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观的理论,正好亦与《中观论》的空假中三观结合;天台宗亦依此经卷上,确立别教五十二个菩萨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觉地、寂灭心的妙觉地成佛。
又依《华严经‧梵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经句,建立天台宗圆教初住断无明而成佛的理论基础。
《大涅槃经》的五味说,是天台宗五时说的主要依据,该经的扶律谈常法门,乃是天台学派的圆教戒律观及实相论的依据。
此外,在天台诸师著述之中,所征引的经论,重要者有《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等。也可以说,天台教观的思想渊源,是以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为根本,其他经论为补助,龙树的《大智度论》及《中论》是其工具而非主体。以《法华经》是诸经中王,摄末归本,会三归一,涵盖一切经论的如来一代时教。因此,援用一切经论,都是为了彰显《法华经》所说「唯有一佛乘」的究竟义。
五、《教观纲宗》的书名
《教观纲宗》是天台学最后一部最重要的论着,虽其未以论命名,观其体系组织及申述的方式,确是一部精简扼要的论着。在《教观纲宗》的题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云:「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可知此书原系图表形式,后增改成为论文的书册形式。
此书的写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来推测,那是西元一六三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间的事,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至五十七岁之间,进出往返驻锡于北天目山的灵峰,故在他此期中所着的诸书,均落款为「灵峰」或「北天目」。
《教观纲宗》的论题,意谓天台宗所弘传的如来一代时教,期以此书的教观二字,全体总摄;又以纲宗二字,表明天台教观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时八教的全部圣教;观是观照,是依教起观,揽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师常说,禅、教、律三者必需兼备,因为如来遗教,共隶三藏,经为定学,律为戒学,论为慧学;定为佛心,戒为佛行,慧为佛言。三藏即是如来的三业大用。天台宗即以「教观」二字,概罗大小诸乘一切圣教,智旭大师又以「纲宗」二字,总理教观,目为心要。
旭师又常提倡「禅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说,教与禅,即是教与观;宗与教,即是佛心及佛语,因此而以「纲宗」来为此书取名。
对于「纲宗」一词,一般学者,多以「纲要」或「大纲」来解释,其原名也确有「纲要图」三字。然而根据我的博士论文《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见,旭师于别处也有用到此一名词,唯非此书的书名所指,凡他用到「纲宗」二字之处,均与禅法、心法有关,他所说的心法,又异于禅宗明心见性的清净心或智慧心,乃是天台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观,即是以现前一念心,涵括三千界的凡圣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的「宗」字义,其经证为《楞伽经》的「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宗镜录》卷一则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于此可知,《教观纲宗》,明处是介绍天台学,骨子里含有禅宗的思想。因为教是佛语,观是佛心众生心,宗既是佛及众生的现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观心,便是「纲宗」。教观即纲宗,纲宗即教观,是体用不二的一个书名。
六、《教观纲宗》的作者
论主旭师,是我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所见的相关资料极为丰富。欲知其详者,可以参阅我的论文,此处则述其大要如下:
旭师通称为蕅益大师,生于明末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俗姓钟氏,居于古吴木渎。父母笃信佛法,并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师。七岁茹素,十二岁习儒书,十七岁阅《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乃始学佛。
二十四岁落发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岁坐禅,二十七岁阅律藏,三十二岁拟为《梵网经》作注,制四阄问佛,即是贤首宗、天台宗、慈恩宗、自立宗。几次均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天台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为台家子孙,因为各家都各执门庭,不能和合。
师终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论者的立场。五十四岁,撰〈八不道人传〉,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学的态度,他说:「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后一位皇帝桂王永历九年,也即是满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以世寿五十七岁示寂。
蕅益大师是一位重视实践的大宗教家,他对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特别重视持戒之外,举凡坐禅、持咒、礼忏、占卜、刺血写经、敬燃臂香及顶香,无不全力以赴,最终的根本法门,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大师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据上杉文秀的《日本天台史》续编列表介绍旭师的著作,计有六十六种二百三十八卷之多;依据我的考查研究,实际的总数,应该是五十八种。现存本的总数量,则为五十种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仅多产,尤其扎实,或被收入《大正藏经》,或被编入《卍续藏经》,也有虽未入藏,亦能单行流传至今,自唐宋以降迄于明末的佛教史上,像有旭师这么多名著传世的善知识,几乎是绝无仅有。
他的著述范围,也很宽广,除了中观、贤首、真言之外,他对于性相二宗的如来藏系诸经论,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识论》,均有注释。所下工夫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严经》、《法华经》、《起信论》,以及藏经提要的《阅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从这些著述中看得出来。
他用天台教观,却不是天台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网经》为中心的戒律主义者,又是以《楞严经》为依归的禅者,更是以《楞严经》为基盘的性相融和论者,也是禅教律的统一论者。所以旭师的天台学,与传统天台家的立足点,并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绍天台教观,还是未离天台学的架构。他的《教观纲宗》一书,也真是天台教学的入门好书。
五时八教
一、何谓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语译
佛及历代祖师们传给我们的佛法要领,唯有教义及观法而已。无教之观,不是正观;无观之教,教便不传。有教无观,教即无用;有观无教,观便危险。然而,全盘地讨论释迦世尊的一代时教,可以得出一个大纲,总共摄为八教;依教义所设的观法,数目也大略相同。
注释
1.「教观」:已如前释。
2.「时教」:代表释迦世尊自成道之后,迄于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间,在不同的时地,为不同程度的对象,说了让大家觉得有深浅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绪论中,也已介绍。正如谛观的《四教仪》所说:「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原文
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语译
什么是八教呢?共分两大类:1.化仪四教:(1)顿教、(2)渐教、(3)秘密教、(4)不定教;此类如世间医师所开的药方。2.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别教、(8)圆教;此类如世间药剂师根据处方笺所给病人的药品。
注释
1.「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化仪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器而设的教化轨道,化法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程度而设的教化范围。日本德义的《教观纲宗赘言》卷上则云:「顿等四教,是如来化物仪式,藏等四教,是如来化物方法。」《教观纲宗释义》云:「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化法四教,乃教之纲。
2.「药方」与「药味」:《四教仪》已有「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药味」的譬喻。是形容两类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仅有药方的化仪四教而无药味的化法四教,犹如虽有四种根器的众生可度,却无四种程度的教材能度;若与之相反,仅有四种程度的教材,竟无四种根器的众生为对象,也等于没有一样。
3.「顿教」:对于顿大根器的众生,直说别教及圆教的大乘法,例如《华严经》及《梵网经》等。
4.「渐教」:对于需要次第修证的众生,便说渐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经等。
5.「秘密教」:同听佛陀于一时一地说同一部经,听众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为此人说顿,为彼人说渐,而彼此之间互不相知,故称秘密。
6.「不定教」:于如来同一说法会中,众生同闻异解,或于渐中得顿益,或于顿中得渐益。得益不同,故称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为大小乘圣典的通称,那是指的经、律、论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为三藏教,是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论》卷一百云:「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经)比丘,持毗尼(律)比丘,持摩多罗迦(论)比丘。」然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有云:「圣者仁是三藏,持经律论耶。」可知在释尊住世时代,不论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经律论三种性质的圣典,确实已经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阶,前通小乘三藏教,后通大乘别教及圆教,含摄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圣教,而以菩萨为正机,声闻及缘觉为傍机。
9.「别教」:此是不与二乘相共的大乘圣教,唯对菩萨说大乘无量法,独明三界外的菩萨法。此教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既别于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别于此后的圆教,故名别教。
10.「圆教」:此是佛…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