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分守己▪P2

  ..續本文上一頁實原本的心,摩诃般若就會發露,心的覺受就會提升,瞬有存、息有養地把這種正受繼續保持住,動靜不失,就是禅者正行的保任。從此以後,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保持、管帶住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守己。

  六、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

  能夠做到安于本分、守本真心,才是真正實在的修行,也唯有能安于本分,才有統一的心靈、集中的心力去發掘真實的自己;發掘、認知、肯定了真實的自己,又能瞬有存、息有養地守住它,使自己不再迷失,秒秒自覺不再忘失,才是安分守己的真實義。從此那個分別的、原本不有、終歸幻滅的表層意識,便會黔驢技窮地不再興風作浪,從此河清海晏,野老讴歌,心國升平了。這不僅是理性的訴求,而且是立竿見影的實證。修行如果不從這個地方著手、參究,便是假修行,就會因虛僞的因,得幻滅的果而落空。

  有些人雖然找到了原本的自己,卻又造成了天大的誤會,他很忌諱起念,每起一念,就跟它對抗,其實這也不必。我們生活在這個現象界,有個基本使命,就是完成自我,兼利他人;完成自我即是找回迷失、埋沒了的真實自己,然後幫助有緣,找回他失落了的真我,這是我們的使命。

  大家也許會問:佛法講無我,老師爲什麼總是說要找回真實的自我?這是否矛盾?告訴各位,不矛盾。各位讀經要善讀,在楞嚴經上,世尊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明、暗、通、塞……都可以還,那個不能還、還不掉的、無法歸類的、最後剩下的,不是你真實的自己又會是什麼呢?

  佛說無我,是說不要把能分別、善嫉妒、生貪欲、起嗔恨……活在愚昧、錯誤中的表層意識當成真我,並非說沒有永恒不變的、真實的生命。各位可以從“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是個什麼?”去參詳、突破,一旦斷惑,到達不疑之地,就會肯定你真實的自己了。

  還有人以爲見性成佛很難,其實並不難,佛者覺也,當你灼然澈見生命屬性時,同時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覺醒了。

  對于不落實修行的人而言,確實是人生如夢,到死一場空。一場空跟人生如夢是對你的表層意識來說的,對真實的、永恒不變的真我來說,它既不是夢幻,也不是頑空。

  楞嚴會上,佛陀七處征心,八還辨見,要你找回失落了的本心,找回你那真實的自己,以完成生命的覺醒。佛陀在臨涅槃前,更拈出了“常、樂、我、淨”,以彰顯生命的實相與真谛,本無僞我,豈是本無真我?須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我是僞我,真我是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態,自他不二,本無差別,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各位可從“見性”去探尋,什麼是見性?性就是屬性,找到生命的根本、共同的屬性時,就是見性成佛;佛者覺也,當下你便完成了生命的覺醒,這是很容易的;因爲水性濕,火性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呢?你從這兒著手,把它濃縮、歸納到自己生命的屬性,锲而不舍地參究下去,直到“哦!”的一聲,原來如此,你就找到原本的自己。見性而又肯決了真實的自己,就會放棄假我──表層意識。放棄、否定了表層意識,真實原本的自己呈現,即是所謂“斷命根”,只此便是懸崖撒手,自肯承當,從此與那個恩愛纏綿、怨恨蝕骨、貪嗔癡愛、七情六欲……的假我,毫不留情的與它割席斷交,這就叫做斷命根。

  說到這裏大家別誤會,以爲既然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就要把僞我丟掉,證到了真心就把表層意識揚棄。要知道揚棄表層意識是涅槃,在你尚未涅槃以前,表層意識仍然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工具,豈能丟棄不用?只要它能恰如其分地作爲你扮演人生角色的工具,不許它喧賓奪主來篡奪心國,驅使、主宰你就夠了。事實上,你也不能完全放棄、排斥你的表層意識,只要珍惜它、善用它、愛護它而不放縱它,經常洗滌、保持精純,讓它安全、好用,不出故障就可以了。

  七、四種類型心

  我常說:從虛假的表層意識到真心的過程,大致可分爲四個類型:

