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P12

  ..续本文上一页可笑,你又没犯法,怕什么?员警没通缉你,也没有债主向你讨债,有甚么见不得人的?什么阴气阳气?这是二分法,这是执著,有时候我是方便说法,那不是究竟,不必执著。如果你要真正立志成为大器,承当光的天使,你应该散播安祥,那里不好往那里去。地藏菩萨为何要入地狱?佛祖为何不当太子?却跑去外面修苦行?为众生发大心,要向佛、菩萨学习才对,至于开灯睡觉,这是不正确的坏习惯。灵气好不好不在外面,在你心里,你若胡思乱想,便落入想阴,开灯睡觉除了浪费能源,无裨修行。怕这怕那是你的“我执”作怪,修行者修正想念、行为也,不正、不对的就要修,就要扬弃,“身心原是幻、愚者执而迷……”别糊涂了,醒醒吧!

  

  怎样才能做到去执禅定?

  

  问:修行在未完全做好去执禅定以前,常受五阴滋扰及感官摆布,请问师父:如何才能做好去执禅定?

  

  答:禅的三个阶段:离执禅定、去执禅定和无执禅定。离执和无执禅定在本质上、感受上是一样的。古德说“途中即家舍”,虽然你还在途中,感受跟到家一样。途中就是离执禅定,家舍即是无执禅定。为什么还要做去执禅定呢?因为你虽然取得了生命的源头活水,但是你不能保有它,为什么保持不住呢?业障、心垢没有除尽。

  

  要保有离执禅定,就要把过去累积的业、所欠的债,作彻底的反省忏悔,把毛病全部丢掉。心垢未净,就是电阻,错误都扬弃了,电流就通畅无阻,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人生通畅,人际关系调和,对人就有亲和力、同化力。如果不肯付出,不肯丢掉那些不应该有的东西,就没有办法保持住离执禅定,一定要把那些掩盖你、遮蔽你、埋没你的那些东西完全丢弃,你就会知道原本的自己是谁?那就是“到家”──完全到了离执禅定,也即是涅槃,涅而不生,槃则不灭,在证得不生不灭的同时,也便把捉到生命的永恒。最初的就是最后的,途中风光无异家舍,即是所谓“本地风光”。

  

  离执禅定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受。无执禅定就是大圆满,即是成佛。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

  

  问: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常有不以为然之心产生,请问如何面对?

  

  答:孟子这句话应该是“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意思很明白,后来王阳明更青出于蓝地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私淑孟子,是非之心既然人人都有,显然那是不须学习的,所以说:“不学而知谓之良知,不学而能谓之良能。”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连小孩都知道不可以打妈妈,打妈妈是不对的。稍大一些的孩子都知道骂人是不对的,成人都知道这样是对、那样是不对,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所以对这句话不必怀疑,如果人连这点基本的智慧都不具备,人类的进化就不可能发生。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不少榜样是没有读过书的,佛法中的大菩萨、如来也不一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六祖惠能是个樵夫,是不识字的文盲,但是他的无师智、自然智不是学来的。所以尽管世间的是与非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至理,但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标准,是普遍而自然存在的。令人讶异和担心的是很多人明知道这事应该做,那事不应该去做,却偏偏不做应该做的,而去做不该做的,如非昧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良知,便是自我放纵、自甘下流。

  

  发露忏悔的方法

  

  问:发露忏悔是自己面对当事人,向他认错请他原谅,但对一些工作上的同事、朋友向他忏悔时,他不接受或更藐视我,该怎么做?

  

  答:在“大智度论”上发露忏悔的方法,是在百千大众前,述说自己所犯的种种过错和见不得人的行为,这样罪垢才能消除。过去在名山道场曾经发生过这种事:

  

  有个五十几岁的修行人,出家也已经三十多年了,是庙中的上座,很会说法,大家对他很尊敬,不过修行几十年,他并没有解脱,于是就依大智度论,当众发露忏悔。事后,大家对他不再敬重,甚至有人背后骂他连狗都不如,他抬不起头来,要自杀。他的师父说:自杀并不能免债,该还的还是要还,世间债一死了事,因果的债,百千万劫都不会亡的。金刚经上说:“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人家给你促成成佛的机会,你应该感谢才对,有什么难过呢?经师父一开导,他明白了,从此不生气了,别人不理他,他向别人行礼,一辈子被人看不起,当他临终火化时,舍利无数,光辉灿烂。

  

  现在的社会不是个很公平的社会,有些人常常拿别人寻开心,或以侮辱别人作为取乐的对象,所以对不起别人,除了欠钱须当面奉还之外,可以用观想的方法,向他顶礼,请他原谅,以后绝不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样做了以后,心里就会平静。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去做,才会相应。

  

  为什么会活在无明病痛中?

