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二日于禅學會

  

目錄

  

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門”

  

二、素位而行 安于本分

  

叁、我是什麼 就做什麼

  

四、確認真實的自己

  

五、知己 守己

  

六、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

  

七、四種類型心

  

八、在塵不染 隨緣不變

  

九、叁心不可得

  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門”

  爲了慶賀共修會的圓滿,我以四個字來供養各位,這四個字非常普通,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安分守己”。

  各位也許認爲這只不過是老生常談的世法而已,毫無新義。各位要知道:禅是不二法門的體現,而不二法門是一亦不立的;如果我們存有世法、佛法的差別見解,那就背離不二法門了。

  既然是不二法門,原本就沒有什麼真假、正邪、是非、有無、世法佛法、煩惱菩提……等計執,如果有,那都是二分法;是二元對立的分別心的産物,皆會擾亂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心不能由統一而升華。

  二、素位而行 安于本分

  什麼是安分守己?首先說安分。安分就是嚴守做人的分際、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貫的風範,也就是我經常強調的人要活在責任、義務裏。如果我們不能安分,就不能夠恰如其分地盡到做人的責任、義務,而妄起分外之想,又豈能理得心安?

  每個人都有他的“分”。在這個地球上,每個物體、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形成多余。我曾說在這地球上,任何一種事物,當它消失了存在的作用時,它同時也便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價值與存在的可能。比如這只杯子,因爲有它存在的作用,所以能擺放在這裏,若是放一塊磚頭或者石頭在這裏,那會有什麼意義呢?它可能存在嗎?

  我們做人也是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分際,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人本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講“爲人臣,止于敬;爲人父,止于慈;爲人子,止于孝……”這就是做人的分際。

  中庸上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這意思即是說:你若一向過的是富貴生活,就應該保持謙虛、有禮的風範;你一向過的是貧賤的生活,就應該保持安貧樂道的精神;你如果是生活于落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就不要冒充紳士,只要保持簡樸、純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素位而行。

  所謂素位而行,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不是壞事,而是說我是什麼人,我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樹立什麼樣的風範;是什麼角色,就應該唱好你所扮演的戲。一個裁縫師一天到晚給人做衣服,偶爾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麼簡單,一天就賺進一千幾百元,于是就丟下剪刀、針線去做泥水匠,這樣對嗎?不對,這就叫做不安分。

  在一個公司的組織裏有董事長、總經理、經理以及各部門的主管和職員,假如經理想當總經理,只要安分守己地幹下去,是有可能的。如果一個小職員不安分地工作,妄想當董事長,那就太離譜了。基本前提,是你必須扮演好你現在的角色,然後才能創造、累積你的價值。如果開個會,公司決定要實行民主,誰想幹什麼職務,大家來個大搬風;企劃部的經理到推廣部,推廣部的經理到會計部……如此一來,豈不分崩離析,天下大亂?所以,做人要素位而行,要守本分。

  尤其做一個修行人,如果不安分,就會妄想,有妄想便會有錯誤的欲求,而陷于求不得苦,淪爲欲望的奴隸,喪失心靈的甯靜,偏離做人的本分,又如何能修行呢?所以要落實修行,就必須以安分爲起點。

  一部機器,大的輪軸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少了一個小螺絲釘,就會出故障,就會由松散而解體;所以每個部門,每個環節,每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構成需要,才能形成整體的健全。修行人如果存著羨慕別人、嫉妒別人、追求分外……那就沒有辦法修行了,除了讓非分之想招來煩惱、釀造錯誤、破壞內心的安祥以外,什麼也得不到。

  所以,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能守分──安于本分。

  叁、我是什麼 就做什麼

  我們知道,老子曾是個管理圖書的小吏,孔子曾替人家管理牛羊。人的中心使命在淨化自己、提升自己,而不在追求虛榮、權利,人若不肯放棄追求虛榮、權利,不但沒有辦法修行,勢必會在支配、占有、享樂的欲海裏迷失了自己。所以說,安分守己才是修行的基礎。

