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般所知受身舍身的流转生死;变易生死,已断见思二惑,是依所知障造诸无漏善业,所感之界外净土以及非色形无寿期的果报身,即是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功德庄严身。
天台宗以藏通二教的无学位、别教的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圆教的第七信及初住以下菩萨,受此变易生死,一说天台宗以变易生死之圣者,居于天台所说四种净土中的方便土。
4.「始终」:一代教法,共有五时,以第一华严时为始,以第五法华涅槃时为终。
5.「本迹」:诸家判教,皆将《法华经》的二十八品,大判为本地与垂迹之二门,前半部以〈方便品〉为中心,称为迹门;后半部以〈寿量品〉为中心,称为本门。迹门是开三乘之权巧方便,显一乘之真实义,即开权显实。本门是开伽耶始成佛之近迹,显久远成佛之本地,即开迹显本。
原文
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语译
《涅槃经》与《法华经》同属第五时,是在《法华经》之后重复一次,再为尚未由权教成熟而进入实教的众生,广谈佛性真常久住的实教;又为如来灭度之后的末世根钝众生,为免他们于佛法中起断灭见,重复一次,扶持圆教而设藏、通、别的三种权教。在追说化法四教的同时,也追泯化法四教。若约化仪四教而言,《涅槃经》则既非顿教亦非渐教。至于化仪中的秘密教及不定教,遍及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时。唯有《法华经》是显露说,故非秘密教,是决定说,故非不定教。
注释
1.「常住」:无为的寂灭法、虚空法,是无生灭无变迁的,诸佛的果德,也是不会生灭变坏的,故名为常住。《阿含经》的三藏教,只说缘起性空的无常法,未说真实不变的常住法。若依《佛地经论》卷七云:常有三种,一是法身佛的本性常住,二是报身佛的不断常住,三是化身佛的相续常住。《法华经‧寿量品》所说的灵山净土久远佛,即是不断常住的报身佛。此处所说的常住,是指整部《涅槃经》所明的常住二字,例如该经的〈如来性品〉之四曰:「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印顺法师所判的「真常唯心论」,便是指的这一系统的经论所说。由于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道场,三宝为久远常住,故亦称僧寺为常住,僧众名为常住众。
2.「末世根钝」:一般人解释末世为末法,且有正、像、末的三时说,于初期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即有正法、像法及末法之说,如来灭后,法欲灭时,称为末世。至于根钝,实即《法华经‧方便品》所说:「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之句;乐小法者,即是《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贪着小乘三藏学者」,贪着于生死者,乃是不知学佛及误解佛法的凡夫外道。
3.「重扶三权」:天台宗依《涅槃经》的半满二教说,解释如来一代时教,最后说出《涅槃经》,有两种用意:(1)当时在世的机根未熟弟子,于法华会上遗漏了的,到《涅槃经》中更说藏通别圆的四教。(2)再使彼等弟子,归入一乘常圆的妙理,以捃拾法华会中漏失的残遗众生。因此称法华为大收教,涅槃为捃拾教。
虽在《法华经》中已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对于佛世弟子中的钝根者,以及法欲灭时的末世众生,仍需有《涅槃经》来重说藏、通、别三种权教,依正法律,渐次修行,毕竟令入一乘常圆的实教,所以《涅槃经》又被称为「扶律谈常教」。
4.「追说四教」与「追泯四教」:依据蕅益智旭的《教观纲宗释义》所明:《涅槃经》「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的三种权教。《涅槃经》虽也四教并谈,却与方等经典中的四教不同,方等经中的藏教及通教,初后都不知常;别教初亦不知常,后乃知常;别教初心,虽知中道,唯得「但中」,不具诸法,不同《涅槃经》的佛性;唯有圆教初心及后心,一往俱知常住佛性。《涅槃经》中的四教,同知常住佛性,所以不同方等经中所说的四教;此即名为「追说四教」。既然《涅槃经》中所说的前三权教,亦皆知常,不同于方等经中不知常的隔异的三权,这就是追泯了藏通别三教。既扶植三权并帮助他们进入圆教,不同于方等经中相对于三权的圆教,这就是追泯了圆教。
原文
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语译
