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以上这段文字,可知旭师往往引用如括号中的唯识名相,来阐释天台教观,此非天台家的立场,乃是出于旭师本人采取性相二宗融合论的观点,是为《教观纲宗释义》的特色。
《释义》所说,约修道位于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是说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每品各各皆于九地中,地地渐断各品思惑的一分,在各地各断一分思惑的过程中,皆有无碍道(即是无间道)及解脱道的前后二心;正在断惑之位,名为无间道,既已断惑之位,名为解脱道。三界共九地,每一地皆有此无间道及解脱道的前后二心,故有十八心了。以八忍八智及九无间九解脱,合起来便是有名的所谓「三十四心断结」。在《教观纲宗》的此段原文中,则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
5.「无复身智依正可得」:这是从小乘三藏的立场,所认知的释迦如来,是经过从兜率天下降人间、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所谓八相示现或八相成道的人间佛陀,八十岁时,化缘既毕,入于涅槃的寂灭境界。此与二乘圣者阿罗汉及辟支佛相同,只证人空的偏真法性,未证人法二空的真实法性,所以也是灰身灭(或泯)智,依正二报皆无可得。
七、藏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具三乘法:声闻观四谛,以苦谛为初门,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六十劫,得证四果。辟支观十二因缘,以集谛为初门,最利者四生,最钝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菩萨弘誓六度,以道谛为初门,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顿悟成佛。然此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语译
此教具有大小三乘:
1.小乘的声闻人(Śr
vaka),以四圣谛为其所观之法,初以观苦报身心的五蕴法,为入道基础,故谓以四谛中的苦谛为修证之初门。最利根人,三生即得解脱,最钝根人,六十大劫方出三界,证得第四阿罗汉果。
2.中乘的辟支佛(Pratyeka-buddha),逆观顺观十二因缘,顺观苦的原因是集谛,逆观苦的原因灭除,也是集谛,故以四谛中的集谛为其所观之初门。最利根的人,四生解脱,最钝根的人,百劫证果,唯其不若声闻有四阶,乃是直接悟脱,故谓不立分果。出在有佛之世的辟支佛,名为缘觉,出在无佛之世的辟支佛,名为独觉。
3.大乘的菩萨(Bodhisattva),初发心时,即以四弘誓愿,修六波罗蜜,故以四谛中的道谛为其初门,以大悲愿,利益众生故。不像二乘人之速断见思二惑、速求出离三界。故谓伏惑利生,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方以三十四心顿悟成佛。
以上三类圣人,虽其所修的法门及他们所证的果位,各不相同,却同样是断见思二惑,同样是出离三界,同样是证偏真涅槃。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譬喻那样,全程五百由旬的旅途,三乘圣者的涅槃,只像走了三百由旬,暂时进入化城息宿而已。
注释
1.「三生六十劫」:修声闻道,从初发心,至证四果阿罗汉位的时岁,大致上说,在部派佛教时代,就已有定论,那便是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连贯着说即是「三生六十劫」。
初见于《大毗婆沙论》卷百一,介绍解脱道的阿罗汉,分为时解脱及不时解脱的二种,此二解脱又各有心解脱及慧解脱的两类。于时解脱项下,即说明了三生六十劫的证道时岁,其论文有云:「复次,依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狭小道者,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脱。余不决定,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广大道者,谓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独觉乘,经百劫而得解脱,如麟角喻。」此中将极速三生得解脱者,名为狭小道;声闻六十劫,独觉百劫的极迟得解脱者,名为广大道,颇足玩味。因此,古来诸家,对于极速极迟之说,虽皆一致,利根钝根之说,则有歧异。天台家等,以极速为利根,极迟为钝根,依据《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则云:「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要非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华严五教章》卷二,亦持速钝迟利的看法,并设问答:「问:何故下根返经时少,而上根等乃多时耶?答:能于多时,修炼根行等,以为难故,是故多也。」此与极速为狭小道,极迟为广大道的意义是相通的。