  在第七期禅學季刊上,隨雲和仰雲專訪蔡志忠先生,文中有幾句話講得很好。蔡先生說“自己是什麼就做什麼;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蘋果就做蘋果;冬瓜不必羨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蘋果……”我認爲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這雖然是他個人的夫子自道,卻也顯示了蔡先生之所以成爲一個成功的、閃爍性靈的漫畫家之所以然。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癡心、妄想、羨慕或嫉妒別人,所得到的除了煩惱和人生的負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做人要安分。我們能夠安分,就能發揮生命力,創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現在的角色,那也就無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一個人若是不肯挑五十斤,而卻去妄想挑五百斤,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須習慣于挑五十斤,然後挑六十斤……一百斤。所以安分很重要。

  在家庭中,是兒女就該孝順,孝順是兒女的本分,至于說父母值不值得孝順,那是他們的事,與你盡孝的本分無關。是做妻子、做丈夫的,就要彼此講道義,家庭要靠道義和責任來維系,要包容而不是苛求;如果說一定要怎樣才會滿意,那是苛求,你將永遠不會滿意,因爲大同的理想尚未實現,人間淨土尚未建立,如果以主觀的執著去追求所需,那從生到死所能彰顯的只會是一個字──苦。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只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

  四、確認真實的自己

  什麼是守己呢?守己必先認知自己。哪個是自己?誰若能認知了真實的自己,他就參學事畢了。什麼是真實的自己?很多人以個性爲自己,說我就是這種個性,這是不對的,那不是真實的自己,那是偏離了真實的自己,那是虛假的僞我。以姓名、籍貫、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性向……所記載的,也不是你真實的自己。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實的自己。禅宗教人參究“本來面目”,認識了本來面目就能親到“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如果沒有認識真實原本的自我,既沒有證入真實,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對裏,一切理與事,只是分別心的産物,絕非真實。

  要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要想認知和確立真實的自己,有兩句話很重要:

  一、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會是永恒的。二、原本不有的,最後歸空;無常、短暫的,絕非真實。如此對照凸顯,已經說得夠明白了,你只要仔細參究一下,應該不難水落石出,從而肯決真實的自己。

  五、知己 守己

  一個人可分爲身、心兩部分。身是肉體,每個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們活在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主宰肉體的是心,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過心有真假,只有向內心深處發掘,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這個心,有太多的區分,不要認錯。人從小到大,接觸到對心的描述,多到不可勝計,簡單地說有凡心、聖心,有人心、道心……。

  什麼是凡心?凡心是衆生心,衆生心生滅不停,原本不有。什麼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大禹谟上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險的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難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發現、證得。

  “人心惟危”,大多數人都具有一種毀滅的傾向,人心所含有的占有、支配、嫉妒、憤恨、抱怨、不滿、懷疑……都蘊含著破壞、毀滅的傾向。人的自我我欲,對欲的追求,不僅會迷失自己,也會走上毀滅之途。

  今天的社會,其所以會這麼混亂,正反映出人欲的氾濫、自私。私欲的氾濫,正由于大多數人不肯守分;不耕耘只要收獲,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獲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會的險象環生,這樣下去,豈不人人自危,這不是“人心惟危”的毀滅傾向是什麼?

  我們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從原本的心去發掘,溯從嬰兒、托兒所、幼稚園、國小、國中……成長的過程裏都是根塵相對,眼睛看東西就把它錄影,耳朵聽聲音就把它錄音,六根對六塵不斷采集、累積下來,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對所吸收的六種塵垢,交織散落到我們心的表層,就形成了表層意識的分別心,這表層意識原本不有。心經上講生命的原態,原本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實相,原本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這個能分別的心,並非心的原態,不是真實原本的自己。

  俗語說無風不起浪。如果沒有一塊畫布,如何能構成一幅畫面呢?表層意識是一幅畫面,本心如同畫布,如果說脫離這個表層意識,就沒有真實的心,那是斷見。如果我們能認清、整理,並藉著表層意識尋回自己那真…

《安分守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