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诀▪P2

  ..续本文上一页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的去想,没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惟,才是正思惟。如果轻率的乱想一通,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为它没有力量。

  

   (六)作茧自缚

  

   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让爱恨交织纠缠,使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和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的情,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关很难突破。

  

   (七)瞒心昧己

  

   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但却去要求别人。

  

   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亲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

  

   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

  

   (八)言多必失

  

   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定有这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那非常荒谬。有的修行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持不语戒。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会把你当猪卖掉。”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行才有著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一)知心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著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

  

   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定义了。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要想与法相应,首先要认知参禅是在参个什么?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这么会,方可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当不难理解。

  

   “切忌从他觅”──“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无相、无思、无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二)制心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能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沾著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无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爱迪生纳税时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丢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他画的荷花成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拥有,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能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如十六观经里,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密宗叫人观种子字。五祖叫人观月轮。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道家炼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能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常惺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时后日,莫受人谩。”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有帮助。他的意思是说: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后日,莫受人谩,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愚弄,什么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著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四)…

《修心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