,堪忍欲樂,故名忍法。忍法有叁品: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觀,比谛觀(此叁字疑爲衍文);中忍十番縮觀;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隨觀緣一行。若下中二品忍,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叁塗報,由受人天百千生報;若上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業在,增上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也。」又于《四教義》卷五的「明世第一」項下有雲:「世間善(根)有九品,下下、下中、下上,名暖法;中下、中中,名頂法;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又雲:「若觀五陰無常等善根,名暖法;觀叁寶功德,名頂法;觀察(四)聖谛,名忍法;觀苦聖谛次第聖道,名世間第一法。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終舍、若度界地舍;頂法,亦如是;忍法,無退法舍,余二舍同上;世第一法,一剎那無舍。」
由此可以明白,在叁藏教的究竟即行位中,菩薩于初阿僧祇劫,相當于聲聞外凡叁賢位;至第二阿僧祇劫,方始進入相當于聲聞內凡四善根的暖位;至第叁阿僧祇劫滿,才進入相當于聲聞四善根的頂位;更向上去,便是相當于聲聞四善根的忍位。此忍位,又細分作下中上的叁位:百劫修相好業因,是下忍位;由入補處菩薩位至降魔而安坐不動時,是中忍位;次一剎那的無間道,爲上忍位;最後一剎那成等正覺,即相當于聲聞的無學位。
《四教義》用「柔順忍」一詞,來標明四善根的忍法位,是借用《維摩經‧法供養品》第十叁所雲:「聞如是(無生法忍之)法,得柔順忍」句。我們由上引《四教義》的說明可知,四善根的世間善法,共有九品,暖法有下下、下中、下上叁品,頂法有中下、中中二品,忍法有中上、上下、上中叁品,世第一法有上上一品。在「明忍法位」項下,特別標明叁品忍法的修證項目及其位次。又說明了四善根位的暖法及頂法二位,尚有叁種舍;至忍法位,即無退法舍,下品及中品的忍法位,即不再受到叁惡道的果報。若上品忍法成就,再一剎那便入世第一位,複經一剎那便入見道位,證初果,最多再過七生往返人間天上,決定解脫。此對修證次第的明確指導,絕非一般暗證禅師,所能清楚的。
4.「真無漏叁十四心」:此在旭師的《釋義》第十八條,有如下的解釋:見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共十六心;修道位中,約叁界的九地,各有一無礙及一解脫,名爲十八心。以此見修二道相加,共成無漏道的叁十四心。
叁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爲「增上緣」,無始法爾「無漏種子」,爲「親因緣」,故得頓發、頓斷、頓證。然約所斷惑品,故分叁十四心;若約能斷、能證,唯是無漏定慧而已。所證只是我空真如,亦名「擇滅無爲」,無爲真如,不墮諸(法)數;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故名叁十四心,複分頓漸,種種不同。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