  (一)顛倒夢想心

  什麼是顛倒夢想心?明明說要收獲必先耕耘,想怎麼收獲得先怎麼栽,但人偏不肯耕耘、不肯栽,只想收獲。

  坐在辦公室裏手上拿著公文卷宗,心裏卻在盤算著:我若是中了六合彩,那就叁子臨門──妻子、兒子、房子都有了,如果加上車子,那更圓滿……這就是夢想,像這樣一天到晚不切實際,喜歡妄想的人很多,長久以後,會變成妄想症。所謂顛倒夢想不一定是指睡著做夢,而是瞪著眼珠大作白日夢。

  還有一種人,對于希望獲得而又得不到的東西,藉著幻想來自慰:想到明年升級加多少薪,加了薪以後,透過某種關系再升一級又加多少錢……盡打不切實際的空算盤。或者說將來我自己發展某種事業,有個怎樣的構想……愈想愈興奮,想了一夜,第二天一出門,一點兒也用不上。

  還有些人習于狂想、亂想,任何事都只是想而不求結論,久而久之神經衰弱了,想這個事那個事卻來了,想那個事這個事又摻進來了,到了控製不住自己的思路時,就形成多頭意識,于是精神便分裂了,這都是顛倒夢想所惹的禍。

  (二)二元對立心

  一天到晚離不開利害、得失、人我、是非、黑白、好壞、善惡、美醜、功過……久而久之,心就傾向了兩個極端,而脫離不了邊見。有時想去做壞事,自己的良知又不允許,于是就展開人天交戰;有意做某項投資,想獲得又怕損失,于是又有了利害交戰。

  許多人在一生中,心始終無法安頓,不得安甯,修行人能發露摩诃般若,擺脫這種二元心,便可到達第叁種心。

  (叁)處胎純我心

  此種心態,就像處在母腹中的胎兒,只有單獨的自己存在,現在心理學上叫做獨頭意識。

  以前的參禅人,參話頭參到得力時,首先便會凝成此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把一切二元的、分裂的、妄想的……統統凝結成一個疑團,只有一個混沌的我,煞似個活死人,沒有分別,只有知覺。有些人修行至此,以爲這就是寶所了,其實還未到。這種獨頭意識如果觸機遇緣,撞碎、打破,便可破殼而出,到達無我意識。像虛雲和尚參禅,參到走路好像踏在棉花上,白天忘了吃飯,晚上不知睡覺,倒開水不知往茶杯裏倒,卻倒向持杯子的手上,滾燙的開水淋在手上,蓦然覺痛,于是杯子碎了,獨頭意識也打破了。

  (四)客觀無我心

  純客觀的無我意識,就是真實原本的心態,也就是無我之真我體現;這個無我之我,就是儒家所說的“天人合一”境界,恢複到本來面目的原本心態,即是參禅到大澈大悟的圓滿境界,到此只凸顯生命的屬性,到達絕對無執、無漏,克享真獨立、真自由、真平等的大覺圓滿。

  這四種心,前兩者屬表層意識,第叁種是表層意識被壓抑,真我尚未擡頭,尚未到最後牢關。第四種心才是真我凸顯,也才是純客觀兼純主觀的真實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可以輕松愉快地安分而守己了。

  八、在塵不染 隨緣不變

  古人在大澈大悟之後,生活也並沒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非常平實地安分而守己(此時是不守而全守)。我們看二祖,他把衣缽傳給叁祖以後,到茶館裏、到鬧市中和光同塵。五祖把法傳給六祖以後,在東山寺後蓋個茅屋,奉母而居,生活都是那麼平實、平淡。

  契入到心的第四階段,那是真正的無我之我,諸天觑不透,諸魔難窺蹤的。有些未到的人,當他謬以爲到達絕對客觀,證得無我、真我以後,就要把屬于僞我的統統丟掉,其實不然。這四種意識的過程,是要互相涵攝的,第四種真心一旦開顯,就把前叁者涵攝融合、相互沖淡而不起其個別作用,但當用到它的時候,是不分彼此的,不用它時,也不會作怪而喧賓奪主、興風作浪,只這便是真實的“中道”,離開了這種心態,就絕不可能契合于中道。

