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行虽强,理观尚弱,准望声闻,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劫,谛解渐明,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劫,谛解转明,在顶位。六度既满,更住百劫,修相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时,是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正习无余;坐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受梵王请,三转*轮,度三根性;缘尽入灭,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无复身智依正可得。
〔旭师自注云〕:(成劣应身:如释迦丈六,弥勒十六丈等。)
语译
三乘无学位的大乘佛果,由于此人的根性,大而且利,从初发心开始,便缘四谛境,发起四弘誓愿,即名为菩萨,修行六度法门。至第一阿僧祇劫修满时,事相的修行工夫虽很强烈,理观的功力则尚微弱,若以声闻的行位标准来看,相当于外凡的三贤位。第二阿僧祇劫满时,于四谛理,解渐分明,仍未极明,准望声闻,是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劫满时,于四谛理解,又复转明,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准望声闻,是在顶位。修满六度的福慧之时,再住一百大劫,修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因行,准望声闻,是下忍位。接下来便入一生补处,生于兜率天上,乃至下降人间,于王宫入胎、以王子身出胎、出家修行、在禅定中降魔,安坐不动之时,是中忍位。下一剎那,入上忍位。最后一剎那,入世第一位,发起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三界见思二惑,烦恼的正使及余习,从此断尽无余,坐在木质的菩提树下,以世间的生草为座垫,成就了有如释迦牟尼的劣应身佛。接着受到大梵天王之劝请说法,三转四谛*轮,化度三乘根性的众生,直至化缘已尽,入于涅槃。这样的劣应身佛,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同样是灰身灭智,故无身智;正报既绝,依报亦不可得。
注释
1.「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天台智顗的《四教义》卷七及谛观的《四教仪》,都说以四弘誓愿配缘四谛境,如《四教仪》云:(1)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2)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3)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4)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四弘誓愿是一切菩萨,初发心时的通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为别愿。四弘誓愿,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摩诃止观》卷一下、《止观大意》等,均可见此四弘誓愿。
《四教义》所举的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是四弘愿,是出于《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类似的四弘愿句,也出现于《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类似的内容,也早就出现于《长阿含经》卷八的《散陀那经》:「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共有五句,乃是释尊成佛之后的如来所行,不是初发菩提心时的弘愿。
缘四谛境,发四弘誓的完整句形,应该出于《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厚集一切善根,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2.「三祇」、「百劫」:三祇修福慧,百劫相好因,是众生从初发心成为菩萨而至成佛的时间过程,主修的法门,便是奉事诸佛,实践六度。三祇,具名三大阿僧祇劫,意为三无数大劫,此在《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有云:「(佛言)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善生长者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四,也有菩萨于三阿僧祇劫之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的记述,并谓:「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剌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从剌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此段文字亦被天台智顗的《四教义》卷七引用。
事实上有关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说的大小乘经论文献不少,例如尚有《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七与卷一百七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摄大乘论本》卷下、《摄大乘论》卷下、《华严五教章》卷二等,均可见到。
《教观纲宗》于此段藏教究竟即菩提的原文中,所说的三阿僧祇修证六度而成劣应身佛,与声闻修证位次相配的资料依据,应系出于天台智顗的《四教义》卷七等所说。第一阿僧祇劫,得外凡位,即是得到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之位;是用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而行六度。第二阿僧祇劫,得内凡的暖位;即是用暖法的智慧,修六度行,故云:「谛解渐明」。第三阿僧祇劫,得顶法之位;此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行六波罗蜜,故云:「四谛观解,转更分明,如登山顶,四顾分明」。过了三阿僧祇劫,则为种植三十二相业因,而入下忍位;用此忍智修六度行,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大智度论》卷四所载「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
此段内容的所谓三祇百劫、三祇九十一劫,乃系依据不同的论典所说,若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八所载,于三阿僧祇劫,总共逢事二十二万八千尊佛之后,开始修三十二相业因,更须历九十一劫,逢事六尊佛,才成为八相成道的佛。若依《大智度论》卷二七则云:「菩萨已满三阿僧祇劫,后更有百劫」,卷四亦云:「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一一相,百福庄严」,是为在下忍位。嗣后坐于菩提树下的寂灭道场,住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一剎那发真无漏三十四心,成等正觉。
所谓三祇百劫成佛的内容,及其所依的资料,大略如此。这是从小乘三藏教的立场,所见的释迦牟尼佛。虽然承认释尊曾以菩萨身所修六度而成的悲智福慧,超出于阿罗汉及辟支佛的功德,但仍以为在人间成佛的导师,所证亦为偏真法性,当与声闻及辟支佛相同。
3.「下忍」、「中忍」、「上忍」:此三种忍,于天台大师的《四教义》卷五,解释四善根的第三「明忍法位」项下,有较详明的解释:「若顶法善根增进,即生柔顺忍,亦缘《俱舍论》卷二十三所说的四谛十六行,尔时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法,并得成根,以(五根中的)慧根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故名忍法。忍法有三品: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观,比谛观(此三字疑为衍文);中忍十番缩观;上忍但观欲界苦下四行,随观缘一行。若下中二品忍,虽起烦恼恶业,而不受三涂报,由受人天百千生报;若上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增上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也。」又于《四教义》卷五的「明世第一」项下有云:「世间善(根)有九品,下下、下中、下上,名暖法;中下、中中,名顶法;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又云:「若观五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法;观察(四)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世间第一法。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终舍、若度界地舍;顶法,亦如是;忍法,无退法舍,余二舍同上;世第一法,一剎那无舍。」
由此可以明白,在三藏教的究竟即行位中,菩萨于初阿僧祇劫,相当于声闻外凡三贤位;至第二阿僧祇劫,方始进入相当于声闻内凡四善根的暖位;至第三阿僧祇劫满,才进入相当于声闻四善根的顶位;更向上去,便是相当于声闻四善根的忍位。此忍位,又细分作下中上的三位:百劫修相好业因,是下忍位;由入补处菩萨位至降魔而安坐不动时,是中忍位;次一剎那的无间道,为上忍位;最后一剎那成等正觉,即相当于声闻的无学位。
《四教义》用「柔顺忍」一词,来标明四善根的忍法位,是借用《维摩经‧法供养品》第十三所云:「闻如是(无生法忍之)法,得柔顺忍」句。我们由上引《四教义》的说明可知,四善根的世间善法,共有九品,暖法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顶法有中下、中中二品,忍法有中上、上下、上中三品,世第一法有上上一品。在「明忍法位」项下,特别标明三品忍法的修证项目及其位次。又说明了四善根位的暖法及顶法二位,尚有三种舍;至忍法位,即无退法舍,下品及中品的忍法位,即不再受到三恶道的果报。若上品忍法成就,再一剎那便入世第一位,复经一剎那便入见道位,证初果,最多再过七生往返人间天上,决定解脱。此对修证次第的明确指导,绝非一般暗证禅师,所能清楚的。
4.「真无漏三十四心」:此在旭师的《释义》第十八条,有如下的解释: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共十六心;修道位中,约三界的九地,各有一无碍及一解脱,名为十八心。以此见修二道相加,共成无漏道的三十四心。
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只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法)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顿渐,种种不同。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