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二日于禅学会
目录
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门”
二、素位而行 安于本分
三、我是什么 就做什么
四、确认真实的自己
五、知己 守己
六、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
七、四种类型心
八、在尘不染 随缘不变
九、三心不可得
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门”
为了庆贺共修会的圆满,我以四个字来供养各位,这四个字非常普通,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安分守己”。
各位也许认为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世法而已,毫无新义。各位要知道:禅是不二法门的体现,而不二法门是一亦不立的;如果我们存有世法、佛法的差别见解,那就背离不二法门了。
既然是不二法门,原本就没有什么真假、正邪、是非、有无、世法佛法、烦恼菩提……等计执,如果有,那都是二分法;是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产物,皆会扰乱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不能由统一而升华。
二、素位而行 安于本分
什么是安分守己?首先说安分。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贯的风范,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我们不能安分,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尽到做人的责任、义务,而妄起分外之想,又岂能理得心安?
每个人都有他的“分”。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物体、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形成多余。我曾说在这地球上,任何一种事物,当它消失了存在的作用时,它同时也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存在的可能。比如这只杯子,因为有它存在的作用,所以能摆放在这里,若是放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在这里,那会有什么意义呢?它可能存在吗?
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分际,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人本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讲“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就是做人的分际。
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这意思即是说:你若一向过的是富贵生活,就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你一向过的是贫贱的生活,就应该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你如果是生活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不要冒充绅士,只要保持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素位而行。
所谓素位而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不是坏事,而是说我是什么人,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风范;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唱好你所扮演的戏。一个裁缝师一天到晚给人做衣服,偶尔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么简单,一天就赚进一千几百元,于是就丢下剪刀、针线去做泥水匠,这样对吗?不对,这就叫做不安分。
在一个公司的组织里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以及各部门的主管和职员,假如经理想当总经理,只要安分守己地干下去,是有可能的。如果一个小职员不安分地工作,妄想当董事长,那就太离谱了。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如果开个会,公司决定要实行民主,谁想干什么职务,大家来个大搬风;企划部的经理到推广部,推广部的经理到会计部……如此一来,岂不分崩离析,天下大乱?所以,做人要素位而行,要守本分。
尤其做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安分,就会妄想,有妄想便会有错误的欲求,而陷于求不得苦,沦为欲望的奴隶,丧失心灵的宁静,偏离做人的本分,又如何能修行呢?所以要落实修行,就必须以安分为起点。
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修行人如果存著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追求分外……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除了让非分之想招来烦恼、酿造错误、破坏内心的安祥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能守分──安于本分。
三、我是什么 就做什么
我们知道,老子曾是个管理图书的小吏,孔子曾替人家管理牛羊。人的中心使命在净化自己、提升自己,而不在追求虚荣、权利,人若不肯放弃追求虚荣、权利,不但没有办法修行,势必会在支配、占有、享乐的欲海里迷失了自己。所以说,安分守己才是修行的基础。
在第七期禅学季刊上,随云和仰云专访蔡志忠先生,文中有几句话讲得很好。蔡先生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这虽然是他个人的夫子自道,却也显示了蔡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闪烁性灵的漫画家之所以然。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羡慕或嫉妒别人,所得到的除了烦恼和人生的负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做人要安分。我们能够安分,就能发挥生命力,创造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现在的角色,那也就无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一个人若是不肯挑五十斤,而却去妄想挑五百斤,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习惯于挑五十斤,然后挑六十斤……一百斤。所以安分很重要。
在家庭中,是儿女就该孝顺,孝顺是儿女的本分,至于说父母值不值得孝顺,那是他们的事,与你尽孝的本分无关。是做妻子、做丈夫的,就要彼此讲道义,家庭要靠道义和责任来维系,要包容而不是苛求;如果说一定要怎样才会满意,那是苛求,你将永远不会满意,因为大同的理想尚未实现,人间净土尚未建立,如果以主观的执著去追求所需,那从生到死所能彰显的只会是一个字──苦。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四、确认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守己呢?守己必先认知自己。哪个是自己?谁若能认知了真实的自己,他就参学事毕了。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很多人以个性为自己,说我就是这种个性,这是不对的,那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是偏离了真实的自己,那是虚假的伪我。以姓名、籍贯、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向……所记载的,也不是你真实的自己。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禅宗教人参究“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就能亲到“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如果没有认识真实原本的自我,既没有证入真实,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对里,一切理与事,只是分别心的产物,绝非真实。
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要想认知和确立真实的自己,有两句话很重要:
一、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二、原本不有的,最后归空;无常、短暂的,绝非真实。如此对照凸显,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你只要仔细参究一下,应该不难水落石出,从而肯决真实的自己。
五、知己 守己
一个人可分为身、心两部分。身是肉体,每个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们活在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主宰肉体的是心,孙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过心有真假,只有向内心深处发掘,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个心,有太多的区分,不要认错。人从小到大,接触到对心的描述,多到不可胜计,简单地说有凡心、圣心,有人心、道心……。
什么是凡心?凡心是众生心,众生心生灭不停,原本不有。什么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大禹谟上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险的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难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发现、证得。
“人心惟危”,大多数人都具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人心所含有的占有、支配、嫉妒、愤恨、抱怨、不满、怀疑……都蕴含著破坏、毁灭的倾向。人的自我我欲,对欲的追求,不仅会迷失自己,也会走上毁灭之途。
今天的社会,其所以会这么混乱,正反映出人欲的氾滥、自私。私欲的氾滥,正由于大多数人不肯守分;不耕耘只要收获,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获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会的险象环生,这样下去,岂不人人自危,这不是“人心惟危”的毁灭倾向是什么?
我们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从原本的心去发掘,溯从婴儿、托儿所、幼稚园、国小、国中……成长的过程里都是根尘相对,眼睛看东西就把它录影,耳朵听声音就把它录音,六根对六尘不断采集、累积下来,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所吸收的六种尘垢,交织散落到我们心的表层,就形成了表层意识的分别心,这表层意识原本不有。心经上讲生命的原态,原本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实相,原本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这个能分别的心,并非心的原态,不是真实原本的自己。
俗语说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块画布,如何能构成一幅画面呢?表层意识是一幅画面,本心如同画布,如果说脱离这个表层意识,就没有真实的心,那是断见。如果我们能认清、整理,并藉著表层意识寻回自己那真…
《安分守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