  由此可知,找到真實原本的自我以後,只須安分守己地和光同塵,在塵不染,隨緣不變,用不著隱居深山,而且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的。

  上次講“牛的禮贊”,說到最後圓滿、成熟的人幹什麼呢?只是“入廛垂手”不舍衆生,隨緣應化。所謂“在塵不染,隨緣不變”,緣就是生活環境與條件;吃飯時吃飯,做事時做事,而這顆菩提心,既不爲外境所轉,不爲六塵所染,也不再因周邊的事物而生心動念。

  各位在共修期間,所努力從事的應該就是這樁事──追求永恒,發掘真我,也就是各位參加共修會的中心課題。落實地說:即是如何淨化自己的表層意識(真心原本就是在塵不染的,加不上個“修”字),如何淨化、整理我們的表層意識,如何發掘、肯定真實原本的自我,這正是我們修行的共同課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的已經有很好的收獲,雖然沒有到家,但都如入芝蘭之室,由共修者的相互薰習,而得到了安祥的覺受。

  歸納一句話,各位來參加共修,修個什麼?修心,藉虛假的心,發掘出真實的心,泯衆生心而彰顯出菩提心。

  九、叁心不可得

  每說到心,總會想到一個小故事:禅宗出名的“德山棒”。

  德山宣鑒禅師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學都在四川,年輕時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經論,對金剛經尤其積有功力,別有會心,著有一部“青龍疏鈔”,如果用現在的五號字排印,也不過只是現在的一本書而已,但那時是用毛筆寫的,體積就很大。他聞聽南方的禅宗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認爲絕不可能,氣憤地說“修行人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尚且不能成佛,爲什麼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說“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搗毀他們的巢穴,掃除他們那些敗類,以報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著一擔注疏金剛經的青龍疏鈔離開了四川,當他走到湖南沣陽,正當肚子餓時,看到一個賣餅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擔子向老太太買餅作點心。老太太看了他一眼問:你這個擔子挑的是什麼東西啊?德山答:金剛經青龍疏鈔。老太太一聽是金剛經,便對德山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我施與點心;若答不得,我這餅也不賣給你了。德山說:老人家,你請問吧!老太太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的是哪個心呢?

  這麼一問,把德山給問愣住了,弄得啞口無言,灰頭土臉地走了。就這一問,德山的銳氣就挫掉了一大半。到了龍潭崇信禅師那裏,在法堂上轉來轉去地說:久向龍潭,到了龍潭,潭亦不見,龍亦不現。崇信禅師說:你真正到了龍潭了!這麼一問一答之下,德山就在龍潭安頓下來,跟隨崇信禅師參學。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崇信禅師身側,久久不去。崇信禅師說:夜深了,你該下去休息了!德山向外走了幾步又回來說:外面太黑。崇信禅師拿個紙撚子點燃了交給德山,德山剛要去接,崇信禅師卻又把紙撚子吹熄了。德山因而大悟。

  崇信問他悟個什麼道理?德山說:從今以後,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德山怎麼悟的?悟了個什麼?在此不討論。那個老太婆的叁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問得德山灰頭土臉,有苦說不出,有冤難傾吐,在座的各位有人肯替德山答一句嗎?答錯了也沒關系,誰能幫德山出一口氣?(稍停)我告訴各位,德山是研究金剛經的,他爲何答不出來?理障。如果是一個真正解脫,我法二執、理事二障已斷的人,這個話很好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德山只要說“謝謝老人家的供養!”挑起經擔,頭也不回揚長而去,他就不必吃癟了,吃癟的應該是那位老太太了。

  剛才我叫你們答一轉語替德山出出氣,你們都不肯,我替德山出氣了,大家可知道這話落在什麼地方?誰能答得出來,雖然不必發文憑,我敢承認:你已經畢業了。如果答不出來,那就還要繼續努力用功啦!如果你問我這一轉語落在哪裏?我只能告訴你:

  落霞與孤鹜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安分守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修心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