  

  问:自己感觉日常生活是活在无明之中,比如自己生病,不知病因是什么,常常筋骨酸痛,身体疲劳,也不知道为什么?

  

  答:病的原因就是生气、不满、怀疑、嫉妒和“躯壳起念”。浑身疼痛、感觉疲劳、莫名其妙,不知原因,这是心病,筋骨酸痛由于怀疑、嫉妒四个字,这四个字是诸病之源。有些人说我修行还生什么病?你那个修行是骗自己的,你根本没有修行;你依旧看别人不顺眼,没事时爱讲话,吵架、生气,那叫什么修行?告诉你不要生气,生气就是无明,告诉你:话说多了心会乱,你不信,说完了废话就有虚脱感。怒火能烧功德林,你还没有积多少功德,刚长出一点苗就给烧掉了,修行怎么会进步?

  

  一般人不知道什么, 叫无明,生气就是助长无明,嫉妒、怀疑、忿恨,这就是酸痛、风湿的基本原因。我们若想保持健康,只有保持安祥、喜悦的心态才行。你不肯付出、去掉自己的毛病,你怎会得到安祥自在呢?

  

  甘于寂寞的人永不寂寞

  

  问:在修学安祥禅的过程中,如何忍受寂寞及享受寂寞?

  

  答:寂寞就是不寂寞,不二法门嘛!甘于寂寞的人永不寂寞,那是很高级的享受!

  

  《证道歌》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一个真正的禅者,明见本心、澈证佛性,到达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我法二执已断,理事二障已除,虽行走在熙攘闹市之中,也如入无人之境。由于心无起灭,所以处处都是涅槃大道,外在的一切都不会成为干扰,自己的觉性永不消失。《证道歌》还讲“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连佛都没有了,自己还会有寂寞吗?你只管保有安祥,你就会知道寂寞就是不寂寞。

  

  你问“如何去享受寂寞?”当你有了安祥,你就是在享受寂寞了!如果你没有安祥,那寂寞的确是很难过,所以寂寞对不认真修行,尤其不修行的人来说,不但不好,而且容易堕落。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做坏事的机率比较高,有的人为了排遣寂寞去打麻将;有的人感觉寂寞去租个录影带……于是毛病就出来了。

  

  要解决寂寞难过的唯一方法,就是你修行要上路。当你安祥到“行亦禅,坐亦禅……”“常独行,常独步……”时,只有安祥感受,就不会有寂寞感了。实在讲,你还没有“上路”,火候不够,火候够的话,“语默动静体安然”,享受安祥已经千足万足了,那里还会产生寂寞、不寂寞这个问题呢?

  

  珍惜末法难得的缘生

  

  末法时期,弘扬最上一乘法,很难!一般人的理解及领受能力不够,不是法执、便是我执。我执:我想得到什么好处。学法没有什么好处可得,只是发掘出你自己而已。

  

  法华经里,形容一个身怀宝珠而却穷途乞讨的人,后经别人指出无价宝珠所在,他很高兴,高兴什么?原本就是你自己的嘛!你并没得到什么。自己原本是佛,只是你自己迷失了自己,埋没了自己,一旦觉醒,当下“旧佛新成”。你们所问的问题,大多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现在、当下,你的心态改变了没有?你现在的感觉如何?如果你现在没想什么,脸上有股热辐射的觉受,你已是心空及第了,请你珍惜此刻的心态,保持现在的心态,就叫做“就路还乡”。

  

  如果你坐在我面前还是心猿意马,乱想一通,那表示不相应,以后就不必来了,来了也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增加我的歉意。如果你相应了,请你保持住现在的心态,像牧牛一样拿根杖子守著牛,不要让牛乱走、乱吃、乱破坏庄稼。十法界的各层次不同的众生,他们的差别不在外形,而在他们的心态。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态,就是易经上所讲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心态。也是庄子讲的“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更是唯识法相宗所说的“大圆镜智”。不须要历劫勤苦修学,你已经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最上一乘,你应该全生命、全感情、全人格、全理智的投入,小心翼翼的护卫著这个心态,必能“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倘若依旧去向外驰求,任意去胡思乱想,纵使是千佛出世,也救不了你了!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