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最上利根的菩萨,所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法。此教与别教不同之处,仅在于一者隔历,一者圆融。所谓圆融,依《四教仪》所说,是指「圆妙、圆满、圆足、圆顿」,也即是「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原文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语译
应当知道,顿等化仪四教所用者,皆不出乎三藏等化法四教的功能。三藏教教人修析色入空观;通教教人修体色入空观;别教教人次第修观,先修体假入空观,再修从空入假观,然后修第一义谛观(此三观原出于《菩萨璎珞本业经》);圆教教人以一心为观。
以上的四教四观,各各皆用十法成其所乘,能将化法四教各类根性的修行者,运送到涅槃的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人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人至中谛大般涅槃。
注释
1.「析空为观」:三藏小乘教,教人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用苦、空、不净、无我的四观,主要是对蕴、处、界或阴、界、入的三大科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以修四念处等道品,观察透析而皆归于空,目的是在灭除人我执,故称为「析色入空」。此处的「色」,是指一切现象,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环境的,亦即是阴、界、入的各种现象。
2.「体空为观」:通教是对根器稍利的二乘人及初机大乘人,教以直接体验阴、界、入所构成的自我及自我所依的一切现象,无非缘生而无自性,每一念当下的自我本身,便是空的,故名「体色入空」。
3.「次第为观」:别教是对一类大根众生,教以修行三个次第的观法,先修体假入空观,破见思二惑;后修从空入假观,破尘沙惑;再以二观为方便,亲证真如实相,悟入中道第一义谛,破无明惑。
4.「一心为观」:圆教是对最利根的众生,教其先悟一切诸法,无非俗、真、中的三谛,头头自在,法法圆融;然后教其依解而起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的一心三观,圆解、圆修、圆破、圆证。
5.「十法成乘」:十法的内容,见于《教观纲宗》化法四教每一教六即文之末段,也就是说,化法四教的任何一教,都以十法成乘,是比照《摩诃止观》的圆顿法门而设。也可以说,教观双运,教不离观,是天台宗的特色。通常称为十乘观法,其条目是: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于止观。四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五善识通塞,知道何行相能通入法性,何行相能使法性蔽塞。六道品调适,是调适七科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七对治助开,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正道之理观。八知次位,知修证之分际,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于内外的修行障碍,安然忍耐。十无法爱,不爱着于既得之法益,继续修行进入法性的究竟。
6.「涅槃地」:是梵语Nirv
ṇa的音译,意谓灭、灭度、寂灭、不生、解脱、安乐等。Parinirv
ṇa则译为圆寂。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灭生死之大患,得无为空寂之安乐。大乘小乘,均有有余及无余的两种涅槃,名同义异;大小乘相对而言,则以小乘涅槃为有余,大乘涅槃为无余。
7.「真谛涅槃」与「中谛大般涅槃」:天台宗有两类的三谛说,一是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观论‧观四谛品》的偈颂,而悟得空、假、中的三谛。二是唐代荆溪湛然禅师的《始终心要》有云:「众生迷三谛而生三惑,当依三观、破三惑、成三智、证三德。」其所云三谛:「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教观纲宗》此处的「真谛」是对俗谛而言的出世间法,「中谛」是对非真非俗、即真即俗、亦真亦俗而言的世出世间法。真谛涅槃对中谛大般涅槃而言,仍是有余而非无余。
原文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语译
在化法四教之中,三藏教、通教、别教之三者,皆名权巧方便教,唯有圆教,才得称为真实教。在修行圆观的真实教中,又可分为顿、渐、不定的三类根性。如果为使众生趣向真实的圆教,而设施权巧方便的藏、通、别三教,藏、通、别的三种权巧方便教,即含摄于真实的圆教之中;如果开出权巧方便的藏、通、别三教,是为了向众生显示真实的圆教,真实的圆教,便融和在权巧方便的藏、通、别三教之中。类此的或权或实,立权立实,以及或顿、或渐、或不定,立顿、立渐、立不定,都是由于众生的根性有差别,以致于如来要用善巧的方式,说出不同的教观。