不过,于此五时之中,也有别五时与通五时的不同,故须以别五时来定通五时,又将通五时摄入于别五时,才能使得教与观,都不致于失序而成混乱。在此先列出五时八教权实总图,其次申论通五时及别五时的道理。请见附图一(第三七三页)
注释
1.「有别有通」:智顗《法华玄义》开头便说:「释此五章,有通有别」,有二义:「一经通别」,「众教通别」,可知此语源出智者大师。此也使得天台的五时论,具有合理性了。根据静修法师《教观纲宗科释》所说,别五时乃指如来说出诸部经典,确有先后五个时序;通五时乃谓如来说法,随机宜施设,并非于某一固定的时段,只说某一部经。须以别五时断定初及后之通五时,所说内容与何一时段相应,便当归摄于何一部类,因此而云「以别定通,摄通入别」。对这项两种五时论,乃是智旭大师的卓见。
2.「五时八教权实总图」:简明扼要地将化仪四教的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的藏、通、别、圆,五时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以及权实二教的彼此关系,紧密而确切地标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天台学派的教判,纲举目张,已略摄于此图之中。
通别五时论
一、认识五时的通别
原文
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圣严识:此一大段论文,均系从《法华玄义》卷十下抄录出来,「玄义云」的数句,是智顗所说。自「章安尊者云」以下,则系章安灌顶大师以笔记者的立场,所作的「私录同异」一长文,附于《玄义》的书末,蕅益大师除了省略数句之外,几乎照录了其中的一大段文章。
语译
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中有言:至于《涅槃经》所说的五味五时及半满二教,若论其别,则各别皆有一定的期限;若论其通,则通于华严之初及涅槃之后。
智者大师的弟子章安尊者有说:有人说,五时中的第二时,在连续的十二年中,都说三乘别教。假如真是如此,过了十二年后,尚有适宜听闻三乘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法的众生,难道佛就不说了吗?假如会说,那么三乘教法就不一定止在十二年中说了;假如不说,难道在这一段时期之后,虽有宜闻三乘教法的众生,佛也不教化他们了吗?那是绝对没有这种道理的。在《法华经‧序品》中说:「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依据《阿含经》中的记载,佛为声闻弟子说四谛,乃至说六度,是不止十二年的。因于如来自成道至涅槃的一代说法之中,凡遇适宜听闻何种层次教法的众生,便为说出何种层次的教法。例如四阿含及五部律,是以声闻弟子为对象而说的,却一直说到如来入灭时为止,便是事实,怎么可说小乘教法都只在十二年中说的呢?
有人说:第三时的三十年中,如来都是说的空宗──《般若经》、《维摩经》、《思益经》,这是依据那一部经文,得知是三十年的呢?
《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必定品〉云:「复次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当作佛,若尔者不应有退,如法华经中说必定,余经说有退有不退。」以这样的事实可知,佛说《大品般若经》与佛说《法华经》的时段,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就无定论了。
注释
1.「章安尊者云」:这段文字,录自《大正藏经》三十三册八一二页下至八一三页上。于「即是其事」句与「何得言小乘」句之间,章安的原文尚有:「故增一经说,释迦十二年中略说戒,后瑕玼起,乃广制;长阿含游行经说,乃至涅槃」的数句文字,被旭师省略。又在「知三十年也」句与「大智度论云」句之间,章安的原文尚有:「言四十年后,说法华一乘。法华经中弥勒言:佛成道来,始过四十余年。然不可言,法华定在大品经后,何故」的数句文字,亦被旭师省略。略掉并无损失,全录则更明白。
2.「人言」:此「人」是指晋代所谓「南三北七」中的隐士刘
所说,他的五时,第一时是五戒十善的人天教,第二时是有相的三乘教,第三时是空宗的无相教。章安对其仅说别五时而未言通五时,提出批判。
3.「大智度论云」:由于《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既在此论提及须菩提尊者听闻《法华经》的例子,可知佛说般若未必是在佛说法华之前了。
4.「举手低…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