2.「四生百劫」:辟支佛修证的岁数,速则四生,迟则百劫,所以「四生百劫」,也是定说。依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的记载:「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也说:「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俱舍论》卷十二等处,将经百劫修行菩提资粮的独觉圣者,称为「麟角喻独觉」。
3.「辟支佛」:有音译为辟支迦、辟支迦罗、辟支、毕勒支底迦等。意译是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等。若依据《慧苑音义》卷一所说:「旧翻独觉,得其正意,或翻缘觉,为译人谬。」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说,独觉种性有三相:(1)薄尘种性,(2)薄悲种性,(3)中根种性。《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诸圣典,均说独觉有不同的两种,一是部行独觉,二是麟角喻独觉。部行独觉者,先修声闻道的顺决择分,证得胜果时转名独觉。麟角喻独觉的麟角喻者,必是独居,要修一百大劫的菩提资粮,然后方证麟角喻独觉。
至《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也说缘觉有三种:(1)缘觉之缘觉,(2)声闻之缘觉,(3)菩萨之缘觉。
可知独觉也有是从声闻道转入的,名为部行,独居的名为麟角喻独觉。独觉即是缘觉之异译,故在缘觉中亦有三乘。非如《教观纲宗》所引的「出有佛世名缘觉,出无佛世名独觉」。那是由于不知梵文原意而产生的误解。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二真正发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三遵修止观,谓五停名止,四念名观。四遍破见爱烦恼。五识道灭、还灭、六度,是通,苦集流转六蔽,是塞。六调适三十七品,入三脱门。七若根钝不入,应修对治事禅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须识次位,凡圣不滥。九安忍内外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旭师自注云〕:(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轮,菩萨兼悯一切。)
语译
所谓「十法成乘」,即是须有十法和合,方能完成化法四教任何一教的所乘功能。对藏教而言,即是由此十法,能令三藏行人,乘至偏真涅槃。所谓十法成乘:
1.观正确的因缘和合而有三界的色心、因果、依正,用以破除邪因缘及无因缘的两种外道颠倒之见。
2.真正发心,二乘只求自利,故不言发菩提心,唯其不贪要名利,真能惟求解脱涅槃。
3.遵循止观法门的修行,止是指的五停心观,观是指的四念处观。
4.遍破一切爱见烦恼,是以观诸行无常及诸法无我之空慧,遍破诸烦恼见。
5.识知由于修道灭苦而生死还灭,并用六度修行福慧,是为识通;识知由于造生死业而集受苦的因,流转六道,是为识塞。
6.调适三十七品的道法,请见附图六(第三八○页),得入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
7.若系根钝,不易入道者,应令修习对治事禅等。
8.正行与助行调和修行时,或有薄少的实益,则必须识知修证的道品位次,以免以凡滥圣。
9.对于修行过程中所遇的内外一切障缘,必须安然忍耐。
10.不爱着于既得的若干相似法益而不思进入法性。
以上是藏教十法成乘的要义,如果是利根之人,但修其中第一法,或二三四五六等法,皆可入道;如果是钝根之人,就得具修十法,方能悟道。
注释
1.「十法成乘」:即是《摩诃止观》所明的十乘观法,又名十法成乘观、十法成观、十法止观等,略称十乘或十观。《摩诃止观》卷五上有云:「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乃是为了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人),总说了十种观心的次第轨范。若系上根人,光修第一观不思议境,自具十观,不必再修其余九法;若系中下根人,修了第一法,犹须进修第二以下的诸法。
此十乘观法,实即是整部《摩诃止观》的纲格,亦即圆顿行人的规矩,自《摩诃止观》卷第五至卷第十,几乎全是说明十乘观法的内容。故在其卷第五上,接着上文稍后又云:「此十重观法,横
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着。意圆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即梵语萨婆若Sarva-jñ
na意为一切智的古译),非暗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舍利弗)之所三请(佛陀说《法华经》),法譬之所三说(《法华经》为上中下三种根机的声闻人,分别以法说、譬说、因缘说),正在兹乎。」
又依静修撰的《教观纲宗科释》所说:「四教十乘,出自一家,如妙玄、维摩玄、八教大意,均悉有之,今是八教大意中,十乘观法也。」妙玄是《法华玄义》,维摩玄是《维摩经玄疏》,此二书均系天台智顗所撰述;《八教大意》则为智顗的弟子灌顶章安所撰。《科释》指出,旭师此处所用的十法成乘,是采自《八教大意》的说法。
2.「对治事禅」:《科释》对此的解释是:「若根过钝,应当修诸对治事禅。若贪欲起,教修不净、背舍等;缘中不自在,当修胜处;缘中不广普,当教一切处;若小福…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