注释
1.「权」与「实」:通称「权实二教」,是天台学的常用名词,《摩诃止观》卷三下有云:「权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权实之名,虽为诸宗通用,天台学者则特别重视。《法华文句》卷一上亦云:「若应机设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以三乘皆为方便教,唯一佛乘是真实教,是《法华经‧方便品》所阐说的。
2.「为实施权」与「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是为了真实而施设方便,是说如来在说《法华经》之前,所说各经,均为方便接引众生获得《法华经》的利益,称作为实施权。至于开权显实,略称开显,则是天台学派的名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的宗旨。《法华经》的前半为开三显一,后半为开近显远,都是表达开权显实之意。《法华玄义》卷五上有云:「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
二、何谓五时
原文
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语译
若约如来一代所说教法的时间性而言,可以大略地判作五个时段:
1.宣说《华严经》的时段,主要是说化法四教的圆教,兼带也说别教;约化仪四教而言,属于顿教。
2.宣说《阿含经》的时段,仅说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约化仪四教而言,属于渐教之初。
3.宣说方等经典的时段,相对于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半字生灭门,宣说通教、别教、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四教而言,属于渐教之中。
4.宣说《般若经》的时段,于化法四教,虽带说通教及别教的二种权理,主要是说圆教的实理;约化仪四教而言,属于渐教之后。
5.宣说《法华经》及《涅槃经》的时段,《法华经》开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通教、别教之权理,唯显圆教之实理;深明如来为实施权的始终,具发如来为本垂迹的广远;约化仪四教而言,名为会渐教归顿教,亦名为非顿教非渐教。
注释
1.「半字」与「满字」:比喻取自《涅槃经》卷五有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又云:「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如来)亦如是,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可知「半字」是小学开蒙的课程,梵语名为「悉昙章」(Siddhirastu),是梵字的原始及其生字的列次,是使儿童识字的教科书。《南海寄归传》卷四说是「小学标章之称」。《涅槃经》称此悉昙章为半字,释尊取喻为小乘三藏教的阿含部,涵盖九种文字体裁及题材的所谓九部经。
至于满字教的「毗伽罗」(Vy
karaṇa),是五明之一的声明记论,《慈恩传》卷三说,此名梵书,有百万颂。梵文的摩多(M
tṛ字母)与体文各别者,名为半字的悉昙章;摩多与体文相合者,名为满字的毗伽罗论。
梵文的字母,称为悉昙,共有四十七个,其中的十二字为母韵,称为摩多,三十五字为子韵,称为体文。儿童初习四十七个母子韵的字母,称为悉昙章,尚非梵文文章,故称为半字。母韵与子韵相合构成梵文书籍者,称为毗伽罗,故名为满字。这个半字教与满字教的「二教」说,若不了解梵文的结构,真是非常难懂。
2.「生灭门」与「不生不灭门」:这是天台学派引用《涅槃经‧圣行品》所说四种四谛配合而成的判摄方法。(1)生灭四谛,(2)无生四谛,(3)无量四谛,(4)无作四谛。《释义》第四条云:三藏诠生灭四谛,故名生灭门;通教诠无生四谛,故名为不生不灭门;若细论之,三藏是三界内的生灭门,通教是三界内的不生灭门,别教是三界外的生灭门,圆教是三界外的不生灭门。
3.「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释义》又云:通教约三界内论,虽不生灭,约三界外说,仍属生灭,以通教但能体得分段生死之空,尚不能体得变易生死之空;别教约三界外论,虽云生灭,若约三界内说,亦不生灭,以别教虽不能体得变易生死之空,亦能体得分段生死之空。所言界内界外,是由于三界之内,见思二惑为因,所感分段生死为果,三藏教及通教,正治此病,名界内教;居于三界之外的方便、实报二土,以无明为因,所感变易生死为果,别教及圆教,正治此病,故名界外教。分段生死是一切凡夫,以见思二惑,造诸有漏善不善业,所感得的三界六道果报,就是…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